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校園 閱讀(1.11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精選10篇)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 獨立識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讀文。

3. 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蘊含的道理。(教學重、難點)

4. 滲透古文學習的方法。(重點)

教學準備:幻燈片 船和劍的貼畫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雖小,但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大道理,我們把這種故事稱作?

生:寓言

板書:寓言,提示“寓”字。

生書空,說筆順

2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劍,出示課題。

生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

1 翻書P56,看看《刻舟求劍》是出自哪兒?

生彙報

(PPT出示)師簡介《呂氏春秋》

2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篇出自《呂氏春秋》的寓言。首先,請同學們看看這篇課文和我們平常所學習的課文有何不同?課文由哪兩部分組成?

生:本文分為古文和譯文兩部分

師:這兩部分有什麼關係?請同學們結合“譯文”這個詞語來分析。

生舉手作答

3 師:古文是古人的表達方式,譯文是我們現代人的表達方式。因此,如果我們單看古文的話,不太好理解。今天,我們就結合譯文,來重點學習這種不太好理解的古文。學習古文也有一定的方法。(板書:方法)

師:學習古文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讀準字音(板書:讀準),現在,就請同學們自讀古文部分,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

生自讀課文

4 師:剛才老師看同學們讀的都很認真,現在就來考考你們。

PPT出示:遽、契,考察音準。(全班一起跟著小老師讀)

5 師:這兩個字都會認了,那麼其他的字是否都能讀正確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出示全文)

生齊讀古文(重點關注:音準,發現有錯,及時正音)(注:正音後帶到句子中讀一讀)

6 要讀好古文,除了讀準字音,還必須能正確斷句,這樣才能將古文讀通(板書:讀通)。而要做到正確斷好每一句,就必須理解古文每句話的意思,才能做到。現在,先請同學們標一標古文有幾句話。

生:3句

師:觀察譯文有幾句話?

生:3句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漁歌對唱PPT(遊戲規則:1、2組讀古文;3、4組讀譯文,1、2組讀一句古文,3、4組讀一句譯文)

師:讀完後,你發現古文和譯文每一句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一一對應

7 師:通過漁歌對唱,我們知道了古文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但古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也比較難懂。(PPT出示)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古文中比較難懂的字圈出來,並結合譯文,找到它的意思,批註在書上。

生自讀,批註

師:剛才老師看同學們都在認真的讀,認真的做批註。那麼,這幾個字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嗎?

PPT出示遽、契、惑,考察字意。

師:除了這三個字以外,古文中還反覆出現了我們平常不常用的字,比如:其、之(PPT出示)在古文中將它們圈出來。

生自讀,批註

師:“其”在古文中出現了幾次?“之”在古文中又出現了幾次?

生彙報

師:看來我們平常不常用的字在古文中經常出現。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兩句話中的“其”和“之”。我們先來讀一讀這兩句話(PPT出示)

師:這兩句話中的“其”、“之”分別是什麼意思呢?自己先結合譯文相對應的句子找一找它們的意思。然後舉手回答

生批註、舉手回答

8 師:剛才通過對照法,我們已經知道了古文的意思。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古文的意思,嘗試著給古文斷句。

生嘗試著給古文斷句

9 師:老師也根據古文的意思,嘗試著給古文斷句(PPT出示全文,帶停頓線)請同學們認真聽一聽老師是怎樣讀的。

師範讀、生傾聽

師:剛才同學們都認真地聽了老師讀,下面老師也想聽一聽你們讀的怎樣。

生齊讀

10 剛才聽了同學們的讀,令老師很欣喜的是同學們都能讀準字音,並正確的斷句了。但學習古文,僅僅只到達這一步還不夠,還必須將古文讀懂(板書:讀懂)

11 自讀本文,按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生自讀,舉手彙報。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楚人不慎將劍墜於水中,他採用刻舟求劍的方法尋劍,結果沒能找到劍的故事。

三 深入研讀

1 你從古文中的哪一句話知道了事情的起因?

生:劍墜於水(板書)

師:誰來說一說“劍墜於水”什麼意思?

生說意思,師貼板畫

2 師: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東西不小心掉進了水裡,你的心情會是怎樣?你會怎樣做?

