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1.5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1

哈羅德為探望病危的朋友獨自行走87天,行程627英里的旅途經歷。選擇行走是為了給友人堅持活下去的希望和挑戰。

這一路的行走,激起了他對自身和兒子成長過程中缺陷的新認識,以及對多年生活的理解和對現實的接納。他回憶起很多人和事:他的父母,妻子、兒子……神奇的旅途變成了一個人的朝聖。他最終實現的是:心靈的自我救贖。他曾一次次的在心底對漸行漸運的妻子訴說內心的愧疚。“我欠你一個完整的故事,二十年前我親手埋葬了我的兒子,這不是一個父親該做的事情……”.

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就是如此:“無趣,一無所長,循規蹈矩地讀書,坐一輩子辦公室、結婚、退休,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特別有意義的事情。”生活就是這樣平常寡淡,既使偶然會有“失落時的自我否定;無助時的哭泣;骨子裡的不甘平庸…”這些情緒大多也會像水中的泡沫即顯便滅。

多少曾經信勢旦旦確定過的目標,卻在實施過程中離自己漸遠漸變;多少曾經積累的信念總是那麼的不堪一擊潰不成軍……因為我們總是在懷疑或忘記出發的意義,總是在行走時忘記了來時的路。

哈羅德行走的路程有無數艱難,也有過豁然開朗。他麻木過,困惑過、動搖過也感動過。他的行動激勵了別人,也找到了自我救贖的方式。“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一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聖地”。

哈羅德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面鏡子。不是嗎?我們每一個人都習慣兩眼盯著外部的人和事,甚至熱衷於評頭論足,說三道四,似乎錯誤都是別人的,卻不曾輕易發現並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因為我們不敢直面自己,不敢直視內心深處那個渺小,懦弱、自私以及卑微的自己。

這一路是贖罪,也是對個人和生活的探索。這一段也教會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生命和摯愛的人。

“或許我們曾經放棄過,曾經失敗過,不管過去怎樣,我們只要一直開始就好了,所有的開始都會變成堅持”。

認識我們生來平凡,也都不凡。堅守信念,一個永遠朝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2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資深劇作家喬伊斯.蕾秋的小說處女作,該書曾榮獲20xx年英國最佳小說新人獎。寫劇本的作者寫起小說,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場景鮮明,二是對白細膩,三是金句頻出。有了這麼三個特點,讀這本書的感受就是兩個字:不累。

這本小說雖說出自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並不戲劇化,故事樸素、人物平凡,讓人感動的正是字裡行間的那種簡簡單單的細膩質感。這不禁讓我想起周杰倫的《安靜》:“睡著的大提琴,安靜的舊舊的。”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自我發現、愛的迴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這本書之所以能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小說,大概是因為主人公哈羅德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的經歷、思考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經歷的。簡單地說,平凡人的故事、平凡人的信念,直指平凡人也就是我們的心靈。

在《一個人的朝聖》的扉頁上節選了第五章的一段文字: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多麼困難,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正是因為很難,所以我們不妨跟著哈羅德一路向北,一同發現生活、發現自我。

本書將從十個主題點來帶大家領讀:

1、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1-3章)

2、不趁著現在偶爾瘋狂,日子就沒什麼盼頭了(4-6章)

3、生活充滿了令人恐懼的未知,但一切都會好起來(7-9章)

4、把目光集中在比自己偉大的事物上,希望無比豐盛(10-12章)

5、想要堅持一件事情,你得站定你的立場(13-15章)

6、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16-18章)

7、人生最後悔的事,莫過於沒有搏一搏(19-22章)

8、人要學會放手,放開自以為離不開的東西(23-25章)

9、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26-28章)

10、愛的威力讓一切都開朗起來(29-32章)

周國平說: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會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

是的,走一條自省的朝聖之路。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3

《一個人的朝聖》講的是哈羅德收到一封年輕時女同事奎妮的來信,得知其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哈羅德內心十分悲傷,一段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對話,讓這個老人決定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步行跨越大半個英國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獨自困難前行的過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回憶了許多關於因抑鬱而自殺的兒子戴維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時候的往事。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後,妻子莫林對於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後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離去的事實。

哈羅德的童年並不快樂,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意同人打交道。哈羅德·弗萊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著腰生活。

