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數學的情境教學分析

校園 閱讀(2.81W)

【摘要】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境”相聯絡的。在實際情境中學習,有利於意義的建構。 情境的創設可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提供豐富有現實意義的背景材料。情境教學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一項重要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地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動畫情境、實踐情境、遊戲情境等充實課堂教學環節,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但創設情境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應注意設計的情境要有明確的目的;情境的創設要為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服務;情境的創設要體現數學味,不能沖淡了數學教學主旨。總之,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適時適度地創設情境,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為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服務。

國小數學的情境教學分析

關鍵詞】國小數學;情境教學;數學活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境”相聯絡的。在實際情境中學習,有利於意義的建構。①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情境的創設可以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為學生提供豐富、有現實意義的背景材料。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將課內與課外結合,使學生在廣闊的背景驗課堂中的數學,並能在生活中進行解釋和應用。人教版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

因此,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我們應該積極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動畫情境、實踐情境、遊戲情境等充實課堂教學,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

1數學活動中的問題情境教

認學知心理學認為:問題就是給定的資訊和目標狀態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問題解決是由一定的問題情境引起的。所謂問題情境,指出現在人的面前並使人感到不了解和無法解決的那種情況。它促使個體積極思考,尋求答案,解決問題。沒有問題情境就沒有問題解決,問題解決的結果則是問題情境的消失。②

如教學“認識米和釐米”時,學生需要建立1釐米、1米的表象。我是這樣提問的:同學們,認識“米”嗎?同時注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讓學生量自己的鉛筆盒的長,量橡皮的厚度,量手掌的寬、中指的長等,充分使學生感受1釐米有多長;通過讓學生量兩臂張開多大是1米,1米從腳到自己身體的什麼地方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1米有多長。

在教學米和釐米的進率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出示1=100)師:同學們,你們能想出辦法使這道等式正確嗎?生很好奇,嘰嘰喳喳討論一番,沒有任何辦法。這時我提醒學生拿出米尺,想一想能不能從米尺上找到答案呢?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慾望,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並很快地發現1米=100釐米。這樣的設疑激趣,既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學習活動中。

再如這樣的一道趣味題:一個人唱一首歌要5分鐘,10人合唱這首歌要幾分鐘?大部分學生不加思索地說:“50分鐘”。但有少數幾個學生卻說只需要5分鐘。於是全班就有了熱烈地爭論氣氛。 這時我並沒有直接判斷學生說法的對與錯,而是給足時間,讓他們盡情討論,在學生爭論聲漸漸停止時,問題的解決思路也逐步開朗。學生在總結結論的同時,也給出了明確的理由:“歌曲的長度是確定的,不會因為人數的多少而發生改變。如果是這樣的話,全國的人們共同唱這一首歌,豈不是要成天成夜地唱個沒完了。(教學論文 )這是不符合實際的。”真是精彩的假設呀!

2數學活動中的實踐情境教學

我們都說,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是社會的未來。教學中,我們也要注意適時、適度地創設實踐情境。這不僅有利於保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創設情境時,我先讓學生找出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是什麼地方,再逐步引導學生弄清超市、體育館、公園、人民橋各在學校的哪一面。通過討論交流後再認識東北、西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最後設計一個靈活性較大的提問:“你還有什麼問題,在小組裡互相討論討論。”下課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兩個操作題:

2.1用一張正方形白紙按照指南針的樣子製成一個方向板。

2.2利用方向板,指出你居住的村莊東北、西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是什麼地方。

如此一來,學生結合問題情境和學習的新知識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所處位置關係相對性的認識,並誘發了學生把自主學習延伸到課外,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又如學生學習“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這一概念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塊 三角形玻璃,摔成了這樣的兩塊,你認為應選哪一塊就能配到和原來一樣大小的玻璃,為什麼 ?

這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實踐活動將數學知識迴歸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一方面加深了對“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這一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還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數學活動中的動畫情境教學

現實告訴我們,數學課上單靠一幅圖、一段話是很難創設出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的。而多媒體技術集音、像、動畫為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注意與創設教學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情境不可比擬的優勢。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先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演示:一隻大猴子和一隻小猴子分別拿著一塊長方形 和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絲巾,它們爭論著,都說自己的絲巾大,究竟誰的絲巾大呢?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起來,思維開始活躍,都互相討論交流起來,爭著想辦法,說思路。最後達成共識:最好先計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然後再比較它們的大小。師: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已經學過,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通過“議一議、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推(理)一推”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學生的思維容易被啟迪、開發。多媒體創設的情境可對學生產生持續的動機,這種直觀是一種催化劑,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生活色彩。學生不僅對創設情境產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的培養,必將促使學生積極的思維。

