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

校園 閱讀(2.64W)

高中必修一第一單元的歷史課本已經學完了,你還記得第一單元有哪些知識點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

重要知識點提要

1.夏商時期王權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時期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週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例如:楚王問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

5.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加強是秦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7.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並存制,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

10.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別是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

12.漢武帝時設定了“中朝”以加強皇權。

13.明太祖時,廢除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強皇權,廢行省、設三司,以加強中央集權。

14.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

15.清朝雍正時設定的軍機處標誌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16.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開始落後西方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歸納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

2、禹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中國出現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政治權利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這是生產力和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進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王權具有神祕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相對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鞏固奴隸制政權) 內容:①分封內容:土地和人民 (授土、授民)

②分封物件: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 ③諸侯義務:服從命令、隨從作戰等 ④諸侯權力:世襲、再分封、獨立性 特點:①分封物件多元化

②權利義務關係明確 ③層層封授,等級森嚴 評價:①積極作用:,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鞏固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地區 ②消極作用:西周後期,王權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漸出現諸侯割據局面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製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最大特點)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③血緣關係和政治關係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3)禮樂制度:西周的等級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背景) 1、社會條件:統一成為大勢所趨

(1)經濟上:鐵器的使用,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 (2)政治上:出現區域性統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 (4)民心基礎:人民渴望統一

2、主觀因素:秦國實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秦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二、中央集權制的形成

1、開創皇帝制度(權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質:專制(個人獨裁) 皇權獨尊 特徵皇位世襲 皇權至上

2、建立較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鞏固和加強皇權:減少失誤 大夫(監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 太尉(虛設)

3、地方郡縣制全面推行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控制,標誌著中央集權制確立。一是在國家制度中由地域關係取代了血緣關係,使早期的部族國家轉化為疆域國家;二是國家管理人員由職業官僚取代了世襲領主,使貴族政治轉化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秦朝國力日益增強,疆域擴大,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②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