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對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總結和反思

校園 閱讀(1.77W)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那麼如何使得學生的閱讀審美得到實踐呢,什麼樣的教學模式更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呢,本著這種思想,上學期我遵循“預習指導——教師點撥——探究訓練”模式進行了一次教學實踐。而今對這節課加以反思,發現了許多深層的東西。

對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總結和反思

一、總體反思

整個教學的過程應該算是一個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基澱文化底蘊的過程。教師借

助預習指導,使學生獲得大量的資訊,藉助教師點撥使得學生暢所欲言,在互動中將閱讀的興趣提高,改變以往老師一刀切的方式,擴大閱讀的文化層面,教給閱讀的方法。並將探究訓練引向課外。因此,讓學生自主氛圍中,反反覆覆地體驗,獲得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關於幾個教學環節的思考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

在這堂課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這裡主要表現在探究訓練這一環節和教師點撥的第五部分。學生運用從課堂上獲得的理念表達成文,運用有效的閱讀方法去自己解讀新段落。

設想和實踐相比,我發現自己對學生的估計不夠大膽,在課堂的'前半段對學生提問的鋪墊過多,這樣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有阻礙的。

(二)手段的靈活性——多媒體技術和板書的綜合運用。

在以往的教學中,主要依靠板書向學生再現教案文字的核心內容,教師工作量大、課堂容量小、直觀形象性差、教學效率相對較低;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影音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日益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在現在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過分的依賴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而忽略了板書的效用,使教學任務無法圓滿完成。因為學生的思維是活的,學生的知識需求在總體的連貫中有區域性和階段的跳躍,教師無法全面預計到學生在課堂上所有的知識需求,多媒體課件圍繞課堂主線設計,播放順序相對固定,無法實時更新內容,只能為教學提供輔助的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居於次要地位,而板書展現的是學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師可以依據課程進度和現場情況,自由書寫和發揮,所以在準備本堂課時,將板書和課件兩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安排處理課件和板書的比例,充分發揮兩者的互補優勢,努力提高師生間的教學溝通,對我今後的教學具有指導性。

(三)課堂的開放性——重視課內學習和課外研究的銜接。

這裡我設計了課外延展性訓練並儘量在課堂實現與學生互動,但文章的內容豐富,對課文的“研究性學習”尚有欠缺。

通過研究性體現開放性。把學生蒐集資料、研究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一環來設計,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學飛的過程,避免不了磕碰,這是我今後應注意的,我應力求避免“扶上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學方式,正確處理“魚、漁”的關係,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向館藏書籍和網路資訊要知識,使他們搏擊知識長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