4數學活動中的遊戲情境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要讓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讓學生喜歡數學,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原學、樂學。如何才能激起國小生對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呢?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習素材的興趣。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容易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願望。

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地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通過設定各種情境,創設各種具有啟發性的外界刺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慾望。

其實,數學本身是有趣的,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努力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因素,創設行之有效的情境,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心理學家艾裡康寧關於兒童主導活動發展階段的理論認為,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遊戲活動型別和學習型別期的轉化過程。遊戲活動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因而,寓數學知識於遊戲活動情境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便會學得愉快、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從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形式有很多。如兒歌、對口令、塗一塗、猜謎、拼一拼遊戲等。在提高、鞏固計算能力方面通常可以創設搶答、接龍比賽、過河、奪紅旗等形式的情境。特別是在學生記憶乘法口訣時,有的學生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嘴上熱鬧,腦袋不轉。這時我們可以採用小組對口令比賽的形式來幫助學生靈活記憶1——9的乘法口訣。這些靈活有趣的競賽形式,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是益處多矣。

但是,創設情境,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更不能讓過多的非數學資訊干擾和弱化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有利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現實生活,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

因此,情境教學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1情境教學要有一定的目的,

數學教學中創設的情境,要為突出教材重點和突破教材難點服務。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為關鍵。為了讓學生積累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之間關係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情境:

⑴用8個1平方釐米的面積單位來測量下面圖形的面積。(單位:釐米);

⑵在頭腦裡用面積單位擺 一擺,求下列圖形的面積。(單位:分米)學生經歷了以上活動,積累了感性材料,順利地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很快地發現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4.2情境教學活動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數學

數學課教學中創設的情境對學生來說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和趣味性,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提高數學活動的質量:

在為學生設計情境時,要充分認識經驗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要充分考慮學生已具備的基礎,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努力使“新、舊”知識成功“對接”,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如在“認識物體的周長”後,教學 “求物體周長”時,教材編排了一個富有挑戰性、又極具趣味性的問題:“你知道這片樹葉的周長是多少嗎?”。在學生認識了游泳池、桌子、課本以及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後,提出這樣一個富有意境的問題,著然讓人感到興奮。這道題不僅“與眾不同”,而且學生在有了操場周長的`認識做基礎的同時,對於這道題的思考就不費甚解了。但它又不是一看便知,這便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慾望。使他們情不自禁的動腦筋、想辦法。也許我們不願相信這種問題意境的神奇,便它的確為我們的數學教學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令人不可思議。如果學生的思維具備已有的經驗支撐,就不必再過多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了。

4.3創設的情境不能干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如教學“倒數的認識”時,我曾遇到過這樣的一段教學實錄。師:同學們,我們來做個遊戲,名字叫“倒著說”。例如,我說“1、2、3”,你們就說“3、2、1”;我說“老師愛學生”,你們就說“學生愛老師”。(師生合作做遊戲) 師:數學中也存在這種現象,比如:八分之三倒過來說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過來說就是一分之二。然後繼續讓學生做“分數倒說”的遊戲。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權板書幾組分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理解倒數的意義,探討求倒數的方法。這裡情境設計的著眼點是幫助學生理解求倒數方法中的“位置變化”,但這卻會給學生造成認知上的偏差,以至於不少學生在學習中誤把1.5和5.1也當成是互為倒數。

4.4情境教學要體現數學味,不能沖淡了數學主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

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所在”。③如教學“認識乘法”時,曾有一位教師是這樣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的。師:小朋友們,你們從圖上都看到了什麼呀?”

生1:我看到了小雞和小兔。

生2:我看到了天上的白雲。

生3:我看見小橋。

生4:我看見了遠處的房子。

師:你們再仔細看一看,還能發現什麼?

生1:我看到白雲在飄來飄去。

生2:我好像看到小雞在啄米。

生3:我好像聽到小橋下的流水聲。……

啟發到此,請問:我們是要學習數學,還是其他什麼呢?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發現了那麼多的非數學資訊呢?帶著這兩個疑問我們再來看這樣的一段設計。出示情境圖。師:小朋友們,動物園裡你都看到了哪些小動物呢?生:小白兔,小雞……師:有幾隻小白兔呢?生:6只。師:你怎麼知道的?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的。生2:我是兩個兩個數的。生3:我用的是加法:2+2+2=6(只)。師:3個2相加,我們還可以用3乘2來表示,出示3×2=6(只)。到此,乘法的意義已經初步揭示出來。學生也已能初步認識什麼是乘法了。

總之,情境創設應該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情境的創設要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應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應注意將問題設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