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願,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這個可憐的男人,其實都生活在我們心中。大家的內心裡或許都有那個一個膽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著讓自己深深後悔的事情。

哈羅德和莫林的生活自從兒子戴維自殺之後,再也沒有開心過。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間,房子里拉起來厚厚的窗簾,夫妻之間越來越沉默的對話。兩個人都在懲罰自己,兩個人都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個人哈羅德踏上心靈朝聖旅途的一個契機。對於一個65歲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遠的距離也只但是是從家走到停車場,而此時這個老人卻決定獨自一人踏上那麼漫長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羅德的身體經不起這樣大強度的長途跋涉,但是內心的意念在不斷的堅持著他。而在這漫漫旅途中,哈羅德那些封存已久不願想起的回憶一件件湧出。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讓他不斷去審視自己,淨化心靈,打破了自己心靈的桎梏與對兒子的愧疚還有對奎妮友情的回饋。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也是我在這一個暑假最有體會的):“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並不是你能看到的事物。”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4

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哈羅德從英國最西南走向最東北的途中所見、所聞和所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重溫哈羅德的自我救贖之旅。

這場自我救贖由星期二寄到的一封信開始。老友奎妮身患癌症,寫信向主人公哈羅德告別。哈羅德寫了回信,但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於是越走越遠,歷時87天,行程627英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旅途中哈羅德遇到了不同的人,聆聽了不同的故事,最後實現了自我的救贖:加油站女孩使他有了朝聖的信念;一個全新的開始使他意識到自己對妻子莫琳的依賴;跟隨者維爾夫的出現使他自責對兒子戴維的虧欠;與瑪蒂娜的談話使他釋然了父母的行為。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能感覺到哈羅德身上滲透出一種安靜而勇敢的力量。 在這趟經過自我、走過現代社會百態、跨越時間和地理風景的旅程,哈羅德敞開了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來,讓生命重新發光。《泰晤士報》中有這樣一條書評:“遇見哈羅德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離開他。”其實,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哈羅德就是你自己。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傷疤:回想,你是否因為害怕傷痛而不敢回憶你失敗的戀情?你是否因為經常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敢再靠近他?你是否因為錯過了父母的老去而不敢面對他們……

沒有勇氣去觸碰,只是一味地逃避,那麼什麼時候才能活出自己呢?記得《誰動了我的乳酪》書中的一句話:“克服你內心的恐懼,改變你自己,釋放你自己。”

記得一句話:“生而為人,實屬不易。”每個人出生以後,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不同的苦難,這些苦難就像火紅的炭,在我們心上烙印一道道印記:朋友的離去、愛人的背叛、上司的責罵……血淋淋的殘酷現實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耳光。最後,我們遍體鱗傷,因而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

後來,我對世界,冷漠以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旦受過傷,我們就會決定不再觸碰它。有時候這是一種優點:決心;有時候卻是一種缺點:懦弱。豺狼虎豹固然可怕,但其實世上最可怕的是人。沒有什麼可以戰勝人。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是逃兵?因為打敗人的是人本身。手被刺了,便再也不伸手,那麼沒有了手的幫助,人又能完成什麼呢?

理想遠大,奈何目光恐懼;志在千里,奈何止步不前?

“每件事情發生都有它的道理,它在教你人生的道理 ”雲來,為你帶來風的撫慰;風來,為你帶來雨的問候;雨來,為你帶來彩虹的微笑……萬事皆有緣由,我們應該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挖掘因,尋找果。世界如此精彩,為什麼偏愛蜷縮於一處無光的角落?

面對真實,迎接未來!

“撥開雲霧見青天。”烏雲不會一直做天空的主宰。很多困難並不難,只不過我們把自己困在裡面了。理清思緒,找出解決辦法,太陽又將照耀大地。

萬丈光芒,仍是少年!

我曾經是一個很缺乏自信的人,因為擔心出錯不敢在班級回答問題,因為擔心出醜不敢當眾講話,因為擔心孤立而不敢做自己……但我不喜歡那樣的自己,然後我開始挑戰自己,例如,現在我敢站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本書。

每個人要做的'是真實地面對自己,正視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個日子裡努力著,整裝待發,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湊完整的自己。

《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選擇了一條自我救贖之路——他成功穿越自己19年挖成的密道來到自己嚮往的自由世界;《追風箏的人》中,富家少爺阿米爾在拉辛汗的鼓勵下,踏上了充滿生命危險的自我救贖之路;《無問西東》中,不同時空、不同主題的四個故事連貫起來表達了聽從自己的內心,實現靈魂自我救贖的主題……

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如果你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還有誰會來救你?你是否屬於20歲就死了,80歲才被埋葬的那類人?再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你又是否已留下了諸多遺憾?

