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精選10篇)

校園 閱讀(2.37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的型別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快樂的動物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精選10篇)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1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2—5的乘法口訣,對除法也有了基本瞭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的學習目標是在比較小動物數量關係的過程中體會“倍”的意義,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對孩子們來說有一定難度。

在教學環節中,我先利用教材給出的主題圖,創設小動物們聚會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畫一畫、圈一圈比較小猴和小鴨的只數,引導學生意識到除了對他們的多少進行比較外,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比較,從而引出“倍”的概念,即把小猴的只數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就有這樣的2份,我們就說“6是3的2倍”,特別強調“倍”不是單位名稱,它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倍數關係)。

本節課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全班彙報等形式使更多的學生得到鍛鍊。

本節課結束時,大部分孩子已經會用“誰是誰的幾倍”來表述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2

本課教學是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快樂的動物”的具體情境學習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教材沒有給“倍”下定義,而是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這些具體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倍”的意義。

在設計教學時,用故事情節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比賽不公平,引導學生用學具擺出小猴數3、小鴨數6,想出公平的方法比賽,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體驗過“平均分”的活動過程,就知道數量要一樣多才會公平,就分成3只一個隊,小猴有6只就可以分成兩隊,讓學生圈一圈,很容易看出6裡面有2個3。我們就可以說6是3的2倍,也就是小鴨數是小猴數的2倍。也許是我引得多,小朋友很快理解了。能看圖示說出誰是誰的幾倍。接著通過故事情節學習了小鴨數是小松鼠的3倍和小猴數是孔雀的3倍,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理解“兩數之間的倍數關係。”

不足之處:有的學生在完成松鼠和鴨子相比時,又是3個圈一組,不懂得松鼠有2只,就要2只分一組,這個操作活動花了較多的時間,因此後面的課堂作業不夠時間完成;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多描述題意,要讓學生多說一說,理解兩數之間的倍數關係。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3

“快樂的動物”這一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了輕鬆、快樂、融洽的課堂氛圍,可愛的小動物們增加了學生注意聽講、認真學習的動力。教學中,我因勢利導,通過畫一畫、填一填、說一說,讓學生一步一步認識“倍”的含義;讓學生多說想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學生始終是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的,他們學會了用除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不僅知識和技能得到發展,而且還獲得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我認為探索知識的'未知領域,合作學習是一條有效途徑,在今後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學習的機會。本節課的問題設計較好,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等環節,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引導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積極思考、探索。同時教師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設計的問題具有層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教師能為課後的練習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較高。

希望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此外,小組合作也需進一步加強。

1.當學生通過圖形直觀體會“鴨的只數是猴的2倍”的含義,並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後,教師是不是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用畫圖或列式去探究“雞的只數是松鼠的幾倍”?教材第46頁“說一說”的問題,讓個別學生髮言之前,也要讓每個學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總之要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和解題的機會,防止集體作 業的方式。

2.我意識到了在練習時要給學生獨立思考、個別作業的機會,但這個思想貫徹得不到位。表現在:

(1)不給學生獨自解讀、理解題意的機會。實際上不理解題意的學生是有的,但需要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問題,主動去問老師或夥伴,這麼做可以培養他們的進取心和責任感。

(2)不讓學生獨立接受思維的挑戰,大多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來化解難點。事實上,學生沒有遇到思維障礙,沒有克服障礙就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解題操練,後者無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4

本節課是在進行大量的等分活動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除法與等分活動的聯絡;初步感受“倍”的含義,使學生在理解“倍”含義的基礎上,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討與反思。

一、故事引入,創設情境。

這一個環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物王國歡聚、許多小動物都來到河邊玩耍為題,這時學生都樂於玩耍。在探究性學習裡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讓學生感覺非常有趣,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性學習除法。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在這種學習方式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收者,被動學習,而是能與教師一樣通過各種途徑獲取資訊,帶著自己的興趣、需要與客觀世界對話,從而使學習與探究統一。

三、課堂評價。

在評價中採用,教師評、學生評,評個人、評集體等多種評價方式,也是想達到對學生的一個促進,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由於課前就強調了最後要獎勵小紅花,所以,整節課學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動中也沒有出現混亂狀態。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5

在學習兩個數量的倍數關係時結合《快樂的動物》一課,通過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這些具體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倍”的意義:

1、注重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充分利用教材中動物樂園的情境圖,由學生熟悉的、感受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以色彩斑讕、符合國小生口味的美麗畫面深深吸引他們,把學生自然地引入收集數學資訊,解決淘氣提出的數學問題中,獨立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小組討論交流,集體反饋展示學習成果的教學過程。這樣可以自然地把學生帶進生機盎然的教學情境,學生情緒激昂,不知不覺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並且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

2 、在動手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節課,動手實踐操作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一開始自由擺小棒,擺後說一說,讓學生初步體驗“倍”的含義;接著進行有針對性的再次擺,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倍” 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只要知道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夠了;然後用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幫助淘氣解決數學問題,為後面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做準備;最後安排學生在思維訓練中實踐操作,讓課內與課外知識拓展延伸,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在充分地觀察、討論、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理解了“倍”的含義,學會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除法應用題。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6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快樂的動物----倍的初步認識”,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除法與生活”的聯絡及認識除法和乘法的互逆關係,初步理解與解決倍比的數學問題,強化倍的概念,並進一步理解等分活動和除法之間的關係。從教材編寫來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涵著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倍”的含義,體會除法與等分之間的關係。求倍數的關係,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充套件。教材“說一說”中的第三個小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充分觀察、探究、體驗、交往的空間。

