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學知識點框架

校園 閱讀(3.27W)

必修四的哲學是比較抽象的,所以往往會成為高中政治學習中的難點。但是也不要沮喪,再難的知識點,只要認真學,都能學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學知識點框架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

唯物辯證法的聯絡觀部分

1、聯絡的含義和聯絡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聯絡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聯絡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2、聯絡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絡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聯絡具有普遍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

3、整體與部分辯證關係原理

整體是指事物的全域性,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區域性,是事物發展的某個階段。

【原理內容】

兩者相互區別:

①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體統率部分,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②整體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兩者相互聯絡:

①整體和部分不可分割。整體是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

②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全域性觀念,統籌全域性,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搞好區域性,用區域性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4、系統優化原理

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原理內容】系統具有整體性(即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它的每一個要素都不能單獨具有的功能)。系統具有有序性(即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系統具有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即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結合使系統的功能具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徵。)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絡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

1、文化是什麼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係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世界範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鬥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

6、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援。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

(1)辯證關係: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2)應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係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抓好典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舉一反三、先“試點”後推廣,是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係的體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義: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聯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

(3)方法論: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義: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聯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注意】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