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處理好化學複習

校園 閱讀(1.29W)

化學教學中的複習,大致上可以分為準備性複習、日常性複習、階段性複習和終結性複習四種類型。

如何處理好化學複習

準備性複習又可稱為基礎性複習,一般在新學年開始前進行,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學習新知識的準備,縮國小生間學習基礎的差異。例如,在高中一年級開學前兩週對國中化學內容的複習即屬於此類。日常為配合新課教學而對舊知識所作的複習也是一種準備性複習。

日常性複習主要包括新課結束時的鞏固性複習和新課前的檢查性複習(檢查前一課的學習效果和課後複習情況),它們一般不佔用整節課時,是最基本和最經常的複習。

階段性複習是在學完一章或一個單元(包括若干節或若干章)後的複習,期中複習和期末複習也可以劃屬於階段性複習。

終結性複習指學業結束時的複習,主要指國中化學總複習和高中化學總複習。

複習能夠使學生鞏固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能夠使他們學到的知識技能系統化、規律化和簡明化,幫助他們把學到的知識技能相互聯絡、進行綜合,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提高學習水平,培養和發展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複習對於提高中學化學教學質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中學化學教學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簡單地重複、記憶和大量地做題不是科學的複習,不能收到上述效果。科學的複習應該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綜合性、發展性、啟發性和計劃性,講究方法,講求實效。

所謂針對性是指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情況查缺找弱,針對性地採取補救措施,保證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既定的教學目的。

所謂系統性是指使所學知識技能相互聯絡,形成反映本質關係的統一整體,有綱有目,條塊分明。

中學化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在平時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學,使各部分之間的聯絡受到削弱。例如,關於原子組成、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等物質結構知識被分散在各個年級;氧化還原反應跟原子結構,電離、水解跟可逆反應等相互間本來存在著的聯絡,由於分割而不容易被學生掌握。這種情況需要通過複習的綜合性來解決。

發展性指通過複習不但要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還要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水平得到發展和提高,努力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

啟發性指要以學生為複習的主體,引導、啟發他們自覺和主動地動腦動手,不依賴教師,做複習的主人。

制訂複習計劃是提高複習效率的有效保證。複習要有計劃地進行,內容、要求和進度要有周密的安排,這是計劃性的主要含義。

複習還要講究方法,不因循守舊,不搞固定模式,複習方法多樣化,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複習常常跟教學測量評價相結合,在複習後進行練習、測驗或考試,以便評定教學效果,得到教學反饋資訊。

一、搞好複習必須處理好的幾種關係

(一)要處理好複習與教學的關係

複習要“源於平時、高於平時”。平時教學是複習的基礎,不打好這個基礎,複習是不可能搞好的。否則,平時教學不就可以取消而用複習來代替嗎?還要處理好平時複習跟總複習的關係。平時複習是平時教學的組成部分,有的教師不注意紮紮實實搞好平時教學和平時複習,一味加快平時進度以增加複習時間,讓總複習多來幾遍。顯然,這樣做是違反認識規律、也違反教學規律的。這就好比把米燒成夾生飯再回鍋炒,炒的次數再多也難把飯炒熟。此外,複習時切忌把平時教學原樣重複一遍,要從新的高度、用新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但又不能把複習變成上新課。

(二)處理好鞏固基礎與綜合提高的關係

鞏固基礎與綜合提高都是複習的任務。只強調鞏固基礎不注意綜合提高,不能使複習達到應有的高度;反過來,只強調綜合提高而忽視打好基礎,也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只有肯下功夫,認真複習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綜合提高的任務。有一則笑話說,有一個蠢人吃了五碗飯才把肚子吃飽,他恍然大悟地說,原來第五碗飯才能把肚子吃飽!早知道這樣,前面四碗飯不用吃了……。我們一定不要犯類似的錯誤。

(三)處理好系統與重點的關係

複習時要抓住主線,形成網路,使學生的知識、技能系統化;但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平時教學的疏漏和薄弱環節,有重點地進行復習,這樣才能顯著地提高複習的效率。

