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九年級必備的化學知識點歸納

校園 閱讀(2.57W)

化學這門課,概念多,符號多,實驗多,計算也不少,九年級的學生要如何應對這門課程呢?還是要腳踏實地,將每個知識點掌握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化學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九年級必備的化學知識點歸納

  九年級化學知識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裡形成的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徵:均一性、穩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無色,如CuSO4為藍色 FeSO4為淺綠色 Fe2(SO4)3為黃色

b、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水是最常用的溶劑

c、溶液的質量 = 溶質的質量 + 溶劑的質量

溶液的體積 ≠ 溶質的體積 + 溶劑的體積

d、溶液的名稱:溶質的溶劑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3、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1)概念:

(2)判斷方法:看有無不溶物或繼續加入該溶質,看能否溶解

(3)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

注:①Ca(OH)2和氣體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質、蒸發溶劑

(4)濃、稀溶液與飽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關係

①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

②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飽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溫度時,同一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飽和溶液濃

(5)溶解時放熱、吸熱現象

溶解吸熱: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熱:如NaOH溶解、濃H2SO4溶解

溶解沒有明顯熱現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體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義: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裡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四要素:①條件:一定溫度②標準:100g溶劑③狀態:達到飽和④質量:單位:克

(2)溶解度的含義:

20℃時NaCl的溶液度為36g含義:

在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時,NaCl在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為36克

(3)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質、溶劑的性質(種類) ②溫度

a.大多數固體物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如NaCl

c.極少數物質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線

(1)t3℃時A的溶解度為 80g

(2)P點的的含義在該溫度時,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點為 t3℃時A的不飽和溶液 ,可通過加入A物質,降溫, 蒸發溶劑的方法使它變為飽和

(4)t1℃時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順序C>B>A

(5)從A溶液中獲取A晶體可用降溫結晶的方法獲取晶體。

(6)從A溶解度是 80g 。

(7)t2℃ 時A、B、C的飽和溶液各W克,降溫到t1℃

會析出晶體的有A和B 無晶體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由小到大依次為 A<><>< p="">

<><>

(8)除去A中的泥沙用過濾 法;分離A與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結晶法

2、氣體的溶解度

(1)氣體溶解度的定義:在壓強為101kPa和一定溫度時,氣體溶解在1體積水裡達到飽和狀態時的氣體體積。

(2)影響因素: ①氣體的性質 ②溫度(溫度越高,氣體溶解度越小)

③壓強(壓強越大,氣體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離

(1)過濾法:分離可溶物 + 難溶物

(2)結晶法:分離幾種可溶性物質

結晶的兩種方法

a.蒸發溶劑,如NaCl(海水晒鹽)

b.降低溫度(冷卻熱的飽和溶液,如KNO3)

  九年級化學基礎知識

一、空氣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紀70年代,瑞典科學家舍勒和英國的科學家化學家普利斯特里,分別發現並製得了氧氣。

2.法國科學家拉瓦錫最早運用天平作為研究化學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其中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的結論。

二、空氣中氧氣成分的測定

1.實驗現象:

A.紅磷燃燒發出黃白色火焰,放出熱量,冒出白色濃煙

B.(過一會兒白煙消失,裝置冷卻到室溫後開啟彈簧夾)燒杯內的水倒流入集氣瓶,約佔瓶子容積的1/5。

2.實驗結論:說明空氣不是單一的物質;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4.注意事項:

A.所用的紅磷必須過量,過少則氧氣沒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氣瓶(裝置)冷卻後才能開啟彈簧夾,

C.裝置的氣密性要好,(否則測量結果偏小),

D.要先夾住橡皮管,然後再點紅磷(否則測量結果偏大)。

E.點燃紅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緊瓶塞(否則測量結果偏大)。

思考:

(1)可否換用木炭、硫磺、鐵等物質?如能,應怎樣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蠟燭(燃燒產生了氣體,瓶內體積變化小),不能用鐵(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

(2)可否用鎂代替紅磷?不能用鎂,因為鎂不但跟氧氣反應而且還跟氮氣等反應,結果測得的不只是空氣中氧氣的體積。會遠遠大於氧氣的體積。

5..實際在實驗中測得的結果比真實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紅磷量不足;B.裝置氣密性差;C.未冷卻至室溫就開啟止水夾;D.沒有預先在導管中裝滿水

三、空氣的主要成分

(按體積分數):氮氣(N2)78%,氧氣(O2)21%(氮氣比氧氣約為4: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氣體和雜質0.03%。空氣的`成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屬於混合物。

空氣成分口訣:氮七八氧二一,零點九四是稀氣;零點零三有兩個,二氧化碳和雜氣

四、物質的分類:純淨物和混合物

1.純淨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純淨”是相對的,絕對純淨的物質是沒有的,只要雜質含量低,不至於對生產和科學研究產生影響的物質就是純淨物。

2.混合物: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各物質都保持各自的性質。

注意:劃分純淨物、混合物的標準是根據物質的種類來劃分的。只含一種物質的就屬於純淨物,含有幾種物質的就屬於混合物

  九年級化學知識重點

一、氧氣的物理性質

1.色、味、態: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標準狀況下,密度為1.429g/L,略大於空氣。(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氣不易溶於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態變化:降溫後,氧氣可以變為淡藍色的液體,甚至淡藍色雪花狀固體。

二、氧氣的化學性質

(一)與非金屬(碳、硫、磷)的反應

1.木炭(黑色固體)燃燒

實驗現象: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一種無色無味氣體,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做木炭燃燒實驗時,燃燒匙應慢慢從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內的氧氣)。

2.硫粉(淡黃色)燃燒:

實驗現象:在空氣中: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一種帶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在氧氣中: 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的火焰, 放出熱量、生成一種帶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實驗時,要在瓶底裝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汙染空氣)。

3.紅磷(暗紅色固體)的燃燒

實驗現象:在空氣中:發出黃白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大量白煙

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大量的白煙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體,不是氣體

(二)與金屬(鎂、鐵)的反應

1.鎂帶(銀白色固體)在空氣中燃燒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粉末狀固體。

2鐵絲(銀白色固體)在氧氣中燃燒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注意:集氣瓶底部鋪少量的細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體物質濺落瓶底,致使集氣瓶炸裂。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

(三)與某些化合物(蠟燭、甲烷)的反應——產物均為:二氧化碳和水

實驗現象:比空氣中燃燒劇烈,發出白光,集氣瓶內壁出現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產生。

空氣中燃燒情況:燃燒產生黃色火焰,放熱,稍有黑煙。

(四)其他物質與氧氣的反應

某些物質在一些條件下,與氧氣發生緩慢的氧化反應,成為緩慢氧化。緩慢氧化也放熱。

如:動植物新陳代謝,金屬的鏽蝕,食物的腐爛、酒醋的釀造、農家肥的腐熟等等。

總結:

1.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一定的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反應並放出大量的熱。在這些反應中,氧氣提供氧,稱為氧化反應。氧氣便是常見的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物質在純氧氣中燃燒程度比空氣中燃燒要劇烈。說明物質燃燒程度,與氧氣的濃度大小成正比;

3.物質燃燒時有的有火焰,有的會發光,有的會冒煙。一般來說,氣體燃燒會有火焰產生,固體直接燃燒,產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體,一般都會產生煙,即固體小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