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歷史材料答題技巧

校園 閱讀(1.68W)

篇一: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

歷史材料答題技巧

歷史材料解題技巧

第一步看題目

1、看懂題目,注意關鍵詞(劃出來!!!)一定

(1)看清有幾問?謹防粗心漏答。

(2)答題有何要求(時間、空間等方面的限制)?

▲如“依據材料”,則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與所學知識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結合所學知識”,則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語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請自己組織概括答案;

▲如“有何變化”即從什麼變成什麼或“不同”,則要前後對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於史實答題;

▲如有“反映什麼”或“含義”,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問“啟示”,就要注意聯絡現實,並且一定要圍繞主題來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實事求是,根據國情,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看到“工業革命”就想到“教育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諧社會”、看到“汙染”就想到“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看到“閉關鎖國”“學習西方”就想到“堅持開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還有時間、空間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時間段、某一國家(在問中劃出來) ▲如對某種觀點的認識,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說出自己的論據。

▲如“評價”(或影響),要注意一分為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分析。 ▲如“歸納”,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義。注意標好點子。

第二步是看材料

1、帶著問題,明確方向,提取有效資訊。(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與題目有關的資訊勾畫出來,組織答案的時候有可能要用到。)

2、運用歷史觀點,聯絡史實,站在歷史高度讀懂材料。

3、注意材料中的標點符號,尤其注意句號、分號、省略號。每一個句號、分號就是一層意思,往往就是一個得分點。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資訊。

4、注意材料前提示語或引文出處。出處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由此給我們隱形提示。

如2011年徐州市會考:31 題材料一略——摘自蔡志忠《孔子說,仁者的叮嚀》

(1)據材料一,,這一主張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內容的具體體現答案就在出處中“仁”。

5、注意分值。一般1分即一個知識點,如3分肯定是三個知識點;2分是一個或兩個知識點。看分答題。

6、注意材料之間的聯絡。每一道材料題一般都有一個主題。找出了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如:改革類;民族團結類;科技文化類;國家統一;國家建設類;反侵略類、戰爭等等,每一主題有每一主題答題的套路。

第三步三是規範答題(一定要認真審題)

1、嚴防錯別字。

2、根據材料回答的題一定要結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關鍵詞語、短語,或者擷取材料的詞語組成一句話。)答題要把材料提煉,言簡意賅,避免整段抄襲。

3、結合所學知識的,答題儘可能用教材文字和觀點,史實準確,言簡意賅;

4、序號化:回答問題要注意按照問題的先後順序,再按時間、空間順序等依次作答,且標

明序號。

4、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這種問法,材料中的點子歸納完後,還要用教材中相關知識點進行補充。看分答題。

5、談看法、啟示、建議之類的題,一定要圍繞主題談。一定要幾則材料共同反映了一個什麼主旨弄清楚。這種題一般是1分或2分。如果是2分,至少要答2點。

篇二:大學聯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大學聯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能不能規範答題,能不能熟練解題的步驟,能不能掌握一套實際有效的解題技巧,是決定大學聯考考生在歷史材料解析題上成敗的關鍵。對此,本人提以下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一、讀——是解答的前提

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一步。

1.先讀問題,後讀材料。

不少人認為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很大的侷限性,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甚至障礙更大,易於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瞭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方可。所以,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

①看兩頭,找資訊。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資訊。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資訊,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如1995年“三大發明題”開頭的《韓非子有度》載:“對回答第一問“司南至遲發明於什麼時候”就至關重要。

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資訊,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資訊,擱置無效資訊,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絡,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關鍵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資訊點、資訊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無需將兩者截然分開。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資訊。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義時,要注意抓取關鍵詞語,不論題目所給的材料文字多少,無效資訊和虛假資訊的干擾程度多強,材料的含義往往就在幾個關鍵詞語上,它們是資訊的集中表現,是解題時所要用的重點。當然,也別忘了有時關鍵資訊還可能出現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紹和出處上,它有時會給解題以一定的暗示和啟發。

2.從材料與課本的關聯——找取相似點。

試題雖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設問,但迄今為止,任何一道材料題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與課本有不可分割的關聯,“貌離神合”於課本知識。這裡的關聯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確定了材料與課本的某個或某方面重要知識的關聯,這樣材料便與課本聯絡在一起,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甚至有的設問可以在課本中“對號入座”。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

