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析從功能對等理論探析許譯《西廂記》中的數字翻譯的畢業論文

校園 閱讀(2.92W)

  一、功能對等理論概述

淺析從功能對等理論探析許譯《西廂記》中的數字翻譯的畢業論文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A奈達提出的翻譯理論的核心概念,該理論更多地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衡量翻譯文字,認為一部好的翻譯作品應該使用最自然、最貼切的對等語言來傳遞原文資訊,實現原文與譯文四個方面的對等,即詞彙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從而使譯文讀者能夠像原文讀者接受原文一樣來理解、欣賞譯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必侷限於原文的語言結構和形式,而應更多地關注原文的意義和精神,並將其最大程度地傳遞給譯文讀者,進而實現原文與譯文的語用等效和功能對等。

  二、《西廂記》中數字的特點

《西廂記》共5本21折5楔子,其中數字使用廣泛,作用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表示數量。文中使用大量數字來表示數量,其中包括具體數量和模糊數量。具體數量可以表述人數、年齡、時間、金錢、距離等。如“年方一十九歲”、“五旬上因病身亡”中數字表示年齡;“今日至親只這三四口兒”、“統領十萬大軍”中數字表示人數;“即今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十五日是佛受供日”中數字表示據實可考的時間;“這五千錢使得著也”表示金錢的數目;“離了蒲東,早二十里也”表示距離。模糊數量多由“百”、“千”、“萬”等數字表示,如“滋洛陽千種花,潤梁園萬頃田”中,“千”、“萬”均非確數,而是用來突出花之多,田之廣;“行近前來百媚生”用虛數展現張生對鶯鶯美貌的驚歎與傾慕;“總為君瑞胸中百萬兵”用概數表示紅娘對張生計謀和才能的肯定與讚賞;“千種相思向誰說”一句中用模糊數字表示張生滿腔愁緒無處傾訴的苦悶之情。

2.表示順序。除了表示數量之外,數字也可用來表示事物的高低等級和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或邏輯順序,其作用相當於英語中的序數詞。文中“夫人堂堂一品太君”一句的“一”字並不表示崔夫人的封號獨一無二,而重在突出其品級、地位之高。“第一來為壓驚,第二來因謝承”及“一來賀喜,二來主親”等句子中的數字表明瞭事件的邏輯順序,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意。

3.作為修辭手法。數字在《西廂記》中作為修辭方法來使用主要體現為誇張、比喻和對比等。如“半霎兒便待剪草除根”一句中,鶯鶯用“半霎兒”來誇張陳述時間之短,指出匪徒轉瞬間便可將寺廟僧人消滅殆盡,表達了自己對孫飛虎所率部眾的`極端恐懼。“有一萬聲長吁短嘆,五千遍搗枕捶床”一句中“萬、千”等字誇大其詞,極言張生愁腸百結的心情。“我便知你一天星斗煥文章”一句中採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張生的文章比作漫天星斗,表示張生才思敏捷、文采斐然。此外,文中數字還可表示對比,如“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一句中,紅娘用“一”和“百”分別形容鄭恆和張生,生動地反映了前者的平庸無能與後者的出類拔萃。“十分心事一分語”一句中,鶯鶯表達了自己滿腹心事無法訴說的愁苦。“今朝三品職,昨日一寒儒”一句中張生通過數字的對比將自己金榜題名時的愉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許譯《西廂記》中數字的翻譯技巧

1.直譯。在翻譯具體數字指示的客觀事物及確切的時間、事件時,許淵衝先生採用了直譯法,將數字對等譯出,保持了對原文的絕對忠實。如“十萬大軍”直譯為“a hundred thousand men”“是五言詩四句哩”翻譯為“There are four verses of five characters”“十五日是佛受供日”譯為“The fifteenth is the day for the Buddha to receive offerings”“等三日功德圓滿”譯為“He must wait as long as three days until the religious service is finished”。上述句子中的數字行使的是計數的基本功能,若對其加以改動,就會對原文意思產生歪曲,影響譯文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在對錶示順序的數字處理上,許先生也保留了數字的本義,只是將其用對應的英語序數詞來表示,如“第一來,免摧殘老太君;第二來,免堂殿作灰塵;第三來,諸僧無事得安存…”一句中,數字分別被譯為“?rstly,secondly,thirdly”。

