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抵抗彎曲》的優秀教案

校園 閱讀(1.9W)

一、 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的優秀教案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國小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從同學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寬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區域性:

第一區域性: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的紙上放螺帽,比較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後收集資料,使同學認識到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明顯提高。第二區域性:研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係。第三區域性: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同學會發現承重的橫樑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同學解釋橫樑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後要求他們用感受尺子抗彎曲能力的實驗來證明自身的理由。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同學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通過實驗,能積極分析並善於發現引起實驗結果出現差別的各因素,能根據實驗經驗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並不時改進實驗。能通過採集實驗資料和實驗驗證等手段展開科學探究。

2、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樂於探究不同厚度的紙和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樂於通過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完成實驗;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的同時,亦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初步感受到科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3、科學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和寬度可以顯著提高紙條的抗彎曲能力。並能理解橫樑平放和豎放的道理。

三、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紙的厚度、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的研究;

教學關鍵:對科學實驗的變數識別與控制;

四、 設計理念和基本思路:

本課體現“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採用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將實驗探究、解決生活問題與課外延伸三區域性緊密聯絡,使教學內容邏輯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動化。激趣引入區域性:首先佈置教師的演示實驗,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引出紙條抗彎曲能力的因素也為引出課題做準備。自主探究區域性:三組自主實驗的設計,完全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服務,用填表形式展示實驗結果,目的是讓同學充沛合作,積極彙報,得出比較科學的資料。解決生活問題區域性,出示建築圖片,目的是將同學的視角引向生活,讓他們感受生活與科學的聯絡,又一次將所學運用到生活,體現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

五、 關於小課題的落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需培養出能考慮,會發明的人”。而實驗能力正是創新能力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同學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科學課堂如何提高同學的實驗能力一直是科學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具體的問題有:實驗資料難準備,同學實驗難駕馭,小組討論形式化,種種問題制約著同學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把“如何培養同學的實驗能力”作為科學課研究的小課題顯的尤其重要,本節課中為了落實這一課題,我主要從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實驗資料的收集與保管,填充與更新,發動同學備齊實驗資料做好實驗的前提保證。

2、注重制定明確具體的實驗要求,起到約束同學有序實驗的作用。

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每組設定了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觀察員,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同學有事做,有問題想,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

4、注重實驗設計的目的性,提高同學自主實驗的效果:一節課中,假如實驗沒了目的,那麼同學實驗便亂了方寸,更別談實驗的有效性了。本節課我共給同學設計了四組不同的實驗,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組實驗設計的目的是讓同學明確對比試驗要控制的條件,抓住這一關鍵,緊扣這一核心,就為後續實驗打好了基礎,鋪好了路,第二、三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實驗,通過這2組實驗使同學看到寬度、厚度的增加能明顯提高抗彎曲能力這一現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讓同學明白橫樑為什麼立放的道理。使科學道理迴歸生活。這些實驗的設計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目的性強,循序漸進的把同學帶入了探究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