材料解析題,顧名思義是要求把對問題的回答建立在對材料的分析應用上,突出運用材料論證,說明問題的特徵和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互相對照,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資訊,或從設問的行文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以糾正在答題時拋開材料或設問,隨意發揮、答非所問的錯誤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點

材料解析題的讀、找只是為最後的解答作準備,答才是最終的落點。這個落點是否準確、恰當、完美,是否能夠充分體現命題的意圖,還要做到“六個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問。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題基本上有多個設問,設問間往往是相互緊密聯絡著的,而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準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因此,第一問作答一定要細心推敲,力求全面準確。對起點設問的錯認,將會誤及後面的答案。

2.注意審準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轅北轍”,造成“勁沒使到點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設問分值。每個設問後的括號裡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不能置分值於不顧,自己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小也大肆鋪張,不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大卻片言隻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注意要用(1)、(2)、(3)等來解題的層次性。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

運用基本的史學理論觀點分析材料的本質和規律,這是歷史闡釋能力的最高要求,在大學聯考題中的考查呈上升趨勢。1998年第46題“簡要指出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主要教訓”,就是“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係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能只憑主觀願望和意志辦事”。要從具體材料中得出這一基本觀點,那就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思考問題。同時,運用史學觀點進行材料分析,還可以有效辨別觀點錯誤的材料,增強對歷史事物的主觀判斷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場、意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利於對材料進行辯證、歷史的分析、解決。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對於材料解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歷年大學聯考試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過每年的參考答案的評分說明是不難看出這一點的。材料解析題的答案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另外,答案用語要規範,準確使用“應試語言”,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歷史卷不能當成語文卷。

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歷史大學聯考中的材料題和問答題有打破界線的趨勢,材料題解析題向問答題滲透的趨勢日益明顯。這種材料解析題的題目考查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擴大,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掌握這類題型的解法非常重要。我認為應把握以下五方面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一、 認真閱讀材料,弄清題意,明確中心。

讀懂材料是解答題目的前提。要仔細閱讀、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著感覺走,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直接憑感覺答題。我們必須從提供的材料中儘可能地收尋“問題”資訊,即進行“材料處理”的過程。必須學會從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中尋找解題的切入點,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這為我們下一步將材料與教材結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礎。

閱讀材料應該分成兩個層次:(1)泛讀,先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2)精讀,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個重要資訊。如材料的出處、時間等往往給我們一起提示作用。作為材料,一般可分為三類:古文(文言文)、現代文、譯文。

(1)古文(文言文)。對文言文材料應結合漢語知識及課本相關內容,弄清材料意思,不應像在語文課那樣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譯,只要瞭解全文大意,能提煉出有效資訊即可。(2)現代文。現代文材料的閱讀一般文字障礙少,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場、思想、觀點等。

(3)譯文(歐化文)。由於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與我們有一定的差別,加上作者的立場、觀點、意圖比較隱蔽,特別是一些檔案、條約、回憶錄等充滿外交刺令和故意隱瞞其真實意圖,更需考生細心觀察,思考、辨別、提煉出材料觀點。

二、回顧教材,歸類對號,落實章、節、框。

題目中所給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時學習當中很難接觸到的,當時沒有見過的材料背後必然至少有一個學過的知識點。任何材料雖千變萬化,但都離不開用教材中的基礎內容來解答,完全脫離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讀題時必須判明答題要用教材哪些章、節、框的內容,縮小範圍,根據題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組織某方面的知識,更好地進行知識遷移。所謂“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內,”將材料分析透徹,注意回想它與教材哪段歷史有關。同時,根據題意扣緊教材知識,不漫無邊際,無從思維作答。所以,應讀懂材料,瞭解材料大意後,根據材料意思總體把握分層作答,如果是多則材料,應先弄清各則材料之間是何關係?材料觀點是否相同。這類題型不分層次難以深分析,且答案要點不全,得分數值不高。

可見回顧教材的作用:(1)幫助理解材料提供的資訊;(2)幫助判斷材料觀點正誤;(3)幫助解答問題。

三、組織材料,確定要點,擬定提綱。

審完題後,我們應根據題目要求,迅速擬定答案提綱,這是解題的重要環節。材料式問答一般屬“小切口——深分析”的題型,學生如果想到哪兒就答到哪兒,往往會造成層次不清,條理不明,丟三落四現象。所以,審題之後要構思,擬定提綱,以便做到心中有數,要點齊全,層次分明。一般來說,提綱要包括:答題層次,每層要點,詳略之處等。

提綱應力求簡潔:(1)明確列出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包括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語。(2)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位置,為下一步的規範作答奠定基礎。