人生不是用來埋怨的,要學會領悟其中的真諦。

他人終是過客,不要為離別感傷,學會接受一個人的生活;

所有事情都是經歷,不要為失敗哭泣,學會微笑每一段旅程;

過往均是雲煙,不要為回憶傷感,學會感謝每一場邂逅;

完整的你還在路上,等著你去尋找。向自己的內心深處看去,克服自己的短處,這樣你的旅程才真正揭幕。學會傾聽,學會傾訴,學會釋然過往壓抑自己的一切。理解、原諒、支援。那將是一次內心救贖的朝聖之路,是一次自我發現、愛的迴歸的朝聖之路。

拂去歲月蒙塵,歷經心路孤獨,實現自我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5

87天,627英里,沒有精良的裝備,60歲的老人就這樣徒步穿越了大半個英格蘭。

這長途跋涉的87天,不僅僅是一個對身患癌症的奎妮的承諾,我想這更是哈羅德重拾生活之旅。作為一個“被拋棄的兒子”,“不合格的父親”和一個“失敗的丈夫”,每天的生活除了為活著而生活以外,哈羅德在心裡想著一輩子就這樣完了。這條朝聖的道路上,哈羅德學會了接納自己,“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剛啟程的哈羅德是木納而拘謹的,不管任何事,他首先想到的都是別人的看法,當遇到越來越多的陌生人,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後,哈羅德學會了開啟自己的心靈,回到了年輕時的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感情的追求。

“原來只要知道尋找的是什麼,就往往能從身邊隨手拈來。”有時候人甚至連自己想要什麼根本不知道,其實你那夢寐以求的東西就在你的身邊,比如說愛情,親情,友情,只不過有人沒看到與它們要麼錯失了,要麼遺棄了。“沒有愛的生活不是生活”就像哈羅德與莫琳,年輕時的一見鍾情,熱烈的愛著對方,後來兒子的出生與死亡,讓原本深愛著彼此的兩個人從此有了深深的隔閡。87天的旅程,距離和點點滴滴的回憶又讓他們找回了彼此。

現實生活何嘗不是這樣,自己是一個怎樣的自己,也許很多時候看到的都不是真實的內心深處的那一面,當對生活變得麻木了,對一切事物覺得理所當然了,我想活著的確是為了活著,一生也只是為了活著走下去了。我只知道當用心擁抱生活的時候,心會開始悸動的。

剛著手看這本書時,初覺平淡無奇,越看到後面越覺得引人入勝,當哈羅德開始他的朝聖時,自己的心靈之旅也開始了。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6

看草地,看花園,看樹,看籬笆,看樹葉,看楊柳,看地裡的馬鈴薯。

達特姆爾高原,有紫色,綠色,黃色的山。

看田埂的土地高低起伏,被劃分成一個個方塊,周邊的樹籬高高低低。看深深淺淺的綠,深得像黑色天鵝絨,淺的幾乎成了黃色。看陽光的亮點,看蒼白的不知名的小花。看一切以前坐在汽車裡飛馳過從來沒有注意到過的景象。

轉過山,涉過水,一直順著馬路走,看散落在樹叢上的烏鴉撲騰翅膀,看灌木叢中倏忽衝出的年幼小鹿,看路旁房屋門後的狗,看排水溝旁邊的一隻毛茸茸的獾,路旁邊的櫻桃樹站在厚厚一裙花雲裡,一陣風吹過散下一地五彩的糖果紙。

離開金斯布里奇,夜晚端一杯檸檬水,到外面屋簷下和那些抽菸的人一起多餘。這一季開的最早的勿忘我在月光下的水窪裡閃閃發亮。

陽光滲過厚厚的枝葉,新發的葉子在風中起伏,乍一看去像極了銀箔。到了布萊福斯貝克,屋頂都變成了茅草,外牆也不再是打火石的顏色,而是轉為暖暖的紅色調。樹枝被沉沉的繡線菊壓低,飛燕草的新芽破土而出。哈羅德對著手中的辭典,認出了老人須,鐵角荷葉蕨,朝顏剪秋羅,羅伯特氏老鸛草,白星海芋。他捧著辭典又走了兩英里半,