教學本課時,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學習“體驗——理解——解決——應用”的過程。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及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物王國歡聚、許多小動物玩耍的情景創設,激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

本節課的特色是:

1、教學過程中評價方式多樣化。利用小鳥飛進小組所在的大樹來激勵學生積極學習,增強了小組合作的意識。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採用評個人、評集體等多種評價方式,達到促進個體競賽意識和提高整體競爭意識的目的。

2、“倍”是生活用語,整堂課力求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知“倍”與等分之間的關係,並由此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除法問題的能力。所以在設計時,先利用拍手遊戲來讓學生建立“倍”的表象,然後在學生掌握“倍”的知識後又安排了增加難度的拍手遊戲,不僅是為了首尾呼應,也是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7

《快樂的動物》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我們所要學的是對倍的認識。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除法運算的意義,會用除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動物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教材把“倍”作為學生的生活概念,沒有下“倍”的一般定義,而是結合具體的情境和例項,體會“倍”的含義,把“求倍數”作為除法運算的一種應用。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感受“倍”的含義,體會倍與等分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思考,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通過數一數、填一填、畫一畫、圈一圈,用圓圈代替動物,如果把3只小猴看作1份,那麼鴨子的只數裡有2個這樣的1份,因為6裡面有2個3。那麼我們就說:鴨子的只數是小猴的2倍。再引導學生用除法算式計算。此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需要花更多時間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多說想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與練習以及後面幾節課的鞏固,大部分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幾個別學生還需要教師給予課後輔導。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8

本節課是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快樂的動物”的具體情境學習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教材沒有給“倍”下定義,而是通過“做一做”中的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這些具體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倍”的意義。

結合我校靈動課堂的模式,本節課我們開展了獨學、對學、群學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討論結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充分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公園一角,找出數學資訊,根據數學資訊獨立完成活動單第一部分,學生通過畫一畫、填一填得到了倍數關係,通過圈一圈理解了6裡面有2個3,6是3的2倍。學生展示彙報,通過學生自己說一說加深對倍數關係的理解。對學交流部分讓學生參考第一部分內容與對學同學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強自信心,使學生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理解“倍”的含義,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的幾倍的除法問題。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生能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不足之處是小組評價不明顯,給小組加分時沒有大聲宣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於這一點,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及時改正,根據二年級孩子年齡小的特點,在課堂中表揚學生應更及時、更明顯,讓學生通過教師評價樹立榜樣性。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9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除法與生活”的聯絡及認識除法和乘法的互逆關係,初步理解與解決倍比的數學問題,強化倍的概念,並進一步理解等分活動和除法之間的關係。從教材編寫來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涵著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 “倍”的含義,體會除法與等分之間的關係。求倍數的關係,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充套件。

教學本課時,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學習“體驗——理解——解決——應用”的過程。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及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物王國歡聚、許多小動物玩耍的情景創設,激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然後學生開始自由擺小棒,擺後說一說,讓學生初步體驗“倍”的含義;接著進行有針對性的再次擺,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倍” 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只要知道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夠了;然後用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幫助淘氣解決數學問題,為後面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做準備;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快樂的動物評課稿 篇10

這是一節抽象的概念課“倍”的認識。本節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利用課堂的生成性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展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及時調整預設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資源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從課堂教學來看整個過程我花時不多,但學生學得充實快樂,比按照原先預想的流程教學效果好得多。也許正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徵。在教授本課之前,我認真地研究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意義。本著“源於教材高於教材”的理念,根據眾多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在原有的教學設計上我又進行了改進。《快樂的動物》主題圖顯現的一共有6種小動物,如果直接把這6種資料拿出來比較,學生會覺得太難,甚至不知道從何入手,如何降低問題的起點,讓學生對“倍數關係”的兩個量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教學中對主題圖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改變,課一開始,利用自制一張只顯示兩種動物的情景圖,通過談話引入主題“小猴和小鴨可以怎麼比?”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自然地給它們比多少,那還有什麼比法呢?正當我準備出現“倍”的知識時,一生說出“小鴨的只數是小猴的2倍”,如同平靜的水面泛起一陣漣漪。說句心裡話,真的沒有想到學生竟能通過自己教自己,把“倍”的知識從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簡單透徹,自認為“倍”太抽象,需要親自去講解,以致第一節在本班講的時候,學生聽得迷迷糊糊,本節課放開讓學生說,原來只想感知一下學生對“倍”到底有多少認識,不料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義,把已有的知識與“倍”有機地聯絡起來,說得通俗,聽得簡單,難怪課堂上幾次出現“我有點懂了”等話語,從開始的“兩三隻手”到“幾十隻手”,真正地體驗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我幾次想插話,可學生早已以一問一答或自問自答的形式解決了。這些都源於學生間的相互傾聽與交流,源於思維間的相互碰撞,它的價值遠遠超過教師的分析與講解。因為他們更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同齡人聽得更明白。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在課的最後一個環節中,展現出完整的一幅主題圖,並讓他們從中找出新倍數關係。在對“倍”有一定感知的基礎上,我故意設定反問“老師想把它們位置換一下,行嗎?”是學生對“倍”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積累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