(四)處理好理論知識與其它內容的關係

化學概念是化學理論的基礎,每一種化學符號、每一種實驗方法都跟一定的化學理論聯絡著,化學理論反映了物質及其變化的相互聯絡和規律性,化學計算則從量的方面反映這種相互聯絡。因此,以理論為中心可以把中學化學的各類內容聯絡在一起,使化學知識技能形成一定的系統。在複習時要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注意運用化學基礎理論加深對基本概念的本質認識,進一步認識物質及其變化,注意使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跟有關的理論聯絡起來。

(五)處理好統一複習與因材施教的關係

複習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差別,對於不同的教學班,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在內容、重點、速度和要求上適當作調整。對於同一教學班,實踐證明,“面向差生慢起步、立足雙基漸加速”是必要和可行的,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六)處理好學生複習與教師複習的關係

教師複習的效果比較好,但是,學生是複習的主體,教師的複習只是輔助性的外部因素。沒有學生的主動參加,教師的複習很難收到效果。學生自己編寫的複習小結或提綱,儘管常常不及教師編寫的完善,但前者的效果卻往往優於後者,其原因就在這裡。在教師複習過程中,吸引學生積極參加,師生協同合作,可以進一步提高複習的效果。學生先行復習,可以提高教師複習的起點,也可以使師生配合更加協調,使複習搞得更好。在教師作階段複習和總複習之前,應要求學生提前進行自我複習。

(七)處理好記憶與思考、應用的關係

通過複習,要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但更重要的是理解、應用和掌握,是綜合運用和學生能力的發展與提高。複習不等於記憶,記憶不是複習的主要任務和方法,它不能保證達到複習的各種目的。要提倡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在應用中加深理解、鞏固記憶。要以思維能力為核心,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反對注入式的複習,多給學生思考、應用的時間和機會。

(八)處理好練習與複習的關係

練習在複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以認真和系統地複習、整理有關知識技能為基礎。但是,過分強調練習、只是讓學生做題,把複習跟練習等同起來而忽視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完善,不能使學生的練習做到正確、合理、迅速和高效率,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複習中的練習題大體上可以分為基礎複習題、理解應用題和綜合提高題3個層次由低到高的型別。它們應當互相配合,各有適當的比例和數量。

(九)處理好大綱、教科書與參考書的關係

在階段複習和總複習中,為了便於學生自己複習,常常需要提供複習提綱或複習參考資料。好的複習提綱和複習參考資料具有系統性、簡明性和啟發性,可以給複習帶來某些方便。目前社會上流傳的參考書種類很多,各有特點,也水平參差不齊,少不了魚龍混雜。教師要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選好,或者由教師自行編寫,力戒多、濫。從根本上說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是複習的依據,也是編寫複習提綱和複習參考資料的根據。在使用複習提綱和複習參考資料複習之後,仍應注意跟大綱和教科書進行對照。

(十)處理好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係

在複習時不但要重視知識技能的複習與智慧的發展提高,還應該重視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的培養。培養學生正確的複習目的和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勤奮、嚴謹、踏實、精細的優良學風,積極、穩定而持久的情緒,使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心理狀態,不驕不躁、謙遜團結,德、智、體、美全面和諧地發展。

二、複習的實施

(一)日常性複習

及時和經常地使新舊知識聯絡,可以有效地防止遺忘現象。在對新課作鞏固性複習時,最好不要把新課過程原樣重複,因為這樣對學生幫助不大,會使學生失去聽課興趣。要努力用新的方式歸納、概括新課內容,幫助學生從新的角度來理解和掌握概念,達到新的高度。例如,在元素的平均原子量和近似原子量教學中,用下列關係式幫助學生複習鞏固有關概念:

則元素X的平均原子量=x1·M1+x2·M2+…

元素X的近似原子量=x1·A1+x2·A2+…

或者用下圖表示各概念間的關係:

學生感到收穫大、新鮮,增加了學習興趣。

日常性複習常採用講授法、談話法、提問法以及練習法等方法,備課時,要精心設計鞏固複習的方案、課前複習的提問題和鞏固複習新知識的複習題、思考題和練習題。

(二)階段性複習

階段性複習可以先按單元進行,然後再複習各單元間的綜合聯絡。在複習前先要調查學生在本階段的學習情況,瞭解學習的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確定複習的內容及重點。在此基礎上制訂複習方案,幫助學生排除疑難、辨析概念、綜合聯絡,彌補學習上的缺陷,做好單元知識總結;還可以在適當的階段作某些專題複習,揭示規律,提高學生學習的水平。例如關於物質結構知識的專題複習,化學反應型別的專題複習,各類置換反應的專題複習,氧化還原反應的專題複習,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化學計算專題複習等等。對一些內容可以採用圖表形式。

階段性複習通常以課時為單位,採用講授法、談話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方法。為配合階段性複習而編選的練習題應注意綜合運用已學知識,其數量可比日常性複習多些。

(三)終結性複習

在終結性複習之前,要認真學習教學大綱,研究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複習的起點、目標、內容和重點,制訂合理的複習計劃,精心編選複習提綱和練習題,還要認真地制訂每節課的教案。

終結性複習通常分為三輪進行。第一輪主要是按課本結構進行,次序可適當調整,著重打好基礎,輔以一定的例題示範和練習。要通過這一輪複習使學生認真掌握各章節的基本內容和要點,加深理解和加強前後聯絡,克服遺忘現象。第一輪複習要穩紮穩打,不能追求速度。

第二輪以綜合提高為目的,通常按照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有機化學、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6個專題進行。複習時要著重系統整體知識技能,加強知識技能間的綜合聯絡,注意總結規律性的知識,加深、發展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例如,引導學生總結各類物質的反應規律和製取規律、非金屬單質置換規律、陽陰離子放電順序與產物規律、判斷或比較微粒大小的規律、氧化性還原性強弱的規律、離子共存或不能共存的規律、晶體物質的熔沸點規律等等。要注意規律的適用範圍和例外情況。

有些概念容易混淆,例如同素異形體、同分異構體、同位素和同系物;電解和電離;原電池和電解池;電解和電鍍等等,可以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加深理解,防止混淆。在第二輪複習中還要通過典型例題的講解、理解應用題和綜合提高題的訓練以及錯例分析,幫助學生總結題型和解題規律,研究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規範,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輪以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和融會貫通為目的,進行綜合提高訓練,介紹新穎題型,要以學生自我複習為主,教師注意做好個別輔導工作。

終結性複習除了採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以外還可以採用實驗法。實驗法不但適用於複習化學實驗和實驗操作方面的知識,也可以用於複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基本理論方面的知識。

用實驗法複習時,一般不是重複過去的實驗,而是對原來的實驗加以提高、綜合,或者根據複習內容設計新的實驗,或者要的鑑別或分離、關於硫及其化合物的系列實驗、電解池與原電池的組合等等。實驗應富有知識性和思考性。完成實驗習題對幫助學生掌握實驗方法、靈活運用知識技能和提高能力能起較大的作用。可以採用教師演示實驗的形式,並且跟討論、講解結合;在時間允許時,也可以採用在實驗室實驗的形式。

化學實驗展覽是複習跟化學實驗有關的內容的一種好形式。展覽可以分為常用的儀器及其使用;藥品的存放;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常見氣體的製取和收集;物質的提純、鑑別和檢驗;重要的.化學實驗等幾個部分順序陳列。每個部分的各陳列專案都應當配以醒目標籤,其內容包括本專案的原理、操作、現象、解釋或結果處理、注意事項等說明,還應適當提出思考題或實驗習題。例如,關於氧氣的製取、收集和性質試驗這個專案,應陳列氧氣的製取和收集裝置、製取氧氣常用的兩組藥品(高錳酸鉀、氯酸鉀和二氧化錳)以及試驗氧氣性質用的儀器和藥品等。在標籤上寫出有關的反應方程式、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還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回答和思考。例如:加熱盛放固體藥品的試管時,為什麼試管口要向下傾斜?使木炭在氧氣中燃燒前為什麼先要把木炭加熱到發紅?為什麼要把木炭慢慢地由瓶口伸到瓶底?硫在氧氣中燃燒跟在空氣中燃燒有何不同?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前為什麼要預先在集氣瓶底裝少量水或者鋪一層細砂?如果只有氯酸鉀和高錳酸鉀如何製取氧氣?等等。也可以擴大展覽內容的範圍,增加各種知識系統圖、比較表、衍變關係圖、化工生產流程圖、各種標本模型等,把化學實驗展覽擴大為系統的化學複習展覽。佈置化學實驗展覽和製作展覽標籤可以吸收學生參加一部分工作,激發他們動手動腦的學習興趣,但教師要做好指導和組織工作,能對學生的複習有所幫助。

