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總結

校園 閱讀(1.33W)

必修二的歷史要怎麼學才有效呢?其實必修二的歷史知識是需要串連起來記憶的,每個單元之間的聯絡都是比較密切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備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總結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衝擊

一、新航路的開闢(航路、影響)

(1)1405-1433中國鄭和七次下西洋,紅海沿岸,非洲東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亞士,非洲好望角

(3)1492義大利哥倫布在西班牙的支援下發現美洲新大陸

(4)1497-1498葡萄牙達伽馬從歐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麥哲倫在西班牙的支援下第一次環球航行

二、荷蘭、英國的殖民活動

(1)荷蘭的殖民擴張:

①時間:17世紀上半葉,取代西、葡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②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

(2)英國的殖民活動(日不落帝國):

①手段:海盜式掠奪,進行商業戰爭,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黑奴貿易

②結果:18世紀下半葉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③影響:商業活動和掠奪,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黑奴貿易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給英國帶來鉅額財富,推動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

三、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通過貿易和掠奪,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歐洲人“火與劍”的殖民活動中,美洲的金銀礦的開採和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3)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跨大西洋黑奴貿易開始。

(4)歐洲人用美洲的金銀購買亞洲的商品,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5)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①棉紡織業:飛梭、珍妮紡紗機、水力織布機、水力紡織機

②冶金業:焦煤鍊鐵法;採礦業:蒸汽抽水機、安全燈

③動力:蒸汽機;交通運輸:碎石路、鐵路、汽輪

④影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①標誌:電力廣泛應用、內燃機技術、化學材料、鍊鋼技術

②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確立

③條件: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運輸:內燃機、汽車、飛機

⑤化學領域:有機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膠、油漆

⑥動力:電的發明和使用

⑦影響: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五、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開始形成: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闢

(2)初步形成:18、19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4)途徑: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響:

①促進了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國家大多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陸領土基本被瓜分完畢,拉美在經濟上受制於列強。

③歐美工業國從全世界範圍獲得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並傾銷工業品或進行投資。貨幣可自由兌換,經濟危機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

1、 古代中國的農業

瞭解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們先用石刀、石斧把樹木砍倒,晒乾後放火焚燒,然後再用石犁翻土播種。這種耕作方式被稱為“刀耕火種”或“火耕”。

(2)耜耕:隨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誌著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由於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3)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步推廣。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形成原因(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個體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特點: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4)地位和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

瞭解古代中國在絲織、冶金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絲織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能生產出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絲織工具有花樓機。

(2)冶金技術:

①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就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

②冶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在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領先世界。

(3)制瓷業: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商朝時已燒製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制瓷技藝大放異彩,瓷窯遍佈全國各地,並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高中歷史必修三基礎知識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的背景:

(1)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2)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改良,使中國免遭列強侵略、擺脫危機。

(3)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的時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

2、三民主義的創立:

(1)1895年,孫中山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

(3)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3、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援的清朝封建統治;

(2)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活動

(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實踐。

(2)1912年,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認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1、原因:

(1)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2)孫中山本身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3)當時革命鬥爭形式的需要。

2、過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3、基本內容: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