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集錦8篇

校園 閱讀(2.72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集錦8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角的大小、角的計量單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課文第37-38頁的內容,“做一做”)

教學目標:

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並知道它的度數,會用量角器量角。

2、 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通過聯絡生活,使學生理解量角的意義。

4、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時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5、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準備: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下列三種椅子問學生:你喜歡坐哪種椅子,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作如下小結:根據剛才同學們的交流,看來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種椅子就是專門給登月的宇航員設計的,要造這樣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辦法知道它的角度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認識量角器。

1、認識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

(1)師:量角用什麼工具?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2)小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學生彙報研究的結果。注意這裡要儘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來解答。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要說明哪裡是量角器的中心,哪裡是0度刻度線及內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據回答作出下列板書:中心、0度刻度線、內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學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教師可提下列問題啟發:根據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數,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觀念。

(1)讓學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對的角用細絲遊戲棒(在一種塑料掃帚上剪下的)在課桌上擺一擺大約有多大。

(2)與學生共同討論,得出同學們剛才擺出的這個角就是1°角。

3、認識幾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為什麼?

(在量角器上畫出20°的角,其中每一個刻度都用虛線標出,便於學生講出為什麼20°的道理,圖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畫在印在紙上的量角器上)。和學生一起討論為什麼同一個刻度,一個表示60°,另一個卻表示120°?從而讓學生談談在量角器上讀角時要注意什麼?突破讀內外圈刻度易錯這一難點。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問:這個角你能讀出它的度數嗎?(因為沒有標角的度數,所以學生讀不出)。接著問:要讀出這個角的度數該怎麼辦?指導學生實際操作,按步驟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線與角一條邊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條邊所對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教師邊說明邊演示,巡視加以指導。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數(P39、3)。(突出第二個角的邊不夠長可以延長邊來量,要問學生為什麼可以延長邊來量的道理)。

四、比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兩組角,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P38例1)

討論: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總結結論: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係。角的大小要看兩條邊*開的大小,*開得越大,角越大。

五、鞏固練習: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個角的度數,然後驗證。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數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更新。傳統的數學教學越來越顯示出不足與滯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變革。這種變革迫切要求數學課堂教學從低年級起就要訓練學生會參與、會發現、會運用、會創造。

一、學會參與

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前提、基礎是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把學生看成具有主觀能動意識的社會人;要切實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係,創設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旺盛的求知慾、持久的學習興趣、愉悅的情感體驗。這樣才會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生機與活力,學生才會樂於參與、主動參與、積極參與。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實踐。從人的大腦功能看,右腦負責表象,是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中樞,而常規教學中“重左輕右”的傾向較為嚴重,操作實踐則是有效開發和利用右腦的好方式。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實踐,能促進左右腦的和諧發展,利於創新思維的發展。操作活動是手與眼協同活動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又是手與腦密切溝通把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方式。手能夠教會頭腦準確地、清晰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語)。

②讓學生參與觀察、分析。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瞭解事物的表象,是產生創造的重要前提,而分析則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教學中要訓練學生的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教師要求學生利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1/2。學生思考後,說出幾種折法後,應及時引導學生對正確的折法進行觀察、分析,從而找出其中的規律:只要折線通過長方形的中心就可把長方形分成相等的二份。可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③讓學生參與抽象、概括數學規律、數學事實。通過抽象概括,使人們對事物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如梯形面積計算教學,可先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再引導學生討論,明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它們的高相等,每個梯形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當學生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④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並給他們表現的機會,這是發展學生數學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數學課上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率還比較低,不利於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讓所有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都有表明自己觀點、交流自己思想的機會,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二、學會發現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教學中,要做到在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並儘量展示學生思維的全過程,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如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教學,應先讓學生將圓柱側面通過剪然後展開,觀察側面的形狀,思考側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通過討論,發現並概括圓柱體的側面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操作、分析、思考,經歷了“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領會了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在操作發現獲取探求新知的技能。

三、學會運用

“學生把讀過的東西或者教師講述的東西背得爛熟,回答得很流暢,——這也是一種積極性,然而這種積極性未必能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教師應努力達到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知識在運用中得到發展”。“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在他們那裡常常變成了不能活動的‘貨物’,積累知識好像就是為了‘儲備’,而不能‘進入週轉’,知識沒有加以運用(首先用來獲取新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二段話可看出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知識是多麼的重要。

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順利的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是評價數學教學成敗的重要指標。如:長方體表面積、體積教學後的一道綜合習題設計:請測量一本書的長、寬和高,①計算這本書的表面積和體積;②現有4本同樣的書,用兩種方式包裝(如下圖),問哪種方式更省包裝紙?這一練習活動綜合了測量、估算、計算並比較規則物體的表面積以及選擇最優方案等有關知識與方法,充分訓練了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學會創造