生思考作答

師:楚人又是怎樣做的呢?用古文中的話說一說生: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PPT出示) 生齊讀

師:他遽契其舟,他在刻舟(板書:刻舟)為的是等船停下來後,能夠從刻舟的地方,尋求到自己的劍(板書:求劍)

師:楚人之所以用這種方法尋求自己的劍,當時他的心裡可能是怎麼想到呢?

生說楚人心理活動

師:帶著你的體會來讀一讀楚人所說的話

生感情朗讀

3 師:你認為他採用刻舟求劍的辦法能夠找到劍嗎?請用書上的句子告訴楚人不能找到劍的原因。

生: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PPT出示此句)(板書:舟已行 劍不行)

師請一名生上臺用貼畫演示這句古文。

(生貼,師讀,貼完後,師指貼畫,全班齊讀)

師:舟已行矣,而劍不行。等船停下來後 ,船和劍的位子就發生了?

生:變化

師:可楚人意識到這變化沒有?

生:沒有

師:他沒有看到事物發生的變化,難怪他找不到自己的`劍。你對楚人的做法有什麼看法?帶著你的體會讀最後一句。(PPT出示此句)

生帶著諷刺、嘲笑的語氣讀最後一句(重點關注:是否感情朗讀)

4 師:學了這個寓言後,相信每個同學都得到了一些啟示,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生思考作答

師:這個就是這個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個寓言故事,知道了做事情要講究方法,同時,我們也學到了學習古文的方法(指板書,總結),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正板書:

寓言

刻舟求劍

劍墜於水——刻舟 舟已行

求劍 劍不行

副板書:

方法:讀準—讀通—讀懂

反思:

《刻舟求劍》是一篇帶譯文的古文,對於這種文章究竟該如何教學?對於初次接觸這種文體的學生,又應該如何讓他們學懂?個人認為,學習不僅應讓學生學會本文,而更多的應該滲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才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教學觀念。因此,這堂彙報課,我特別重視對於學生學習古文方法的指導,教給了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當然,通過這堂課,絕大分學生知道了學習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實到應用層面還是不可能的,這還需要多操練幾回。

總的來說,這堂課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是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最後,特別感謝為我這堂課出謀劃策,給予我細心指導的各位老師!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2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這個寓言故事,諷刺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變化的人。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段,講述有個人過江時,把寶劍掉到江裡去了。第一句話就點明瞭這個人是“坐船過江”,顯然船不是靜止的,實在行進著的。第二句話說他因為“不小心”,“掛在身上的寶劍掉進了江裡”。第二段,那個人沒有著急,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一點兒也不著急”,說明了他認為自己有找到寶劍的把握。第三段,講有人勸丟劍人趕快撈,對他刻記號的做法不理解。“有人”指的是同船的人。第四段,講那個丟劍人講述自己的道理。他說“在船上刻記號”,船靠岸後按記號打撈,“準能”把寶劍撈上來。“準能”就是一定能的意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刻、劍、舷、催、撈、掏;掌握“刻舟求劍、掏出、船舷、撈上來、準能”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劍”的含義,體會寓言故事中蘊含著的道理。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

4、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思考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難點: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和玩具寶劍。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題匯入:

1、小朋友們喜歡寓言故事嗎?你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簡短有趣,又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劍。(齊讀課題)

2、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現在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探討這篇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畫出文中的生字、新詞。

2、出示生字詞語,多種方式認讀生字及新詞。

3、默讀課文

要求:把文中讀不懂的地方畫下來或提出來。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同桌互讀課文

思考: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看《刻舟求劍》的動畫片,複述故事。

(1)、播放《刻舟求劍》的動畫片,學生邊聽邊想。

(2)、指導複述方法。

(3)、同桌互相複述。

(4)、全班交流。

3、指導朗讀

(1)、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請4名同學表演故事,教師和其餘同學朗讀敘述部分。

4、思考:那個人準能把寶劍撈上來?為什麼?

教師小結。

四、拓展想象。

小組討論:

1、那個人沒有撈到寶劍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2、一起坐船過江的人看到他沒有撈到寶劍會說些什麼?

五、全課總結,揭示道理。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刻舟求劍”是什麼意思嗎?