天空是冷冷的鈷藍色,太陽還未升起,霧氣還微微閃著白光。

到目前為止,順著A396國道走到提伯頓的三英里半是最艱難的。路邊幾乎沒有躲避來往汽車的餘地,雖然越過剛剛修剪過的灌木可以看到埃克斯河面閃爍的銀光,但他寧願自己沒有看見那些四稜八葉的枝葉。

暴風雨突然停頓,東邊的雲層撕開一道裂縫,一道矮矮的,閃亮的銀光破雲而出。哈羅德停下來看著那塊巨大的灰雲一點一點裂開,呈現出全新的藍色,明亮的琥珀色,還有蜜桃色,綠色,深紅色,漸漸雲層透出了一種暗暗的粉色,放佛被那些鮮活的色彩穿透了,融合在一起,他動彈不得,急切想要親眼看見每一點改變:地上的光是金色的,連他身上的面板也因此暖起來;腳下的土地咯吱作響,放佛在耳語什麼;空氣聞起來是綠色的,充滿了新生;軟軟的水汽升騰而起。

第二十五天,一層層厚厚的烏雲灰壓壓蓋住天地,一場又一場豪雨幾乎要將所有東西的顏色輪廓都打掉。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艱難。

他不再望向天空,山麓,樹木,不再尋找能表示這趟旅程進展的標誌物。埋頭逆風而行,看到的只有雨,天地之間剩下的也只有這無窮無盡的雨。

臨近傍晚的時候,哈羅德到了陶頓的郊區。這裡的房子密密麻麻疊在一起,頂著圓圓的衛星天線。窗內一律掛著灰色的窗簾,有些還裝了金屬防盜網。

每天早晨,太陽升上地平線,爬到最高點再回落,這一天就宣告結束。為下一天讓路。哈羅德花很長時間看天,看遠方的地面如何在天色轉變下幻變。日出時山頂是金色的,反射朝霞的窗戶是橙色的,彷彿有一團火在燃燒。傍晚暮色在樹底投下長長的影子,變成黑暗匯聚成的另一片深林。

他穿過廣闊的薩默賽特溼地,看過銀光一般閃爍的水流,格拉斯頓伯裡突巖遠遠佇立在地平線上,在他前方看不見的還有門狄普山。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7

87天,627英里,一個退休老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決定出發,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隨即克服大量難以想象的困難徒步穿越英格蘭,以其執著和勇氣將不可能變為現實,用實際行動塑造了一段傳奇。然而,當我們跟隨《一個人的朝聖》的作者蕾秋喬伊斯的筆觸,拋開紛雜與浮華,一步步揭開明亮的光環下所隱藏的真相時,卻漸漸發現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不僅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個,甚至,按當下的流行說法,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位loser,木訥寡言的他不過是憑著一份最單純的初衷,以最為質樸的方式在回報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與歉疚。

人生如同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每個岔口的不同選擇都指向千差萬別的結果。《一個人的朝聖》的主人公是一個年過六十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他的一生沒有任何閃光點,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幹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既無升遷,連最後的告別儀式都沒有,和妻子疏離,退休後更是循規蹈矩,每天重複一樣的生活,走的最遠的路就是門口到車裡。這樣的一個人,受了加油站女孩的一句關於信仰的話的刺激,開啟了他的627英里的旅程,更是一段內心的旅程。

其實,追究他出發的動機,你會覺得,哈羅德的一生都是在封閉自己的感情,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所有的喜怒哀樂全都壓抑在自己的心底。母親的出走,父親酗酒,兒子的死去,和妻子的疏離,他的木訥和收攏,讓自己的一生都平淡甚至失敗。唯有一次就是和莫琳相識的那一晚,也是他做的最成功的選擇。封閉太久的感情在收到奎妮的信後,轟然倒塌,他焦灼不安,奎妮是唯一一個朋友,但單薄的文字無法表述他內心的澎湃,於是在這個時候——也許是加油站女孩隨意說出的安慰之詞,也許是突如其來的死亡穿透了他的壁壘,哈羅德決定徒步去看自己的朋友,用如此堅定的信念換來奎妮一絲求生的希望。

