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人美版七年級下冊的美術教案

校園 閱讀(2.28W)

篇一:人美版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人美版七年級下冊的美術教案

課題 《格爾尼卡》

1課時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美版七年級第一課的內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學習方法,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認識作品的藝術語言。油畫《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法西斯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場面。畢加索運用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形式,以變形、象徵和寓意的手法描繪了在法西斯獸行下,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表達了畢加索對法西斯戰爭罪惡的憤怒之情。《格爾尼卡》一畫激起了國際輿論對法西斯罪惡行徑的強烈譴責。本課時教學通過對《格爾尼卡》一畫的欣賞,幫助學生對畢加索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理解,學習畢加索運用變形、象徵和寓意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強烈情感,學習畢加索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美好品質。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物件為七年級年級的新生,他們的美術理論知識掌握的較少,缺乏一定的欣賞方法的指導,甚至仍然用像不像來評價作品,加上欣賞時不會結合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藝術風格來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還認為“難看”。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儘量從學生能接受的程度出發來有效化解本課的教學難題。把對《格爾尼卡》的欣賞更多地圍繞在美術創作的本意上來,即畢加索是怎樣創造性的應用立體主義這一形式來充分表現戰爭這一主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作品《格爾尼卡》,理解象徵性和立體主義結合的表現形式。認識畢加索的藝術風格、創作背景時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術作品。

2、能力目標:感受藝術大師的創造性思維,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對象徵性繪畫的欣賞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愛國、愛和平的主題思想,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與公正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感受畫家通過抽象的藝術語言所表達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之情。

教學難點:理解象徵性和立體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格爾尼卡》中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方法:

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運用情景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興趣,分組討論法,體驗教學法,充分運用課件,不斷採用欣賞、質疑、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格爾尼卡”課件、影視資料、準備鉛筆、圖畫本、課本。

六、教學環節設計:

激發興趣匯入新課---初步欣賞作品---作品背景介紹---作品分析---畫家簡介並欣賞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結評價---拓展學習。

七、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

匯入新課播放一段空襲格爾尼卡的視訊,讓學生聆聽是什麼聲音?看到了什麼?能聯想到什麼樣的場面?

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幅畫和戰爭有關的美術作品,這幅畫出自一位二十世紀“最偉大、最傑出、最富創造性、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手,誰能猜猜看,這位藝術家是誰?播放課件,大螢幕顯示畢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教師提問:仔細觀察《格爾尼卡》給你的第一印象和總體感受是什麼呢?

提問學生回答:(飛機轟炸聲、人慘叫聲、建築倒塌聲、戰爭場面等)

並回答教師的問題。(西班牙畫家畢加索)

學生回答:(亂怕繁灰美醜等)

激發學生興趣

匯入新課。

提出教學目標

初步瞭解畢加索和《格爾尼卡》作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新課

(一)、初步感受《格爾尼卡》

教師抓住“亂”提問:畫面是因為什麼顯的“亂”呢?“看不懂”又是因為什麼看不懂呢?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來表現的,畫家為什麼創作了一幅這樣的作品?引入下一個環節。

(二)介紹作品背景

畢加索為什麼要創作這樣一幅作品呢?它的創作背景是什麼呢?出示課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內戰的高潮時期,德國法西斯幫助西班牙反動頭子佛朗哥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這次空襲是針對平民的恐怖轟炸,殺害了數千名無辜者,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抗議。畢加索感到非常憤怒,在這種背景下,他拿起畫筆在短短的六週內完成了這幅作品)。

(三)、深入欣賞分析《格爾尼卡》:

畫家僅用了6周時間便創作了長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藝術方式記錄了這場戰爭,那麼畫中有哪些形象?他們又有什麼象徵意義呢?

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出示課件:(分析作品區域性)燈:在混亂中這隻像眼睛一樣的燈發出耀眼的鋸齒狀的光芒,強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氣憤。牛:象徵殘暴的法西斯。馬代表痛苦的人民。抱已死孩子的女人:她的兩隻眼睛已化為兩滴眼淚,象徵受苦受難的人民。戰士:手握一把斷劍的劍柄,肢體殘缺,死不瞑目。

小結: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著豐富的象徵含義。整件作品充滿了悲傷、痛苦、恐懼,控訴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殘暴。

(四)畢加索生平、作品、風格。出示課件:瞭解畢加索生平和藝術成就。----立體主義表現手法。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欣賞不同時期的作品和風格。(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學生談感受:(是因為畫中的形象亂)

學生看書簡單瞭解。

學生思考回答。

仔細觀看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對歷史和民族的使命,培養了解《格爾尼卡》作品的藝術語言,體會作者的創造性思維,愛好和平的思想。

提問學生回答:(有牛、馬、母親、戰士、燈等)。

學生看課件,小組討論。分析作品內涵。

提問學生回答。重點分析牛和馬的形象和象徵意義。

提問學生回答。

認真欣賞和了解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以關注作品的色彩和造型為切入點。

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內涵。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利於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深入分析的能力,突破難點。

有利於學生更全面的瞭解畢加索和立體主義的繪畫表現風格。

三、小結評價,談欣賞感受

引導學生談感受。(作品形象、內涵、背景談。可以看出畢加索是一個熱愛祖國,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人。)今後我們欣賞抽象作品時不能用像不像來評定了,要結合作品背景及繪畫風格來理解作品內涵。

教師小結評價,使學生對作品能有整體的認識。

四、知識拓展

畢加索一生都致力於藝術風格的創新,那麼他每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和什麼有關呢?請同學們課後查閱一下資料或上網查詢。

學生自學

使同學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第一課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使學生出步理解“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道理,

使學生初步學會欣賞藝術作品。在思考和討論中培養學生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學生的評述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作品的觀察、對比,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分析藝術作品與生活的關係;