四、解答問題要力求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讓人一目瞭然。

1、提示化。寫出答題的提示語,表明所答問題的指向。回答時,每一小問寫清楚答的問題,即答題提示語。其規範格式。例如:影響是﹍目的是﹍。這樣答卷不僅給閱卷老師帶來很大方便,而且答題一清二楚,一目瞭然。

2、要點化。答題儘可能用課本語言和觀點,史實準確,經提煉概括,使答案嚴謹慎密,言簡意賅。不能把課本內容整段照抄或任意發揮,空話連篇。

3、段落化。把題目分若干層次,大題化小題,每層一個自然段。

4、序號化。答案行文或按時間先後,或按空間順序,或按性質歸類,依此展開,且在每要點前標明序號,使答案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五、認真作答,注意格式,書寫規範。

總之,材料解析題是大學聯考歷史的主要題型之一,解答好這類題型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現實的意義。也是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切口——多層次——深分析”模式的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的需要。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這類題型的訓練。

大學聯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五步走

第一步:把握試題主旨——總攬全域性

1.重要性:緊緊圍繞主題,有層次、有梯度地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

2.重要史觀:文明史觀(高度)、全球史觀(廣度)、現代化史觀(梯度)

3.有試題引言時:細讀引言→關鍵詞(時、空、事)→概括主題

無試題引言時:通讀材料或細讀設問→串聯關鍵資訊→概括主題

第二步:明確試題要求——審準設問

1.精讀設問:設問表述→關鍵詞→明確設問要求→清楚設問的主題層次

2.常用句式:“根據材料”、“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

第三步:細讀試題材料——提煉資訊

1.材料結構:通常包括“正文”和“出處”兩部分。

2.重要提示:

◆關注每一則材料的出處(可幫助提示和確定答題方向)

◆重視材料中的省略號(往往隱去答題所需的關鍵資訊)

3.提取資訊:

按照設問要求→細讀材料→關鍵句(詞)→體會理解→簡要整理以備答

第四步:重組考點知識——呼叫所學

1.對應歷史階段:根據材料資訊和設問要求,對應同一歷史時期,回憶形成歷史概貌和階段特徵(答題的知識依託)。

2.呼叫考點知識:按照設問要求,結合材料資訊,重組考點知識以備答。 第五步:規範文字表述——整潔條理 1.規範化: ◆合理安排答題卷面空間 ◆卷面清潔,字型工整,儘量不塗改 ◆段落化、序號化、要點化 ◆框內答題,不留空白 2.科學化: ◆運用歷史概念,論從史出,有理有據 ◆廣度第一,深度第二 ◆多角度,短句式,關鍵詞 ◆先概括,後說明 ◆1~2分一句話,爭取句句能得分

文綜大學聯考歷史非選擇題的基本特點及答題技巧

臨川一中 過清

1.基本結構:

一般由材料和問題組成

1)材料:涉及歷史知識或熱點知識的文字材料或圖表材料

2)問題:主要有五大類

(1)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2)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篇三:大學聯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

大學聯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考查學生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題型。它具有“製作巧、容量大、靈活性和區分度強”的特點。許多學生在考試中無從下手失分嚴重。那麼,怎樣才能解答好這一題型呢?我認為應掌握四個步驟,即:讀、找、思、答。

一、讀——是解題的前提

閱讀理解材料是解題的必要前提,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一步。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不少人認為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很大的侷限性,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易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瞭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方可。所以,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資訊。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資訊。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以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資訊,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如1995年“三大發明題”開頭的《韓非子·有度》所載對回答第一問“司南至遲發明於什麼時候”就至關重要。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資訊。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資訊,擱置無效資訊,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絡,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閱讀材料時,還應注意從省略號兩邊獲取有效資訊。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資訊。

二、找——是解題的關鍵

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找”與“讀”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將兩者截然分開。

1.從材料中找出有助於解題的資訊。

具體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長材料分成幾段,分別找出每段的資訊;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義;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話,就找出它的字詞,如時間、地點、人物、對事件的評價等要素。這樣層層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資訊。

2.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

儘管材料解析題具有“新材料、新情況、新問題”的特點,但必定與課本有不可分割的聯絡。把材料中的重點資訊與課本中的重要史實和觀點相對照,確定材料所述與教材具體章節的關聯,這樣材料便與課本聯絡在一起;再深入讀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問題就不難了。