創造是指最終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活動或過程,是發現的最高形式。發明家通過研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來說是新的和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活動是創造,而對學生個體而言,如能在學會求長方形和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發現把梯形分割成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並運用舊知求出了梯形面積,總結出求梯形面積的方法,這就是數學基礎教育所要培養的創造。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切實可行的,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教師應不斷給學生創設富有變化且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環境,善於提出學生感到熟悉又需動腦筋才能解決的問題,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還要鼓勵並尊重學生的質疑,把學生看作學習的真正主人,使學生胸中時刻燃燒起求知和創造的烈焰。

②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相信每位學生都具有發展創造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時空,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中,品嚐成功的喜悅,促使思維的再活動、再創造。

③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著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要鼓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解題途徑;誘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思考問題,大膽嘗試、創新,獲取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④創造思維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的統一。分析思維是以一次前進一步為特徵的,而直覺思維則是對於突然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及其關係的一種敏銳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質的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教師要大膽鼓勵、引導學生跳出常規思維的圈子,培養他們的直覺思維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方程方法和算術方法解答兩步計算的分數一般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答兩步計算的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分析、解答兩步計算的的能力

教學難點

使學生正確地解答兩步計算的分數一般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一)全體學生列式解答,再說一說列式的依據、

兩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2小時相遇,甲每小時行5千米,乙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據:路程相遇時間-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師提問:誰來說一說相遇問題的三量關係?

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

總路程相遇時間=速度和

總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三)引新

剛才同學們練習題分析解答得很正確,現在老師把這道道中的已知條件改變一下,看看你們還會解答嗎?(將2小時改為 小時)

二、講授新課

(一)教學例1

例1、兩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 小時相遇、甲每小時行5千米,乙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讀題,分析數量關係、

2、學生嘗試解答、

方法一:解:設乙每小時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質疑:觀察這道例題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應用題有什麼不同?在解答時,兩種解法之間思路上有什麼不同?

相同: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相同;

不同:資料不同,由整數變成分數、

4、練習

甲、乙兩車同時從相距90千米的兩地相對開出, 小時後兩車在途中相遇,甲車每小時行6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二)教學例2

例2、一個水果店運一批水果,第一次運了50千克,第二次運了70千克,兩次正好運了這批水果的 ,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學生讀題,分析數量關係,並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找到等量關係、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設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組為單位說一說解題的思路和依據、

4、練習

六年級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學生佔六年級學生總數的 、六年級有學生多少人?

三、鞏固練習

(一)寫出下列各題的等量關係式並列出算式

1、甲、乙兩車同時從相距184千米的兩地相對開出, 小時後兩車相遇,甲車每小時行33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打字員打一部書稿,每一天打了12頁,每二天打了13頁,這兩天一共打了這部書稿的 、這部書稿有多少頁?

(二)選擇適當的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一根長繩,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還剩7米,這根繩子長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別從相距22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對走出,甲每小時行3千米,乙每小時行 千米,兩人多少小時後相遇?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和以前所學的知識有什麼聯絡?有什麼區別?

五、課後作業

1、商店運來蘋果4噸,比運來的橘子的2倍少 噸、運來橘子多少噸?

2、一套西裝160元,其中褲子的價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褲子的價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書設計

例1、兩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

小時相遇、甲每小時行5千米,乙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例2、一個水果店運一批水果,第一次運了50千克,第二次運了

70千克,兩次正好運了這批水果的 ,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設乙每小時行 千米

答:,乙每小時行 千米、

解:設這批水果有 千克

答: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點評:

教學程式安排緊湊,教學方法得當,語言簡煉,重點突出,整體安排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適合兒童特點。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學生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比較熟練的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會解決有餘數除法的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圖片

一、(課件出示:120頁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還存在什麼問題,及時糾正。

二、複習:

(課件出示:2組練習題,每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學生練習

男生女生分別進行比賽(橫豎式都寫),評出優勝組。

應用:指名學生板演第121頁第4題,並根據這一題要學生了解列式及單位名稱寫的'對不對,讓學生結合題意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解決問題的。

三、鞏固練習

四、小測試:

板書設計:

有餘數的除法

餘數要比除數小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拼搭立體圖形的過程中,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

2.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搭一搭,同學們不僅能搭出許多種圖形,還能用語言進行表述。這節課讓我們繼續用學具搭搭,好嗎?