2、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小結:你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這個道理,在生活中還能犯“刻舟求劍”的錯誤嗎?

六、作業

1、請同學們回家後,把這個道理告訴你的爸爸媽媽,跟你的弟弟妹妹講一講這個故事,讓他們在生活中別犯“刻舟求劍”的錯誤,好嗎?

2、預習《揠苗助長》。

板書設計:

————移動

記號

撈不到

劍 ———————→靜止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3

學習內容

刻舟求劍

學習目標

1、掌握相關文學常識;

2、疏通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的解釋和句子翻譯;

3、瞭解寓言的寓意,熟讀成誦。

學習重難點

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

2、領會寓意。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匯入。

2、簡介作者。

3、檢查預習情況。

(1)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 (亦稱 ),是 國末期秦國的宰相 組織編寫的論文集。

(2)疏通字詞。

shè( )江者 zhuì( )於水

jù qì( )其舟 不亦hu( )乎

(3)斷句,劃分朗讀節奏。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自學:

解釋詞語,翻譯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l 涉: 者: 其:

l 自: 遽: 契:

l 其: 是: 之:

譯:

2、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 所契者:

求: 之:

譯:

3、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l 行: 矣: 而:

l 若此: 亦: 惑:

譯:

4、主題探討。

渡江的楚國人刻舟求劍,最終會有什麼結果?想想看,這則寓言諷刺的'是什麼樣的人?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饋:

1.一詞多義。

之:是吾劍之所從墜( )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

遽契其舟( )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鄭人和楚人錯誤的共同點在哪裡?

3.本寓言中,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揭示文章寓意的句子是“ , , , 。”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4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藉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後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瞭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裡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後指名朗讀。

2.教師範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裡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並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裡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麼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後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麼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後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裡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後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裡你怎麼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裡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杆子,然後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麼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說說通過《刻舟求劍》說明了以什麼道理。

二、匯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

2、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裡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並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並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並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麼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後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後說: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五、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忘持度

反歸取之 寧信度,無自信也

市罷不得履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例項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說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積累成語“刻舟求劍”,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利用工具書及譯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瞭解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結合譯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學難點:

瞭解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課時劃分:

一課時

課前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匯入

出示:寓言,回顧什麼是寓言?(ppt)

介紹學過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並說說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師小結:不少許多富有啟示的寓言故事來自我國古代文集著作。今天學習的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呂氏春秋》。

揭題(ppt)在船上做記號來尋寶劍。“求劍”是目的,“刻舟”是採取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

1.師範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體會文言文的朗讀方式,在重點字下打記號。

2.學生用一句話回答。小聲自讀,指名讀,評價,正字正音。

3.齊讀。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

1.自讀譯文,勾畫不懂的地方,批註問題。

2.“專家組小老師”講解大意,強調要點。

(先示範讀句子,講意思,然後提示易讀錯和詞義重要的字,並出示ppt,要求同學補充批註)

3.質疑,並補充批註。

4.齊讀譯文。

5.練習一。

四、體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1.文言文言簡意賅,短短几句就告訴我們這麼多內容,我們再來好好讀一讀。(齊讀)

2.這個文言文寓言故事我們不僅要會讀,還要讀懂,試想當船靠岸後,楚人怎麼去撈劍的?他能撈到嗎?那他會有什麼神情?會說些什麼?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舉動會有什麼議論?

大家思考一下:求劍的楚人為什麼求不到劍呢?(ppt)在書中找出來勾畫

出示: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齊讀)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作者是如何評論這個楚人的?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齊讀)

3.確實他太糊塗了,那麼你認為這個楚人是什麼樣的人?(不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辦法,不懂變通)這個故事就諷刺了這類人,它的近義詞是什麼?