3.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讀材料是為了回答設問,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因為,“論從史出”,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發掘、昇華中得出。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互相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資訊;或從設問行文的資訊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後,通過推測判斷得出答案。這樣,從設問到材料,再從材料到設問,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三、思——是解題的核心

考生完成上述兩個步驟後,要再次對設問要求仔細推敲,理清問題的解答思路。許多問題認真歸納總結,對“原因”、“評價”、“體會”等類問題的解答是有一定規律性的。

“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或所涉及的社會團體、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絡。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評價”。一般應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進行分析。消極方面,應從“危害”、“侷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積極方面,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範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範圍的影響。

“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等等)這類問題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二,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三,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四,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四、答——是解題的落腳點

材料解析題的讀、找、思,只為最後的解題做準備,答才是最終的落點。這個落點是否準確、恰當、完美,是否能夠充分體現命題的意圖,還要做到“六個注意”:

1.審準設問。在設問中,往往有限制性詞語對問題回答做出限制要求,如:“不得照抄材料原句”,“依據材料概括提煉”等等。

2.答好第一問。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材料題一般有多個設問,設問之間常常互相聯絡,第一問的回答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下一問題的回答。

3.解答要完整而有層次。解答的完整和層次性,直接影響得分。

4.注意運用史觀。用史觀分析材料,是歷史闡述的最高要求。用史觀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別觀點錯誤的材料,提高判斷能力。

5.答題要簡明。要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語言要規範,準確使用“歷史語言”,不濫用文學語言。

6.注意分值。每個設問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詳盡回答;分值小,則要簡答。

總之,要解答好材料解析題,只要掌握解題技巧,認真落實好這四個步驟,無論命題者從哪個角度、哪個層面上提出問題,都能應付自如,事半功倍,取得較好的成績。

大學聯考歷史有效資訊提取能力─—關於材料解析題解法之探索

摘 要:部分大學聯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題時,存在著提取有效資訊不全面和不準確等缺陷。為此,我建議從重視審題訓練、忠實於材料、注意材料與教材的有機結合、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加強對非文字資訊源的關注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歷史有效資訊的提取能力。

“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資訊,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資訊支援特定觀點。”這是大學聯考考試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據上述要求,近年來在全國大學聯考各種模式試卷的歷史試題中,考查考生資訊提取能力的試題頻繁出現。如:2003年全國大學聯考文科綜合卷第36題就是典型的一例。該題第二則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關地區魏晉墓磚壁畫》,該題第2問直接提出了資訊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風貌,透過材料二你獲得了什麼重要歷史資訊?”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一、學生在歷史有效資訊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要求在大學聯考歷史試題中頻繁出現,但如何提高此種能力卻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且在學習和複習時此種能力要求往往被納入審題的範疇。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學生在這一方面存在著不少的缺陷。

1.提取資訊不全面

●淺嘗輒止,一葉障目

由於年齡的緣故,中學生普遍具有淺嘗輒止、一葉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則試題,往往得到一點資訊就以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國大學聯考上海歷史卷第3題與1998年全國大學聯考歷史試卷第7題就用幾乎相同的圖片內容命題:“圖中犁耕方式開始於何時?”部分學生不仔細觀察就選擇了A項(春秋戰國),因為牛耕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但是圖片反映的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這種方法卻是西漢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主要表現。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目前,全國大學聯考歷史試題中出示的材料往往為一組,但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孤立地分析每則材料,而無法將所有材料聯絡起來進行整體思考。2003年全國大學聯考上海歷史試卷第36題要求“以世界眼光觀察

與理解”6幅圖片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小論文。這一試題對材料的整體思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每則材料既有一個標題,又有一個說明,如第5則材料是“1972年周恩來與尼克松在宴會上”的照片,照片的說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該題的注意事項第2條明確提出“應突出一個主題,並涉及本題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就應該對題示所有的6則材料的主題進行提煉,要從整體上考慮所有6則材料所反映的核心問題。

●只見表面,不見實質

2002年全國大學聯考上海歷史卷第28題要求從“秦磚漢瓦”中提取有效資訊,並在題幹中作了如下提示:“人們從商周青銅器不僅看到了那一時期的各種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瞭解到當時的冶煉技術、生產水平、文字、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種情況。”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僅應注意表面現象(即顯性資訊),如“各種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於發現表面現象背後的深層問題(即隱性資訊),如“冶煉技術、生產水平、文字、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種情況”,遺憾的是學生卻無法從秦磚漢瓦所顯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國文字的變化(由小篆向隸書的變化),無法從秦磚漢瓦中看出秦漢時期的建築技術的進步。