(二)完成練習三(1題~4題)

先讓學生搭出書上的立體圖形,分別從正面、上面、側面進行觀察,再填一填,然後組織交流。注意引導觀察,第一個圖形從上面和正面觀察到的形狀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後獨立搭一搭,看一看,連一連,再交流討論。

通過本題練習,你有什麼發現?

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體圖形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麼?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教師先示範怎樣在方格紙上畫圖?再出示第4題

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然後讓學生獨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全部畫完後搭一搭進行驗證。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課題:用一位數除三位數商二位數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9—40頁的例3、例4和“做一做”中的題目,練習十中的第1—3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初步張物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法則,會計算一位數除三位數商兩位書的筆算除法。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用第39頁例3的掛圖,複習用口算卡片,學生用計數板(學生學具卡片第5頁)。

教學過程:

一、 複習

1、 教師出事下面的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30+50 700×6 9000-4000 640÷2

510-30 3000×3 420÷2 420÷6

指名說一說在口算“420÷2”和“420÷6”時,各是怎樣想的。

2、 讓兩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4)56”“7)56”,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並讓學生說說這兩道題商寫的位置為什麼不同。

二。、新課

1、 教學例3

出示例3“計算128÷4”及演示圖。

教師讓學生拿出像例3演示圖那樣已經剪好的計數板,並動手將128個方塊平均分成四份。

教師:誰能說一說求128除以4的商是怎樣想的?

教師:例3中被除數最高位是1個百,1個百除以4,不夠商1個百,怎麼辦?

由於學生在口算除法中,學過一位數除幾百幾十的數商是整十數的除法,可以啟發學生想出:把1個百看成10個十,與十位上的2個十合併,一共是12個十,12個十除以4得3個十。

教師:誰能說一說商3個十的3寫在商的什麼位置?為什麼?

因為12個十除儀4得3個十,所以應在商的十位上寫3。

教師邊板演邊說明:用除數4去乘3個十,積是12個十,表示被除數中已經分掉的數,寫在12下面。12減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了,個位上還有8,要落下來繼續除。

教師:誰能說一說各位上落下來的8怎麼繼續除?商應寫在什麼位置上?為什麼?

因為8除儀4得2個,所以要把2寫在商的個位上。

2、 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習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注意商的第一位數的書寫位置和豎式的寫法是否正確。然後共同訂正,最後總結一下豎式的寫法。

3、 教學例4。

教師出示“185÷5”讓學生做。教師巡視,瞭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訂正之後,將185÷5改寫成184÷5,讓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發現問題,給予輔導。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每次除後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並想學生說明在橫式中餘數的書寫格式。

4、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法則。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先從哪一位除起?如果被除數的最高位數比除數小,怎麼辦?

教師: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麼位置上?

教師:每次除得的餘數與除數有什麼關係?

然後,師生一起總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法則:

A、 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數先試除被除數的前一位書3,如它比除數小,再試除前兩位數;

B、 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上面;

C、 每求出一位商,餘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接著讓學生看書上第40頁的法則,並齊讀一遍。

5、 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習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訂正十,抽出一道題,讓學生結合計算過程說一說除法法則。

三、 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的第1—3題。

1、 第一題,讓學生自己做,並請四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訂正時,注意糾正學生書寫格式及計算步驟上出現的錯誤。

2、 第2題,也讓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發現問題,給予輔導。訂正時,結合某一題的計算過程指明說一說除法法則。

3、 第3題,教師可根據本班的具體情況限定做題時間,教師學時,瞭解學生做題的速度和正確率。

四、 小結

教師:誰能說一說用一位數除的除法法則?(最好讓學生齊讀書上除法法則。)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課本第444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活動,結合具體事物或者圖形,使學生初步認識周長。

2、能夠計算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與其它多邊圖形的周長。

3、結合情境,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

建立對周長的感性認識。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事物,理解周長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玩具。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課件)一年一度的森林運動會快要舉行了,螞蟻王國正在緊鑼密鼓的選拔爬行運動員,快樂和幸福兩隻小螞蟻作為優勝者做最後的比賽,勝利的一個將代表螞蟻王國參賽。它們兩個分別沿著兩片樹葉的邊線,看誰先爬完一圈誰勝利。讓我們來看一看,幸福先爬完,幸福隊勝利了。