4.今天我們積累了一個成語:刻舟求劍。它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通過這個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生答)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練習二:寫出你的收穫。

五、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要變通)

近義:墨守成規

反義:見機行事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6

教學思路

《刻舟求劍》是寓言兩則的第一則,課文講的是有個人照船上刻的記號去尋找落入江中的寶劍,批評他不按照情況的變化去處理問題。內容上講比較簡單,本人想利用這節課繼續傳授學習方法之“提問閱讀法”,因此設計了這節課。提問閱讀法是本人第一次引入課堂,為了讓他們儘快地學習這種學習方法,因而所設計的問題偏簡單。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認真體會語言故事中含著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2、引導學生學習“提問閱讀法”這種新的學習方法,並學會運用。

3、利用錄音磁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重難點

1、通過理解詞句,懂得“刻舟求劍”的意思和含義。

2、學會運用“提問閱讀法”。

3、用自己的話來講述這則寓言。

教具

PPT課件,錄音機,同步朗讀磁帶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於本節課前已經掃清生字障礙。

教師:

①製作PPT;

②準備錄音機以及同步磁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匯入

同學們,請大家回憶下上學期大家學習的寓言故事是什麼呢?(狐假虎威、鷸蚌相爭)提出思考引入課文:大家坐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有東西掉進江裡去了,你該怎麼辦?(學生討論)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看看古時候的一個人如何做的。請翻開課本P41頁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引入學習方法“提問閱讀法”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學習方法,名字叫提問閱讀法。現在先聽錄音,然後我們一起邊學習課文,邊學習這種方法。

(2)、播放錄音,引導學生學習朗讀節奏。

(3)、學生朗讀,初步感知課文

(4)、教師簡單點評朗讀情況

三、課文講解

(1)、解釋課題刻:用小刀挖。舟:小船。求劍:找劍。

(2)、從課題中提出問題

①找得到劍嗎?(明確:找不到。)

②如何找劍?用簡潔的話概括回答。(明確:掏出小刀——繼續坐船——靠岸沿著刻痕找劍)

(3)、分析第一自然段

①學生先朗讀,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提出相關問題。

②這一段寫了什麼?(明確:寫了時間、地點、發生的事。)

③船的狀態如何?(明確:船向前航行。)

④掉進江的原因是什麼?(明確:“一不小心”就把寶劍掉進了江裡去了。)

(4)、分析第二自然段

①學生先朗讀,後教師輔助提出相關問題。

②這一段又寫了什麼內容呢?(明確:寫的是丟劍人的表現。)

③丟劍人的`表現如何呢?(明確:一點也不著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

(5)、分析第三自然段

①學生先朗讀,後學生自主提出相關問題。

②這一段主要的內容是什麼?(明確:主要寫的是同船人的表現。)

③同船人的表現如何?(明確:催他快撈,對他的做法不理解。)

(6)、分析第四自然段

①學生先朗讀,後自主提出相關問題。

②這一段寫了什麼內容?(明確:寫的是丟劍人解釋刻舟的原因。提示學生注意:“不慌不忙”一詞。)

③放手學生猜測結果(明確:跳入水裡去尋找寶劍,但他永遠也求不到寶劍。)

(7)、思考討論

他找得到寶劍嗎?為什麼?

明確:

A、找不到劍的基本道理:寶劍掉進江後,他的位置已經固定,而船是行進著的,人和船舷上的記號都在隨著移動。等船靠了岸,記號所指的位置已經變化了,再按照記號下水撈取,是無法找到寶劍的。

B、丟劍人的基本錯誤:他不注意根據變化的情況解決問題,還不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四、總結

這個寓言諷刺了那些不用變化的眼光處理問題的人,告訴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體的實際情況,不要犯“刻舟求劍”這樣的錯誤。

五、拓展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和反義詞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六、作業

1、背誦《刻舟求劍》

2、寫第11課會寫字:字3、音3、詞3

七、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7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刻舟求劍》是第八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它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課文講了一個楚國人坐船過江時,不小心把寶劍掉進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記號,準備等船靠岸後,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結果卻沒有嘮叨。這個成語故事諷刺了那些不注意情況變化,不會靈活處理問題的人。也用來喻諷不知變化的愚蠢可笑行為。

本課與講讀課文《古詩三首》、《西門豹》,閱讀課文《三過家門而不入》構成一個單元,包括了古詩、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話傳說,使學生從小就接觸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

2、學生情況分析:

上學期已學過《濫竽充數》《狐假虎威》兩則文言體寓言故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結合註解理解句子的意思,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古文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不那麼好讀的。讀通、讀順、讀出韻味,很不容易。

三、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4個生字。

2.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運用多種方法準確理解詞句,從而理解課文內容,並進行朗讀訓練。

教學難點:理解古文的最後一段話,明白別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成語接龍》遊戲

師:同學們蒐集的成語真多,學習成語時,不僅要知道這個成語,還要了解它的故事,瞭解它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刻舟求劍》,看看它給我們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

(設計意圖: 在最快時間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即複習了舊知,又找到了與新知的結合點,引出今天的課題,同時也是積累詞語的過程。)

二、學習字詞

師:通讀課文,結合課後生字表,用○畫出自己認為學習較困難的字,並說說你是怎樣記的?