2.意譯。在處理與修辭方法和中華文化有關的數字時,許先生沒有拘泥於原文數字的形式和結構,一味追求數字對等,而是使用意譯法,將數字背後的隱含意義傳遞給譯文讀者。其中主要用了替換數字改譯、解釋性增譯和捨棄數字省譯等方法。

(1)替換數字改譯。改譯是將原文中的數字進行調整、改寫,在譯文中使用不同的數字傳遞原文資訊。書中首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為“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本句中的數字需要結合中國歷史朝代紀年來理解,若翻譯為“the seventeenth year under the reign of Zhenyuan”,就會大大加深外國讀者理解的難度,他們需要查閱相關資料才能明白年份的所指,而許先生使用了國際通用的公元紀年,將其譯為“early in the second moon of the year 801”,譯文清晰易懂。張生初遇鶯鶯,對其一見鍾情,想要增加和她相處的機會,於是對法聰說“你借與我半間兒客舍僧房”,其中“半”字並非確數,指一個可以居停的處所,因此翻譯時許先生將其改為“I want thee to let me a cell”而非“half a cell”,使語句更加通順。在第二本第一折中,法本向眾人解釋當前的處境,說道“孫飛虎領半萬賊兵”,英語中並無“half of ten thousand”這一說法,因此許先生在譯文中使用了“Sun Feihu would have led ?ve thousand men”,將數字進行轉換,使其更符合英語數字的表達方式。

(2)解釋性增譯。增譯是增加原文隱含卻並無明言的一些詞彙或表達,使譯文意思更加完整,這一方法在翻譯漢語中的習慣表達時尤為常見。張生在孫飛虎圍困寺院之時,提到自己與杜確將軍“曾為八拜之交”,如果將其直接譯為“a friend with whom I kowtowed for eight times”,則會使讀者茫然不知所云,許先生將之譯為“sworn brother”。“萬金寶劍藏秋水”一句中使用模糊數字,並不是指寶劍的定價確為萬兩黃金,而是極言劍之貴重,因此許先生將其譯為“My precious sword”。在《哭宴》一折中,夫人叫紅娘“快催小姐同去十里長亭”,其中“十里長亭”是指秦漢時期每十里設定的供親友遠行時話別的亭子,若直譯為“the pavilion which is ten miles away from the city”則無法體現此亭的功能,許先生將該句譯為“tell my daughter to come with us to the Pavilion of Farewell”,增補了數字中蘊含的文化涵義,令譯文語言更為通順。

(3)捨棄數字省譯。省譯是刪去原語中不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或多餘的詞語,避免譯文冗贅繁雜。“三尺童子” 中數字表示身量不高,指代年幼不懂事的兒童,許先生將其譯為“a boy”,而非“a boy who is three feet tall”,簡潔凝練,使讀者一目瞭然。“娶了個四德三從宰相女”一句中,如果將其直譯為“three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就會使譯文艱澀難懂,如果使用註釋法將隱含意義一一列出,譯為“obey her father before marriage,her husband when married,and her sons in widowhood”又會使譯文拖沓囉嗦,許先生的譯文為“who has all virtues women adore”,刪去數字,處理得十分巧妙。“願中堂老母,百年長壽”一句中數字只是虛數,表達希望老人壽年久長,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活到一百歲,因此文中譯為“I pray that my dear mother may live long”,省略“百年”,只留“長壽”之意,譯文簡潔明瞭。

  四、結語

《西廂記》中大量使用數字表示數量或順序,起到了修辭、銜接、展示中國文化內涵等作用。在數字的翻譯中,應遵循功能對等理論,採取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使譯文既忠實於原文語義,又體現其文化特色,將作品中蘊含的內涵資訊充分展示給外國讀者,從而使他們能夠像原文讀者一樣欣賞這個美麗的東方愛情故事,充分領略中國燦爛輝煌的戲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