●只見主體,不及其餘

在目前的全國大學聯考歷史試題資訊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圖表和圖片;既有材料正文還有一些輔助資訊,如材料來源、材料提示語、圖片和表格標題。在答題時,有的學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視其他資訊源。如2003年全國大學聯考上海歷史卷第28題,該題在題幹中“觀察下列關於唐代婦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樣對圖片作了重要補充,它透露出以下資訊:時間屬唐代;主要物件是婦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種殉葬品,往往與當時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從學生的回答來看,許多學生忽視了唐三彩為彩陶這一重要資訊,沒能得出當時的“陶瓷工藝具有較高水平”這樣的結論。

2.提取資訊不準確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國大學聯考上海歷史卷第45題是一道值得借鑑的大學聯考試題:“西方某學者說:‘美國沒有童年,只有青壯年’。這一說法你是否同意?請簡要解釋你的回答。”在此,我們只能從其材料的喻意角度來分析該題,這裡西方某學者所言並非本意,“美國沒有童年”並不是說在美國沒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國曆史沒通常所說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美國“只有青壯年”則喻指的是美國一建國就確立了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此題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無法解答。在該題出現多年後,我將這一問題用於課堂練習,發現許多同學仍對此題頗感迷惘。

●不能排除無效資訊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資訊起到一種迷惑作用。2003年全國大學聯考文科綜合卷第41題第2小題引用了4幅餅狀圖表,要求從中概括出2001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圖表中的“其他”事實上就是起到干擾作用的無效資訊。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機構,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佔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個省級行政機構合計流出人口才佔40.7%,這足以說明流動人口以前述6省為主,而這6個省處於中國內地,相對東部沿海地區而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至此結論已經可以得出。另一組圖即“流動人口城鄉結構”同樣屬無效資訊,對解答該題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這一組能提取的資訊是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但選項中卻沒有類似的表述。

●不能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準確理解材料的真實意思

在閱讀歷史材料時,囿於年齡和經驗,學生往往忽視特定的歷史條件,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1992年全國大學聯考歷史卷中“人說惠王”一題就需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該題題幹為“孝公死,惠王代後。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天下婦女兒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君大王更為臣也。’”然後問文中的“人”代表了哪個階級的利益。這裡的“人”對惠王說的這段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是肯定商鞅變法還是否定商鞅變法呢?材料已經提供了一定的歷史條件“孝公死,惠王代後”,即支援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剛剛即位,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時候,“人”委婉地說商鞅已經對惠王構成威脅(“大王更為臣”),其真實意圖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變法,由此可見此“人”代表的是商鞅變法觸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養學生提高歷史有效資訊的提取能力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上文已經就學生在資訊提取能力方面的種種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

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參加全國大學聯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幫助。

以下題為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海國圖志》

材料二 師夷智以造炮製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君主者權偏於上,民主者權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於張國是;欲張國是,莫要於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於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於設議院”

──鄭觀應語

材料四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

──《變法通議》

請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較材料一、二的異同點。

(3)材料三所說“商務”指什麼“與外人商戰”是什麼意思

(4)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

1.重視審題訓練

在審題訓練中,我強調審時間、審地點、審關鍵詞句、審提示語、審材料來源、審問題,這些都可以作為資訊提取能力培養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將這些方法用之於資訊提取能力的訓練,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審問題

即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先閱讀材料後面的問題,再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有關材料,分析解決有關問題。這樣既可以節約答題時間,又可以提高答題的準確性。比如我們做上面的題目時,先閱讀題後的每一個問題,再分別到材料的對應位置尋找答案。像第( 1 )題問的是政治派別和基本思想,那我們就從材料與出處思考這兩個問題,不用去花時間想這些派別、思想的背景、影響與表現等。第(2)題比較材料一與材料二的異同點,我們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尋找答案。

●審關鍵詞句

即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閱讀材料有一個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這樣看問題又準又快。像這個題目中的材料三,抓住關鍵詞句“商戰”、“君民共主”、“設議院”,就掌握了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關鍵詞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這是閱讀材料的一條捷徑。