估計:遽 涉 契 亦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學生字、詞語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基礎知識,還明確了記憶字形的幾種方法。)

三、理解內容,明確寓意

1、師:下面誰願意把課文讀給大家聽.

2、師:請你像他這樣通順、流利朗讀,然後

<出示要求:>

(1) 邊讀邊看註釋或查字典理解字、詞、句,並在小組中交流。

(2) 交流時,先讀原文,然後再說說它的含義。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彙報

A、估計: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對策:師:這是什麼句子?<反問>

你能試著讀一讀嗎?能在說說它的含義嗎?

B、估計:<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對策:師:瞧,他用了一個“很”字加重了反問的語氣。想一想我們還能用什麼詞加重反問的語氣?

C、估計:真、太、十分、非常、難道

對策:師:介紹:豈:表示反問,怎麼、難道。

D、小結:這麼多的詞都能加重反問的語氣,你能將它改為陳述句嗎?

估計:像這樣找劍,的確很糊塗呀!

對策:為什麼別人都這樣議論呢?

估計:船在動,而劍一直沒動

對策:你能用書上的一句話表示他糊塗的原因嗎?<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過渡:我們都是這樣認為的,那事情是如何發生的?求劍的人在事件剛剛發生時又是怎樣做的呢?

(設計意圖:抓住反問句的語氣詞,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反問語氣,引發學生質疑,引入對古文內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開想象,深入理解

1、師:輕聲讀課文,用﹏畫出相關的句子?

2、交流:先說說事情是怎樣發生的?

估計: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A、<生自由談> 隨生板貼圖片

B、假設你是這位過江的乘船人,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估計:著急 師:能用其他的詞來表示你的心情嗎?

(迫不及待、急忙、趕快、迅速、飛快、立即、馬上、)

C、師:請你選擇一個詞說說你會怎樣做?

估計:立即跳入水中撈劍

叫船伕馬上停船,下水撈劍……

過渡:我們是這樣的著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時怎樣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A、對策:他又是怎樣想到呢?你能用這樣的句式表達他的想法嗎?

他想( ),所以( )。

B、小結: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誰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動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會以怎樣的語氣說:“是吾劍之所從墜。”

估計: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堅定、肯定、鎮定自若

師:你能試著讀出這種語氣嗎?

D、渡江的人是這樣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伕會怎樣說呢?

過渡:渡江的人沒有聽任何勸告,船終於停了,涉江人是怎樣做的呢?請你用文中的一句話說說!

他馬上從刻記號的地方跳入水裡,發生了什麼事?請結合這幾方面先說說。

①船靠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

②他沒撈到劍神情怎樣?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

③岸上看他撈劍的人會有什麼神情、舉動、議論?

師:課下我們可以為這篇課文進行續寫。

3、師:於是眾人紛紛議論,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你對渡江的人這種作法有什麼評論嗎?

估計:他太傻了,

師小結:比喻不能用變化眼光看待問題,不會靈活處理問題。

(設計意圖:運用圖畫再現、生活展現、表演體會、語言描述等方法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品味——想象說話——朗讀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五、列舉事例,總結課文.

師: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事例,我們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營企業做文祕工作,列印部提出的要求是:節約用紙,一張紙要正反兩面用,非正式檔案,一般不得用空白紙。有一次,廢紙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紙列印,經理一看用的不是廢紙,臉色陡變,說:“為什麼不用廢紙打呀,列印室不是有明文規定?”

李娜解釋說:“廢紙用完了。”

人力資源部經理似信非信:“每天列印那麼多檔案,我就不相信列印室沒有一張廢紙!”