準備和佈置好的展覽一般在第二輪結束時組織學生參觀,在第三輪複習時,由學生自由參觀,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重點內容進行復習,教師要做好組織安排和安全工作。STS教育和活動課教學基本功。

三、怎樣在化學教學中進行STS教育

STS是英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和“社會(Society)”的縮寫。STS教育以培養了解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價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科學技術決策的公民,培養了解建設現代化社會對科學技術進步的需求、能夠應用科學技術致力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廣大人才為目標。它要求科學教育面向現代化建設,注重滲透技術教育,使學生體驗技術在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樑作用,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影響,理解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整體化特徵,理解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社會價值,培養學生參與科學技術決策的意識和能力;認為理解和掌握科學,不只在於靜態的“科學知識”,更在於跟科學探究和技術實踐聯絡在一起的“科學技術過程”。STS教育主張在科學技術的全面教育中優化科學素養教育,在調整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中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

一、化學教學中的STS教育優勢

學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在化學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的基本條件,就在於根據STS教育的理論,優化化學課程設計,發揚化學教學中的STS教育優勢。

1993年第 34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學術大會提出“化學是21世紀的中心科學”,大會報告、講演和眾多交流論文都反映:向眾多學科滲透的化學已發展為“人類繼續生存的關鍵學科”。現代化學的這個本質特徵是在化學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的突出優勢。

化學學科的另一本質特徵是以實驗為基礎。化學實驗既是生動的科學實踐過程,又廣泛聯絡化學技術而便於滲透技術教育。這樣,在化學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由於能有效地藉助於實驗活動而又具備了明顯的實驗教學優勢。

有效地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實施STS教育,關鍵就在於發揚上述化學學科結構所具有的優勢。為此,必須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精神,深化課程改革,既優化實驗教學和注重科學過程,又改革化學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形成化學學科STS教育的特色。

二、化學教學中STS教育的原則

(一)與常規教學相輔相成

採用滲透方式,在常規教學中聯絡適當課題,進行STS教育(例如在“水”的教學中結合地方水資源、水生產的調查,討論水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或者開設STS教育型的化學選修課(例如《環境分析化學》、《水與社會》、《食鹽與社會》、《硫酸與社會》等化學專題選修課),拓展和優化相關的化學常規教學。現以《食鹽與社會》中的“氯鹼生產”選修教學為例說明。氯鹼生產技術進步的基本標誌在於產品液鹼(NaOH濃溶液)質量的提高,燒鹼質量的檢測必須運用酸鹼滴定技術,這就體現了酸鹼滴定技術在發展氯鹼生產中的價值。據此,在“氯鹼生產”的教學中,可聯絡“電解食鹽水以製取氯氣和燒鹼”和“中和滴定”實驗的教學,組織選修學生參觀化工廠食鹽溶液的電解生產,聽取食鹽溶液電解技術的革新和氯鹼生產的發展的概況報告,稍稍拓展已有中和滴定的知識技能、學會按技術標準方法來測定燒鹼中NaOH和Na2CO3的含量,繼而參與工廠燒鹼質量的檢測,討論、體驗酸鹼滴定技術發展和氯鹼生產技術革新的價值和效益。

