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讀書筆記 翻譯

文學 閱讀(1.34W)

1)imply, suggest: 這2個單詞似乎翻譯的五花八門,如“暗示著”、“蘊含著”,其實就意譯為“意味著”就可以了,哪怕原文在表述一個充分非必要條件;還有像indicate,illustrate, demonstrate, illuminate, elaborate等的翻譯,譯者似乎都找不到對應的中文好詞;很多譯者也分不清effect, impact, implication & influence之間的差異。另,諸如climb, jump, drop, plummet 等,翻譯成上升下降顯然過於輕描淡寫;

讀書筆記 翻譯

(2)if, unless, because, as, when/while.... : 這些引出的狀語從句,按照漢語習慣,得先說原因,再說結果。可很多譯文,硬是要直譯,搞成“A可以推出B,如果在C的條件下”,這明顯不符合漢語習慣,就不能倒過來麼?

(3)such ... as...., 和定語從句:這是最常見的,用於定義某個概念,似乎就沒幾個人能翻譯好,也是最生硬的地方。但譯者可以把長句變短,而不是用一個很長的漢語句型:“存在如此這樣的一個最優值,它能XXXXX.....”來翻譯。

(4)各種名字,人名、地名、公司名、定理定律的名字,譯者補充了英文原文還好,否則,就讓人分不清到底是誰,甚至前後不統一,特別是譯者超過一個人的時候;

(5)抽象名詞:如“payoff / serial correlation / weighted average .....”,直譯為“A的支付是XXX,B殘差的序列相關說明,C的加權平均為...”,但若要符合漢語習慣,則是:“支付矩陣(向量)、序列相關性(圖)、加權平均值”。任何一門大學的入門翻譯書(或者什麼口譯考試教材),基本都會在第一章就明文要求:英語抽象名詞的翻譯,要另外新增中文字尾詞語使其具體化。

有幾個教材實在翻譯問題多多,隨便舉幾個:

(1)Campbell, The econometrics of financial market (中文版,上海財大出版社), 譯者在很多名詞(人名+經濟學概念)定義上混亂,粗心麼?還是譯者第一次聽說(翻譯)它們啊?“譯者序”中,還寫道:“對譯稿...反覆推敲、仔細琢磨....為了確保不弄錯一個公式....反覆校對....還是不敢保證沒有錯譯”,這前半句有些諷刺,後半句倒總算說了一句實話。

(2)Hayashi,Econometrics(中文版,上海財大出版社), 尤其是第6~10章,這個譯者估計沒看懂原文什麼意思,甚至不瞭解cointegration和forward premium,否則不至於分不清"1-month FWD price" 和"一個月後的SPOT price"的`差別。而且,有的地方把Null Hypothesis翻譯成原假設,有的卻翻譯成零假說,前後居然不統一....

(3)John , Futures, Options & Other Derivatives, 7th Edition, (中文版,機械工業出版社),譯者王勇可是在加拿大的金融高管咯,為什麼很多基本數字、基本單位出錯呢,甚至沒搞清basis, trade-averaged 是什麼東東,馬虎了?缺乏責任心?何況,他還是搞風險管理工作的.......一屋不掃,而以掃天下?

(4)黃奇輔,Foundation of Financial Economics, (中文版,清華大學出版社),譯者似乎不知道怎麼翻譯很長的英語句子(原作者偏愛從句套從句),也開始用很長的中文句子,導致重語義輕語法的中文一下子就出來很多歧義,很多修飾的成分(定狀補)都不知道是在修飾誰,結果連一個Stochastic Dominance都解釋不清楚......

(5)上海財大出版社的系列叢書,不止一本,從Romer高巨集到Duffie的動態資產定價,從JR高微到上文的(1)(2)等.....一本翻譯的不好就算了,難得這個出版社的一系列書都翻譯地令人抓狂,這也不容易啊~~~ 那些在序言中“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審閱了譯稿”的人,通讀了麼?

如果是經濟金融的博士、碩士翻譯的,為什麼會有概念問題呢?而且還不是英語不好,而是中文(語文)不行,譯者可能看得懂意思但就是不知道用漢語怎麼說,病句與搭配錯誤隨處可見,看來高三語文中的病句訓練很有必要。如果都是英語專業翻譯的,英語專八(TEM-8)閱讀的長難句訓練應該經歷不少吧,怎麼連定語從句都翻譯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