經理不相信,親自到列印室檢查,翻箱倒櫃,還真找出幾張廢紙。

在月末例行的會議上,經理扣了李娜當月的獎金。

從此以後,每到實在沒有廢紙可用的時候,李娜就非常著急。後來,有人指點:沒廢紙的時候,就把空白紙先列印一份其他檔案,然後翻過來再列印。這樣就永遠有了用不完的廢紙。從此,李娜再也沒有捱過經理的批評。

又到了月末例會,經理對列印部的工作非常滿意,提出表揚,還發了100元的節約獎。

呵呵,是不是有點令人感到奇怪呢?為了節約一張紙,我們不得不浪費了更多的紙張和油墨,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呢?不在於別的地方,就在於那個經理太過於自負,只知道以自己的經驗辦事,不能靈活處理問題,這跟那個楚國人刻舟求劍的行為又有什麼兩樣呢?

事例2:我好幾個月沒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記得他家門口有一個破舊的小雜貨鋪, 很好找。誰知走到那裡, 雜貨鋪不見了, 蓋起了一座新的大樓。你能因為有了這個變化, 就不承認那裡是小王的家嗎?

事例3:有個同學說, 我媽媽沒有文化, 照樣當先進生產者。他懷疑學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媽媽有媽媽生活的時代, 而我們卻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紀去。我們面臨的任務是要實現四個現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誰如果不能認識到這個變化, 不及早做好準備, 適應時代的要求, 總歸要被時代淘汰的。

小結:生活中像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作為學生我們更要用一種長遠、變化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學習,只有我們學習好了,能力強了,才能適應我們飛速發展的知識時代,資訊時代。

(設計意圖:促使學生知識和認識能力的`遷移,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積累詞語

1、師:誰能再說說刻舟求劍的含義?

2、師:請你結合成語的含義,選擇填空

守株待兔 見機行事 墨守成規 看風使舵

與刻舟求劍相反的成語:( )( )

與刻舟求劍相近的成語:( )( )

比喻試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看具體情況靈活辦事。

看風向轉發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設計意圖:加深對成語寓意的理解,又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成語。)

七、講述故事

請同學們先看一則動畫,然後展開想象,用白話把這則故事講給同學聽。

<指一名展示>

(設計意圖:採用動畫的形式,既調動學生的興趣,又有效的引導學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字。)

八、學習效果評價計

1、說說刻舟求劍的含義?

2、結合成語的含義,選擇填空

守株待兔 見機行事 墨守成規 看風使舵

與刻舟求劍相反的成語:( )( )

與刻舟求劍相近的成語:( )( )

3、展開想象,用白話把這則故事講給同學聽。

九、與以往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1、根據本課擬定的“詞句訓練和朗讀訓練”的教學重點,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自學字、詞、句,理解古文的內容。

2、抓住重點句通過反覆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體會文中表達的感情。

3、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想象思維活躍的學習心理,採用了“想象描述法”,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創設情境、想象情境,讓學生披文入境,品詞品讀,並進行說話訓練。

4、針對本課教學難點,以直觀教學法輔助教學,利用貼圖動程演示,調動學生學習和思維的興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突破難點。

【教學總結】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總體設計的思路是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課堂上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容,之後再合作譯文,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最後合作彙報,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遵循和執行趣味性、自主性、紮實性、探索性的統一,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學中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文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在教學中,我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著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和聽教師的範讀解決準確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再結合譯文和工具書理解文中重點字的意思,進而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後試著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距離,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言,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而難以恰當地表達相對應的例項呢?這還一直困擾著我,請大家多提點寶貴意見。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8

一、素質教育目標:

1、背誦、默寫《刻舟求劍》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翻譯

3、分析課文,提示寓意

4、培養學生聯絡客觀實際分析問題的方法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掌握課文中的常用的實詞、虛詞的翻譯

難點:對寓意的理解

疑點:通順流暢地用白話表達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閱讀討論課

三、媒體平臺:

1、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

2、多媒體課件擷英:

(1)課件資訊

(2)素材儲備

國中語文朗讀磁碟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情境匯入

我國古代有許多寓言故事,它通過簡單的故事寄託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刻舟求劍》這篇寓言故事。

2、課前熱身

我國寓言故事有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智子疑鄰等)