(二)優化實驗教學,滲透技術教育

優化化學實驗教學,注重通過科技實驗活動,引導中學生聯絡生活、生產實際,思考與化學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環境、資源、能源、食物、材料、人口等社會問題,並且實踐科學過程,學習、掌握相應的化學原理、技術以至綜合技術,有效地培養他們對於化學的價值敏感性,全面地發展他們的科學素養。如聯絡“土壤膠體的離子吸附和離子交換過程”的常規教學,圍繞“施用化肥不當,將使土壤板結、肥力下降”這一農業資源問題,可在選修課中組織學生開展“土壤代換性鈣鎂的代換反應——土壤代換性鈣鎂的測定——土壤代換性鈣鎂含量與土壤結構、肥力相關性的調查、測試”的農化系列科技實驗活動。實踐證明,該科技實驗活動既使中學生從一個側面探究了土壤農化的科學技術,更使他們在技術實踐的科學過程中,體驗了化學與生物學、農學密切關聯併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中心科學價值,培養了面向經濟和社會發展探究、掌握科學技術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三)參與化學技術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活動

科學技術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過程中才體現其“第一生產力”的價值。只有適當指導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參與技術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活動,才能在科學教育中有效地培養他們對科學技術決策的參與意識。STS教育所要求培養的價值觀念、參與意識,以至科學技術的決策能力,都必需通過學生對技術服務的參與才能逐步形成。前例氯鹼生產的教學,若能圍繞發展食鹽溶液電解技術對提高氯鹼生產綜合效益的分析、評價,系統地對離子膜法新技術和現存金屬陽極隔膜法以及已被淘汰的碳板陽極隔膜法進行比較分析,對新技術決策的綜合性高效益作出評價,就能生動地使學生接受一次生產技術決策論證的模擬訓練。

三、化學教學中STS教育選題舉例

在優化課程設計的同時,必須優選教學內容。下表以具有廣普性的選修課程“化學與社會”為例,列出該課程教學內容的分類綱目和其中的教學選題(例),供設計課程、編選教材時參考。

四、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的範例

——《硫酸與社會》教學

1.課程設計

(1)教學目的

與高中化學必修教材“硫酸的工業製法”和理科必學教材“中和滴定”的教學相輔相成,指導學生面向化工廠的硫酸生產和環境汙染實際,以生產流程模擬、酸雨成因分析、硫酸含量分析等實驗為基礎,實踐科學過程,掌握化學技術,參與技術服務,以發展學生的智慧結構,培養學生參與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科學技術決策的意識和能力。

(2)教學計劃

表13“硫酸與社會”的教學計劃

2.教學案例(教學單元A)

(1)教學要求

①用常州市一中錢承之老師設計的“接觸法制硫酸生產流程模擬實驗”演示儀演示硫酸生產原理及其研究,為“化工廠硫酸生產的現場教學”作準備。

②用自制“SO2的固相催化氧化器”,由學生實驗硫酸生產中酸霧的生成反應和酸雨的形成原理,並由此簡析硫酸生產中的有關工藝條件和環保問題。

(2)教學設計

①接觸法制硫酸生產流程模擬的演示實驗

模擬生產中硫鐵礦焙燒、爐氣淨化、二氧化硫轉化(同時演示SO3遇水形成酸霧和H2SO4的檢出)、三氧化硫吸收和尾氣中二氧化硫的處理等工藝過程,通過鮮明的反應現象,反映硫酸生產的化學原理和工藝條件。實驗技術的關鍵,是硫鐵礦的分散性(碾細後用碎石棉纖維拌和)、催化劑的活性(將浸透飽和重鉻酸銨溶液的石棉纖維填入催化管灼燒冷卻後備用)、三氧化硫的吸收條件和空氣鼓入速度的控制,這恰與主要的硫酸生產工藝條件一一對應。演示過程,不僅能為學生的硫酸生產流程現場見習提供準備,更是一次在科學實驗中研究生產流程的技術探索示範。

②酸雨成因分析的學生實驗

指導學生先將“SO2的固相催化氧化器”接通直流電源使其中的電熱絲紅熱而在表面形成鐵等金屬氧化物的催化層,然後伸入裝有SO2和空氣的集氣瓶中。要求學生分析瓶中迅速出現的濃重白霧現象,並檢出H2SO4的生成。然後組織課堂討論:為什麼含硫化石燃料(如煤)的燃燒和焙燒硫化物金屬礦,通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汙染源?為什麼在我國用硫鐵礦為主要原料的硫酸生產中,焚礦後除去爐氣中酸霧的技術,是發展生產中的一大關鍵問題?為什麼SO3吸收後尾氣中的SO2若不回收利用,則硫酸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必蒙受巨大損失?