627英里,不僅是用腳邁過的距離,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許是當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蟄伏的思緒漸漸奔湧,那顆早已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也許是因為擴大的視角、開放的交流容易讓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學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只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而放棄其他一切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要直麵人生,瞭解它的本質,一些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東西要學會理解並漸漸放棄。也正是因為自己對過去的痛苦和遺憾,不肯放手,造就了他的痛苦。

走到最後的時候,哈羅德還是很痛苦,他一開始篤定的相信只要他一直走,奎妮就會活下去。可實際上並非這樣,奎妮即將死去的事實擺在那裡,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沒有他,一切都是照舊,儘管他努力過,依然無法改變結局,他的這次旅程似乎也沒了意義。不過在莫琳的陪伴下他漸漸釋然,因為一切確實有所不同了。如果說旅程改變了什麼,那不是事情的結局,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終於能自然的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不再糾結於內心的痛苦,甚至讓負罪感毀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而是學會了珍視他人和卑微的自己,去接納,去愛,更要去放下。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8

一個人老了的時候,總會有些遺憾,有些悔恨。有些事情總是鬱結在心頭,揮之不去,又遺忘不了。

哈羅德就是這樣一個人。

當他在那天清晨,開始踏上旅途,為了就是消解心中的這一點鬱結的遺憾和悔恨。

徒步去貝里克代表了什麼呢?代表著哈羅德這一生從來不敢做的事情,從來不敢去爭取的事情。名義上是去看望他的朋友奎妮,實際上是期望對自己人生的一個突破,一個和解。

奎妮代表什麼呢?奎妮本身就是一個遺憾,一個悔恨。當年奎妮幫他頂罪,而哈羅德卻沒有正式的感謝她。類似的事情,在哈羅德一生中不斷髮生,而哈羅德的選擇卻始終是逃避。

當他的母親離開他的時候,他沒有去阻止。

當他的兒子溺水的時候,他不知所措。

當奎妮離開的時候,他避而不見。

當他們夫妻關係出現裂痕,他也不曾去補救。

哈羅德就像是一葉浮萍,隨著世間的波濤起伏流轉,看似隨遇而安,其實就是內心軟弱,提不起一絲改變現狀的勇氣。

這世界上平凡的人千千萬萬,每個看上去平凡的人,說不定都歷經了苦難。但是像哈羅德這樣的,說實話,我並不同情。他的一切遭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父母給他的影響。

但是我依然被哈羅德所感動,他的善良,他對莫琳的愛,他對兒子的愛,深深打動著我。

莫琳對於哈羅德來說,是拯救他生活的天使,卻也是毀滅他生活的魔鬼。哈羅德在看見莫琳的第一眼,就愛上了他。他們的第一次相遇就帶著命中註定的色彩。

她一眼就注意到了哈羅德。不可能看不到他,這個人在舞廳中央搖擺,彷彿要把體內鎖著的東西都跳出來。她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母親給她介紹的年輕人個個都了無生氣地繫著黑領帶。或許是感覺到了她的目光,他突然向她看過來,身體繼續搖擺。她沒有移開眼睛,彷彿被粘住了,吸引她的是那種原生態的能量,他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再次停下,看向她,終於曲曲折折穿過擁擠的人群來到她跟前。他站得那樣近,她能感覺到他身上散發出的熱量。

如今憶起這場景,她彷彿親眼看著它發生:他微彎下腰,嘴脣貼近她的耳朵,伸手撥開她的一綹頭髮,才開口說話。這大膽的舉動讓她感覺到一股強烈的電流順著脖子傳上來,甚至今日想起,肌膚下仍能感受到那一份悸動。

這一份相遇,多麼美好。哈羅德對莫琳的愛是自始而終未曾改變的。即使莫琳對他惡語相向,對他冷漠,精神上折磨他。他依然深深愛著她。

在一個人的旅程中,哈羅德每到一個景點城市,都要給莫琳買一份禮物,給她寄一張明信片。他經常要給莫琳打電話,即使莫琳對他冷漠,即使兩人基本是無言以對,但是哈羅德依然在內心湧起要跟莫琳訴說的衝動。