3、查字典,讀準下面字

遽契其舟 墜於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磁帶讀課文,聽清語氣語調、節奏、句子的停頓。

(2)運用勾畫圈點的讀書方法朗讀課文。

(3)採用生疑發問的讀書方法,進一步深入課文內容,發現疑問和問題,準備討論。

2、四邊互動

(1)請同學齊聲朗讀課文。

明確: 把“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反問語氣讀出來。

(2)現在請同學看課文,利用書下注釋,查工具書,四人一組用白話文說,教師巡迴釋疑。最後由一名學生翻譯,同學教師指正。

(3)請完成下面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別“其”和“之”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劍之所從墜

4、請思考“探究·練習”

明確渡江的楚人根據在船邊的記號下水求劍,除白費力氣之外,是不會有其它結果的。如果在靜水中不動,他刻的記號還有幫助記憶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橫渡,船靠岸之後,原來刻的記號早已不是劍墜之處,他仍然從此處下水找劍,不是很糊塗嗎?很顯然,這則寓言諷刺的是那些固守陳規陋習,不懂得根據變化的情況改變看法或辦法的蠢人。

5、請背誦《刻舟求劍》

明確兩個人一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糾正,直到流暢無誤,背得爛熟為止。教師抽查學生。

七、學習小結:

1、內容小結

文章通過“刻舟求劍”的故事說明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獲得預期的結果。

2、方法歸納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2)聯絡實際,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鏈結生活

鏈結:你是怎樣看待“刻舟求劍”?請聯絡生活加以討論。

九、實踐探索

1、實踐活動:把這個故事講給小孩、爸、媽、爺爺奶奶聽,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

2、鞏固練習:回家蒐集寓言故事,並能用白話講出來,同時能說出它的寓意。

十、板書設計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結果:沒找到

寓意: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觀念和方法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劍、舷、號、催、準”5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劍的寓意。

學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學生在國小階段所見不多,因此,教會孩子讀古文的方法,即是為孩子們今後學習古文推開一扇窗,鋪開一條道路。三年級時,學生雖已經初步接觸過古文,但要想真正讀懂這篇文章仍有一定難度。,誦讀文章時也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駕駛示範朗讀使學生整體掌握文章內容,特別是朗讀的停頓,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明白求劍人的想法錯在哪裡,從而體會課文中要說明的道理:諷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變通的人。

教學準備:

錄音檔案、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讀過成語故事嗎?讀過哪些成語故事呢?學生講完後師述:每個成語故事都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板書課題

(二)新授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題,請同學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刻舟求劍”的字面意思。(出示課件)刻舟求劍:指的是在小船上刻個記號,再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寶劍。師述:那麼這個成語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請大家認真聽故事。

2)聽課文錄音(課件出示要求)要求學生輕聲跟讀,注意故事中人的語氣,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記號,標出自然段。

3)檢查生字的讀音(出示課件)現在老師要檢查一下剛剛大家聽故事聽得怎麼樣。老師請一個同學來讀出這些詞語。師糾音。再全班齊讀。

4)課件出示生字中易錯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導書寫。大家已經標出了課文中的生字,請大家再仔細觀察每個字的寫法。注意把字寫規範。

6)師:下面請同學們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分別是什麼?

(三)活動(探究課文,感悟文義)

1)請一名學生回答上面問題。並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寫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句子。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自然段。提問:這個人寶劍掉到江裡後他是怎樣的神情?(一點也不著急)你從課文哪句話可以看出來?學生讀出句子。船舷是什麼意思?船兩邊的木沿上。

3)提問:那麼這個人寶劍掉了,別人是怎樣說的?請一個同學回答。有人催他:“還不趕快撈!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麼用啊?”