情感與價值

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合作,初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藝術創作的題材、內容與技法都源於生活,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及其藝術形象是高於生活的。

難點以美術作品作為切入點,使學生理解"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關鍵貼近生活,以生活為參照。

方法欣賞、講解、評述、互動討論、合作探究等

教具教材、掛圖、課件

欣賞·評述

教學過程與方法

1、匯入

1、影視欣賞:動畫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較:動畫片中的.兔子形象與生活中的兔子的異同

3、點出本課重點,並板書“藝術生活”

主要讓學生學會分析與理解藝術作品和生活實際的聯絡習。

讓學生樹立一種理念:藝術作品並不是現實生活的複製品,而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與昇華。

教學環節

目前,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往往以“像不像”來衡量,這體現了學生對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生活的樸素的理解。然而,許多美術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又與生活中的真實原型不一樣,對此學生就說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對現代藝術與生活的關係,他們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賞”也不會評述了。學習此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即“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為欣賞評述美術作品奠定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美術作品作為人的意識的物化形態,是美術家能動的反映社會存在的結果,它作用於社會。美術作品的創作分再現性和表現性的兩類。再現性的藝術是以真實再現客觀世界為目的,作品的藝術形象逼真寫實。

藝術家通過真實再現客觀物件的形象,表現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情感和思想,其創造的藝術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稱道。表現性繪畫是以客觀物件為媒介,主要在於表達作者個人的主觀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審美理

篇二:人美版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第一課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第二課手繪線條影象—物象立體的表達

第三課同類色與鄰近色

第三課同類色與鄰近色

第四課色彩的對比

第五課色彩的調和

第六課服裝的色彩搭配教學設計

第七課中國畫的筆墨情趣

第八課寫意花卉

第九課幾何形體的聯想

第十課策劃一次出遊活動

第十一課旅行團的標誌和旗臶

第十二課文化衫的設計製作

第十三課用相機記錄我的旅行

第十四課如何欣賞雕塑作品

第十五課吹塑紙版畫

一、教學目標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與公正的價值觀。

(二)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瞭解美術鑑賞的方法和程式,理解作品的意蘊。

二、教學重點:瞭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係。

三、教學難點:理解象徵性和立體派的藝術手法。

四、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準備:查閱相關資料;準備鉛筆、課本。

五、教學方法:欣賞法.理解法.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聯絡學生在生活中繪畫時對情緒的體現和認識,體味情緒與作品風格的關係。

2、提出問題“這節課我們也來欣賞一幅繪畫作品,你來設想一下,他們是在什麼情緒下創作繪畫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二)、學習新內容:

1、直觀感受作品,並描述其帶來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應從幾個方面入手。

3、學生介紹蒐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資料。

4、欣賞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時期畫家作品,認識立體主義的作畫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賞析作品:

1、結合課件展示,引導學生觀察牛、馬、母親、燈、舉燈的人、跳樓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態,用形容詞或短句描述其帶來的心理感

受,並討論、分析畫面形象的象徵意義。

2、理解象徵性藝術手法的應用。

3、分析作品色彩、構圖對作品主題表達所起的作用,對作品進行歸納性評價。

(四)、總結賞析辦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說出現在對作品的感受及學習收穫。

2、總結賞析這類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練習活動:

聯絡1937我國人民生活的悲慘狀況,激起學生的情緒,嘗試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半抽象的繪畫方法表現自己對戰爭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學生展示作品,並進行自我評價與解釋。

2、拓展知識,表達戰爭感受的形式是多樣的,如戲劇文學、音樂等。

七、板書設計格爾尼卡牛頭:德國法西斯馬;西班牙無辜百姓課後反思:

第一課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課型:欣賞課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道理。

2、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使學生初步學會欣賞藝術作品。在思考和討論中培養學生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學生的評述能力。

3、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藝術創作的題材、內容與技法都源於生活,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及其藝術形象是高於生活的。

三、教學難點:以美術作品作為切入點,使學生理解"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四、教學準備:

教師:教材,教學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學生:教材,查詢和蒐集相關資料,如各類藝術作品(實物、圖片資料、音像資料等),部分學生亦可準備語言表演或肢體表演的節目。

五、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具,安定課堂。

(二)匯入。

1、影視欣賞:動畫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較:動畫片中的兔子形象與生活中的兔子的異同3、點出本課重點,並板書"藝術生活"

(三)美術作品賞析。

1、國畫作品《蝦》(齊白石)①映示國畫作品《蝦》(教材P4)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的藝術家,他在詩、書、畫、印幾個方面都達到很高成就。齊白石作畫反對拘泥於形似,主張作畫要形神兼備。他認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畫的蝦來說吧:人們都覺得畫的像極了,蝦體透明,會遊、會跳動。不過當我們拿畫中的蝦與生活中的真蝦相比,它們又有很多不同。

②《蝦》的藝術處理:齊白石依據真蝦總結出極為簡練的畫法,使其所畫之蝦又不同於真蝦。真蝦的眼睛看上去是一個小點,他卻以濃墨橫筆將蝦眼畫的非常突出,顯得極為精神;真蝦的腿有很多,他刪繁就簡,僅畫五條,就顯得多而生動。所以他畫的蝦,既讓人感到是充滿生命力的在覓食遊動的活蝦,又讓人體會到蒼勁有力的筆法和濃淡乾溼變化的墨色的藝術美感。

③《蝦》的藝術特色及其藝術魅力。

齊白石所畫之蝦的頭與尾是俯視效果,腰身是側視效果,是由兩處最具蝦的形象特點構成的。正是由於畫家集中和強化了蝦的典型特徵,所以他畫的蝦比真蝦更具典型性,也更高於生活。畫家根據長期的觀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蝦變成了藝術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