在旅程中,哈羅德不止一次遇到苦難,每次在苦難中,莫琳的身影總會浮現在他腦海。有時候跟莫琳的回憶讓他輕鬆愉快,他記起他們新婚的時候,那麼快樂,那麼幸福。

他想起剛結婚的那幾年莫琳緊貼著他的身體,以及她雙腿間美好的隱蔽。

有時候一想到莫琳,卻又覺得特別痛苦。他的痛苦並不是莫琳如何折磨他,而是他們之間的愛怎麼會變成今天這樣,為什麼莫琳不再愛他了。他並不怨恨莫琳,而是深深地責怪自己,恨自己沒有做好一個父親,一個丈夫,從而導致今天這樣的局面。

哈羅德對兒子也是充滿悔恨和自責的。他深愛著自己的兒子,卻從來不知道怎麼去表達。他連抱一下兒子都做不到,因為他的父親、母親從小就沒有言傳身教過怎麼去愛一個孩子。

哈羅德把兒子戴維的照片深藏在床頭的抽屜裡,是他抽屜裡唯二的兩張照片之一,另外一張是年輕的莫琳。

當哈羅德來到貝里克的咖啡店,看到一對年輕夫婦抱著一個嬰兒的時候,哈羅德第一次表達出了自己對兒子戴維的思念。

她回頭看向管理層和咖啡店裡的其他顧客,直視他們的眼睛。他說:“我想要我的兒子。”

這句話讓他身體整個顫抖起來,不是輕輕的戰慄,而是從身體深處發出來的劇烈的震抖。那股疼痛撕裂胸前的肌肉撞上他的喉嚨,哈羅德的臉都扭曲了。

哈羅德是一個內向的人,他連跟妻子、兒子都沒有表達過自己的情感,但是在這段旅程的最後,他終於說出了自己內心深處最痛的思念。

對於兒子的去世,哈羅德的痛苦其實不亞於莫琳。莫琳因為戴維的去世,無法接受,開始變得精神不正常,一直在等待戴維回來。

哈羅德其實也是無法接受,但是他只能埋在心底。莫琳怪他,連兒子的最後一面也不見。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哈羅德正是由於失去愛子的痛苦,才無法面對已經去世的兒子的遺體。

這一段旅程,起因是奎妮,但是真正解脫的其實是哈羅德和莫琳。他們在兒子去世20年後,終於能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跟現實和解。

每個平凡的人,每個普通的家庭,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苦難。哈羅德和莫琳的悲劇之處,在於哈羅德在幼年時期的缺愛,導致哈羅德不懂得怎麼去表達愛。

當磨難出現的時候,哈羅德完全是消極的,茫然無措又放任自流,以至於事情越發惡化,最終釀成苦果。

所以這段旅途,與其說是為了他人的極善之旅,還不如說是意外獲得自我解離線會。解脫的契機就是打斷生活的常態,破壞了生活的慣性,使得自己能跳脫出來,從而能回頭看,能有時間、空間去思考,從而直面痛苦,獲得解脫。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9

一人的朝聖,就是關於他——65歲的哈羅德弗萊的故事。他,毫無預兆毫無準備地就出發了,他用自己的雙腳從西南到東北跨越了整個英格蘭。讀完他的故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有太多想表達的感受,有太多喜愛的句子(ps:共標記89處)。這注定又是將成為我不斷向他人推薦的一本書。

因為想說的實在太多,而自己平乏的文字還並不能表達內心真實感受。所以,暫且用幾個詞來概括這個故事了:溫暖與難過,振奮與沉重,孤獨與寬慰,失去與得到。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救贖的不只是一個人。

1、溫暖與難過

故事的開頭是美好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溫暖的退休的老頭,因為加油站女孩的一句話,下定決定通過步行來拯救老友。這是信念的力量,堅信只要自己還在走一天,對方就還會活一天。一路遇見的人的信任和支援,堅定了他的信念,他又信念又傳遞給病人,支撐著她努力活下去。故事中充滿著溫暖和感動。

或許是這根想看著哈羅德不斷走下去奎尼最終會怎麼樣的主線一直牽引著我們的好奇心地往下讀下去。然而故事的結局卻是那樣倉促簡單,就像整個行程的開始,突然,毫無準備,哈羅德最終沒能救回奎尼,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其實我們能猜到,但是親眼看到整個結局,心裡還是滿滿地難過。