4)提問:那麼這句話可以看出旁邊的人怎樣的心情?著急。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讀出什麼樣的`語氣?請一名學生讀出著急的語氣。

5)學習第四自然段。這個人的寶劍掉了,別人很著急,而他反而只在船舷上做了個記號。這是為什麼呢?請大家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來找出答案。注意讓學生讀出那個人不慌不忙的語氣,使學生理解“不慌不忙”這個詞語的意思。不慌不忙是指不慌忙不著急的意思。

師:大家看到文中出現了兩個“這兒”這兩個“這兒”指的是哪裡呢?那個人認為指的是同一個地方,也就是船舷做了記號的地方。其實船已經到岸了,那還是同一個地方嗎?不是。

6)這個故事我們已經讀完了,你們想一想:這個人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為什麼?(課件出示圖片)

(四)練習(討論交流,悟出寓意)

1)學生討論最後那個人最後沒有把劍撈上來,他錯在哪裡?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2)現在再請同學們說說學了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麼道理呢?學生回答,老師補充: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五)測試:師述:這則成語故事我們就學完了,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你能不能把這個道理背誦給大家聽呢?

(六)作業設計:

1、熟讀課文《刻舟求劍》。

2、把這個故事說給同學聽。

3、續寫《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優質教學設計 10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課生字詞。進一步鞏固學生田字格的書寫,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懂得寓言故事中含著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指導學生讀懂課文,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學習,懂得“刻舟求劍”的含義,懂得寓言的寓意。

2、教學難點:理解“刻舟求劍”的含義,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解題引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寓言故事嗎?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學生交流)。

教師介紹:寓言和童話、記敘文一樣,是一種文章體裁,它往往借一個虛構的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寓”寄託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說話包含著某種意思。“則”在這裡是一個量詞,表示篇數。“二則”就是兩篇。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要求:

(1)看拼音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

(2)新詞要聯絡上下文來理解,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課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2、說一說你怎麼記住這些字的

3、利用課件指導書寫“掏”和“催”(要領:掏字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注意橫中線的“一”;催字也要注意豎中線的“亅”

4、學生練習寫兩個。

四、學習第一則寓言《刻舟求劍》

(一)板題,解題。

1.啟發談話:學完了生字,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刻舟求劍》。

師邊書寫課題邊強調:看清“求”的第三、四筆,“劍”’的第七筆。學生跟著書空題目

2.質疑課題:看著課題,你有哪些問題呢?

(二)看課文視訊,整體感知。

思考,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創設情境,品詞析局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①齊讀本段。

②思考: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是什麼?

用換詞法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一不留神、一不注意、一時疏忽),用“一不小心”說句子。

③指導朗讀:讀出意外、惋惜的.語氣。指明讀、自讀。

2.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寶劍掉進水裡,讓人多著急啊,那個人會怎樣做呢?

②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說說這個人為什麼一點兒也不著急。 ③指導朗讀:語速稍慢,拖長音,指導學生體會那個人一點也不著急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明讀,思考:

別人說這話時心情怎樣?(十分著急)。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來?為什麼?同桌討論,並請代表彙報發言。(“催”說明他心裡很急,說話又快又大聲。“趕快”強調要快,不然就來不及了,撈不著了。句末的“!”強調刻記號是沒有用的,要馬上撈。)

②齊讀讀第1句,思考:“還不”能去掉嗎?為什麼?

不能,去掉就沒有不理解和批評的意味了。

③指明讀第2句,思考:“在船舷上刻記號有什麼用啊!”這是一個什麼句式?還可以怎麼說?你覺得哪種說法語氣更堅決,心情更急切?

④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催促的語氣和急切的心倩。(自由讀、指明讀,齊讀)

4.學習第四自然段。(重點段)

(1)指明讀第四段。

思考:別人都替他急,而那個人卻不急。課文用那個詞語來形容?

(2)學習“不慌不忙”。(結合“慌”和“忙”的左旁來理解詞意)

思考:那個人不慌不忙,他心裡是怎麼想的?說明什麼?用“不慌不忙”的語氣練讀那個人說的話。

(3)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催促的語氣和急切的心倩。(自由讀、指明讀,齊讀)

(4)分角色對讀三四自然段.

(5)他能把劍撈上來嗎?為什麼?怎麼做才能撈著寶劍呢?

(五)揭示課題,析字悟意

1、讓同學說出這個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

3、想一想,這個人錯在哪裡?這則寓言比喻什麼?

4、學了這則寓言以後,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使學生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著變化。)

(六)小結:

今天我們積累了一個成語:刻舟求劍。它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通過這個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生答)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五、作業:學生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刻舟求劍

寶劍不動船在動

用變化的眼光處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