生:不公平,幸福的樹葉小,它爬一週的距離就短,所以它雖然先爬完,也不一定它爬得就快。

師:對,那麼幸福和快樂沿樹葉邊線爬一週就是樹葉的周長,那麼到底哪個長呢?我們今天就帶著這個問題來認識物體的周長。

二、 摸一摸,描一描,建立周長的概念認識。

卡片:銀杏葉 楓葉

教師介紹銀杏葉和楓葉的價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環保意識和審美意識。

鼓勵學生動手摸一摸樹葉的邊線,兩位同學合作將樹葉沿邊緣描在黑板上,介紹樹葉的周長。

三、運用生活素材,拓寬對周長的感性認識

(1)出示素材:各種圖片、硬幣、課本、汽車等

學生自由選擇物品,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介紹物品的周長。如果學生選擇的是實物,教師應讓學生明確所介紹的只是其中某個面的周長,而不是整個物體的周長。

(2)指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物體的著手,用摸一摸、描一描或者量一量等方法給大家介紹物體的周長,可以獨立活動,也可以小組協作。

4、通過比較,初步理解周長的意義。

將學生介紹過的圖形的周長與實物相比較,如:比較車的圖片和玩具車,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周長一般是針對平面圖形或者立體圖形的'某個面而言的。

五、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

出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圖形,計算出圖形的周長。

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周長就是圖形一週的長度。

六、拓展練習。

比較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大小。

七、解決情境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我們今天認識了周長,同學們都表現得非常的棒,那麼咱們再來看一看螞蟻王國的爬行比賽。哎呀,螞蟻王國因為剛才同學們的一句話,現在已經亂成一鍋粥了,看來還得咱們同學們出馬解決才行。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生:給他們找兩片周長一樣的葉子。

師:你們怎麼確定兩片周長的葉子一樣呢?我們有什麼辦法測量出樹葉的周長呢?

生:先用繩子沿邊線量,然後用尺子量出長度。

生:我只用繩子就行了,先拿一段繩子量出一片的周長,作上記號,再拿這根繩子量另外一片樹葉,找到一個和它一樣的樹葉就行了。

生:我用軟尺量。

師:同學們的辦法太好了,螞蟻王國的小螞蟻終於在同學們的建議下進行了一次公平的比賽。你們聽它們在表揚你們呢!(小朋友們,謝謝你們給我們出的好點子,你們真的太棒了。)

八、小結。

咱們今天學習了什麼是周長,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體都有周長,我們去量一量常見物體的周長,看哪個同學的方法最好,量的最準確。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圓的特徵,會用各種方法畫圓;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或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圓的特徵;

2、使學生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中掌握一些數學的思想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合作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會畫圓

教學難點:準確認識、掌握圓的特徵並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具學具:圓規、直尺、課件、圓紙片、學生自帶一個輪廓為圓的物體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認識我嗎?瞭解我嗎?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我這個人有什麼特點嗎?看來認識一個人、一件事物,都應通過觀察接觸研究歸納,才能達到真正認識!

討論套圈兒遊戲的規則引出圓

(宣佈上課!)

一.情景引入、激發探究興趣

圓在生活中太常見了!許多物體的形狀與圓有關。你能舉個例子嗎?

古人最早是從日月的形狀認識圓的,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喜歡用日月來形容一些圓的東西,古今中外的建築設計以及各種平面圖案的設計中,由於用到了圓而格外漂亮!請同學們看大螢幕,我們一起來欣賞、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圓!

課件演示最後抽象出數學的圓。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圓到底是怎樣一種圖形,有什麼特點,以至於生活中如此常見、數學家如此誇讚它呢?你們想了解它嗎?

首先,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圓已經有了哪些認識?(瞭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確定教學起點)

二.操作交流、充分感知基礎上自主建構

(一)動手動腦,體驗和感悟

大家知道怎樣畫圓嗎?

1.圓規畫圓

滲透畫圓步驟和圓心、半徑作用和定義,介紹字母表示方法。

2.描輪廓畫圓

引出直徑,通過如何確定圓心滲透直徑定義及特點

3.沒圓規也找不到圓形物體,怎樣畫圓?

① 自制圓規:鉛筆、細繩等;

② 電腦畫圓1:幾何畫板演示滲透圓的定義,並再次滲透圓心作用;

③ 電腦畫圓2:幾何畫板演示(用正多邊形逼近圓)滲透極限思想,為後續學習設伏;

④ 畫家畫圓的方法、正方形包絡的方法

小結:看來,畫圓有許多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所選擇!

(二)合作交流,提升和建構

1.請各小組合作,利用手中的教科書和其他材料(包括老師的電腦),對圓心、半徑、直徑的認識做一總結!並把你們總結的成果記錄下來!

2.彙報交流

①哪一組彙報你們對圓心的認識?

②彙報對半徑的認識

③彙報對直徑的認識

3.小結:

兩千年前,我國的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給圓下了一個定義一中同長也。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介紹圓的數學符號:⊙

三.鞏固應用、拓展孕伏

.基本練習:(根據學生情況機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