●審材料來源

即注意引文出處。材料解析題的材料由材料內容與材料出處兩部分構成,材料內容固然重要,材料出處也不可小視,更不能忽視。因為材料出處一般能讓我們知道材料的作者、時間、地點與引用的文章等。這方面的資訊經常能幫助我們準確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內容與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訴我們分別出自《海國圖志》、《曾文正公全集》、“鄭觀應語”和《變法通議》,《海國圖志》與《變法通議》在書本上有所交待,我們結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關材料。《曾文正公全集》與“鄭觀應語”告訴我們作者是誰,我們不用看材料,只回顧所學知識也知道他們所代表的派別與思想。

2.忠實於材料

材料解析題所選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內容,更多的出自我們沒學過的文章,其對有關歷史現象與本質的認識不一定與教材保持一致,那麼我們做題時,在所給材料與教材內容相矛盾時,首先要忠實於材料。特別是題目要求“根據材料”、尋找依據、概括思想、比較異同、分析現象等,就要老老實實地從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為與教材一致就脫離材料。比如本題中的第(4)題: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我們就要到材料二與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務派只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早期維新派還主張學習

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就不要因為書本上介紹早期維新派時交待了其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張,就一股腦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與教材的有機結合

我們做材料解析題,一般是以教材為依託,一是教材的內容,一是教材的觀點。我們反對照搬教材,要求忠實於材料;也反對脫離教材,一味地自由地發揮。一是材料與教材間有以上關係,一是材料很多時候也會要求我們結合教材來思考問題。本題就能落實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發、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的有關章節,這樣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別與基本思想,還有其他具體問題。因為教材上有對於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紹與評價。在題目中有要求結合教材,結合所學知識,或者什麼也沒說時,我們都要聯絡教材相關內容,結合教材尋找正確答案。

4.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做材料解析題還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比如以上題目就要我們從有關觀點判斷政治派別,說到“商務”,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資本主義,“與外人商戰”是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這一般要求我們能讀懂材料,還要能迴歸教材,才能看到問題、現象的本質。有時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與事實不符合的言論,或反動的觀點,我們就要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來進行正確的判斷與推理,分析其本來面目。當題目要求我們結合材料談自己的認識或啟發時,更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對材料的整體把握,獲得認識事物、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經驗教訓。

5.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試對一些問題的關鍵詞都採取加著重號(或加粗、或用不同字體表示)的方式,為考生避免犯審題的錯誤而發揮出真實水平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此舉也養成了部分學生的依賴心理,他們認為考試中既然已經給了我們提示,就沒有必要再多費心思。但是目前全國大學聯考試卷中資訊源尤其是非文字資訊源的大量採用,著重號無法標註,這往往使得平時缺乏訓練的考生手足無措。因此,平時訓練中我們應該在語言和文字方面加強訓練。文字訓練時應該重點隱含,即對關鍵詞不作標註。語言訓練時教師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語氣來敘說重點字詞。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停頓、加重、放慢等語氣來突出重點,但訓練時則恰恰相反,各種可能突出重點的方法全部隱含,模擬考場上無人提示的情況。

6.加強對非文字資訊源的關注

非文字資訊源的大量採用是近年來全國大學聯考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也是未來大學聯考命題的一種趨勢。新一輪課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稱“插圖”而改稱“圖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點綴,這是史學“左圖右史”傳統在新時代的表現。近年來各種模式的全國大學聯考卷的歷史試題中出現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多種型別的圖表,各種型別圖表的採用,是將其它學科的一些科學方法用之於歷史學,是學科整合的結果,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強對非文字資訊源的關注是高三文科師生的當務之急。

大學聯考歷史材料解析題解題攻略

大學聯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審題思路:第一步先審問題。明確答什麼、怎麼答、答多少。第二步審引導語。有的材料解析題,特別是綜合題,在題目前面有幾句匯入性的話,看似多餘,實際上其中包含著主題等對解答問題有用的資訊。第三步審讀材料。材料的型別多樣、來源廣泛,無論是什麼材料都要仔細閱讀,弄清材料中的史實與觀點,弄清材料之間的關係、材料與問題的關係。

步驟/方法分析問題,明確要求

首先要搞清楚要求回答的是什麼,有什麼限制性條件(時間、地域、人物等)。有的問題實際上包含著幾個要求回答的內容,有的問題是以對上一問的回答為基礎的,如“對此”。審題時最好把要求回答的內容的中心詞和限制性條件用筆畫上記號,以防答題時遺漏和疏忽。其次,要看清或分清根據什麼回答,一般有四種設問方式:結合材料回答、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沒有對回答依據作出明確規定。前三種設問實際上已指出了答題依據,第四種要自己根據問題和材料分析,一般也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最後,還要注意每問的分值。

結合問題讀材料,獲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