也許,這個故事一開始就不是為了結局而寫的,而是為了過程——這段救贖的旅程。

2、振奮與沉重

這趟旅程是振奮人心的。讓他穿越自我、走過社會百態、跨越時間和地理風景。天空中雲彩的變化,腳下土地的變化,充滿了新生與希望,行走在路上的自由的感覺對他來說太珍貴了,自由自在,他終於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他自己了,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讓他再回到小花園裡除草去了,他能將眼光集中在比自己偉大的事物上——神祕的大自然,他不斷地挑戰著自己,為自己小小的成就感到滿足,也希望得到“贏得”戴維的認同和妻子的滿意。

然而,旅程並不是一直美好的。在行走中,他一邊探索著這個新奇的世界,一邊又在回憶和後悔著過去。他是一個糟糕的丈夫,也沒有做好父親和朋友的角色。兒子的角色都做不好,不僅辜負了奎尼,他的父母不想要他,他還把和妻兒的關係弄得一團糟,他就這樣走過了一生,沒有留下任何印記,他痛苦不已。這樣的哈羅德讓我們看著很沉重很沉重。

3、孤獨與豐盛

哈羅德是孤獨的,他不是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哈羅德是孤獨的,沒有人知道他行走的真正原因,他們都憑空猜測,沒有一個人是對的;哈羅德是孤獨的,他用力邁步,更像是為了逃避自己,而他要做的卻是直面並克服了自己的短處,這注定是一場深埋於內心孤獨的戰鬥。在旅途中,過去二十年就這樣被抽絲剝繭、原形畢露,他再也無法躲到那些平淡無奇或陳詞濫調背後,所有偽裝都不復存在了。沒有誰可以想象這樣的孤單。

然而,他的旅程又是豐盛的。加油站女孩、等待男朋友歸來的護士、偶然出現又突然離去的小狗……這些一路上見過的人和風景,表面上看似很平凡,實際上卻千差萬別。在路上,他可以對一個陌生人表現出不是自己的那一面,或者很久之前已經失去了的那一面,甚至是成為一個自己“可能會成為的人”,這對他來說是充滿感動的;在路上,他明白了他旅程的真諦,他既是一個偉大過程的一部分,又不屬於這個偉大事物;在路上,他學會了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也正是在路上,這些人、事、景,教會他生活,在最艱難的時刻支撐著他走下去。

4、失去與得到

他錯過和失去的那些東西:那個不再願意與他對話的兒子,還有被他辜負了的妻子,療養院裡的父親,丟棄他的母親,一個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證明了自己一篇真摯的朋友。給他換來的,是他無恐懼和沉默的童年,父母親都不想要自己的痛,糟糕的妻兒關係,自己卑微的一生。

而在彌補自己錯誤的這段旅途中,他的人生似乎在不斷地變化。他開始接受陌生人的各種不可思議。一路走過去,他從每個人身上都吸收了很多東西,那些他曾經忽略的東西。隨著行走,他更加思念妻子,更加想念兒子,更加感激奎尼。經歷磨難後他又重獲新生,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贏得妻子的愛。

5、救贖與重生

一段旅程,整個人生。行走中堅定與猶豫,振奮與痛苦,各種複雜情緒交織伴著他走過千山萬水:道路、農田、森林、河流、狂野、荒原、高峰、深谷,還有數不清的人。他救贖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是身邊的人和千千萬萬的讀著。

他看清了很多東西,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看到了自己的性格弱點。他通過對維爾夫的關照關愛,來彌補從前沒有為戴維做過的事情,小狗的出現也把他與戴維聯絡在一起,在於小狗的相處中,讓他更瞭解自己的兒子,小狗的來來去去,讓他體會到失去的痛苦。通過旅程,他化解了與莫林間二十年的沉默與距離,喚醒了她最初的愛,換來了她的成全與支援,這是比什麼都珍貴的。這段徒步之旅,他雖沒能讓奎尼活過來,但卻讓她帶著笑容和滿足離開。與其說是對奎尼的救贖,倒不如說是奎尼對他的救贖,讓他走了這麼遠的路,終於找到了最重要的是什麼。

故事看完了,作為千千萬萬讀者之一的我們,還要繼續我們的生活。這段救贖之旅,哈羅德完成了他救贖的使命,接下來是我們要對自己進行救贖了,學會去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接納,學會包容,學會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