(3)教學效果

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結合隨後相應的社會實踐(教學單元B),激發了“硫酸與社會”的探究志趣,初步理解、實踐了為經濟建設服務、又必須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硫酸生產的科技知識和研究方法,培養了“清潔生產”和治理“三廢”的環境意識,發展了對化學科學技術的價值敏感性。

3.教學案例(教學單元C和D)

(1)教學要求

①分別以甲基橙、甲基紅和甲基紅-次甲基藍混合溶液,作為用標準NaOH溶液滴定H2SO4溶液濃度時的指示劑,比較滴定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並對照三種指示劑的變色範圍、變色點,進行比較分析,選出其中的最佳指示劑。

②使學生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掌握我國GB534-82標準測定工業硫酸百分含量的化學技術為生產服務。

(2)教學設計(學生實驗和技術實踐)

①硫酸濃度滴定分析中指示劑的選擇

分別以甲基橙、甲基紅和甲基紅-次甲基藍混合溶液為指示劑,其它滴定條件都與國家標準類同,用0.5摩/升的NaOH標準溶液滴定0.3摩/升左右的稀H2SO4的濃度,通過比較分析,確定其中的最佳指示劑,完成國家標準中關鍵技術的探究。

實驗報告專案:使用不同指示劑所得測定結果的精密度比較;使用不同指示劑所得測定結果的準確度比較;確定最佳指示劑和確定理由的分析。

②用國家標準測定工廠產品硫酸的百分含量

用潔淨乾燥、滴管中吸有樣品硫酸(如98%工業硫酸)的小滴瓶置於分析天平上稱量。取兩份各盛有不少於50毫升蒸餾水的錐形瓶,用遞減稱量法各向其中滴入約0.7克樣品硫酸,按以下操作,平行滴定兩份。

在稀釋後的樣品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劑一滴,用0.5摩/升的NaOH標準溶液滴到溶液顯橙紅色,再加入甲基紅-次甲基藍混合指示劑4滴,繼續滴加NaOH標準溶液,直到溶液由紫紅色變灰綠色即為終點。

實驗報告專案:由兩次有效的平行滴定資料計算樣品硫酸的百分含量;以生產工廠對相同樣品的測定值為真實值,分析測定誤差。

③參與控制硫酸生產吸收工藝條件的技術實踐

用參觀時在生產現場已採集準備的有關酸樣,照前面②中的測定操作,為工廠嚴格測定硫酸生產中進入吸收塔裡吸收三氧化硫的常用迴圈酸和從塔底排出的高濃度酸的H2SO4百分含量。進一步,結合對其它相關工藝條件的調查,評價工廠對吸收塔中酸濃度控制的合理性,分析工廠吸收塔中三氧化硫的吸收效率。

實踐報告專案:所測吸收塔中硫酸的百分含量;工廠硫酸生產吸收工藝條件和吸收效率的評價、分析。

(3)教學效果

在系統化的科技實驗中教學國家標準的滴定分析技術,由於符合化學科技教學的聯絡化工生產的實踐性原則和學生探究掌握的有序化原則,收到了較好的STS教育效果:首先,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在比較研究中觀察、分析了使用甲基橙為指示劑,則測定的精密度和準確度必然明顯較差的現象和原理,這恰與使用甲基紅-次甲基藍混合指示劑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使學生運用國家標準作硫酸生產工廠酸樣中H2SO4含量的分析時,都能熟練地先使用甲基橙以獲得接近滴定終點的資訊,然後再加入甲基紅-次甲基藍混合指示劑,準確地完成滴定。於是,在學生實踐科學過程和實現智慧飛躍的探究中,使中學“中和滴定”的實驗教學發展為國家標準的技術教育,全面提高了化學科技實驗的教學和教育效益。進一步,學生更運用已掌握的國家標準技術,直接參與硫酸生產吸收塔中酸濃度的嚴格控制以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實踐活動,在親自體驗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成功的喜悅中更加提高了自己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