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8.84K)

參加讀書寫作群剛好半個月了,我也差不多把《認知突圍》看完了。在這半個月中,我有時間就會翻開看看,有的段落和章節還會拿來反覆看,這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書,對此我也簡單做了筆記。

《認知突圍》的讀書筆記

1、重新認識金錢

金錢是人性的放大器。我們周圍很多人會被生活的煩惱、痛苦蹂躪,他們疲於奔命,似乎一起都是為了金錢,是金錢奴役了他們,似乎金錢就是他們不快樂的源頭。但事實上,金錢卻並沒有改變任何事,它僅僅是放大了人性,讓每個人的人性在金錢面前都得到了展現。

吳曉波說: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並非與生俱來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金錢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同樣,人也可以改變金錢的顏色。

金錢本身並無道德屬性,但是在當下的自由市場中,掙錢真的是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毫不誇張地說,在我們所處的大環境下,誰掙的錢多,誰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就越大,於是你幫助的人就越多。

所以作者也告誡年輕人要建立起掙錢就是幫人的價值觀,不要羞於談錢,也不要恥於談錢。

年輕人該擁有怎樣的財富觀?年輕人剛剛步入社會,經過多年的投資所學,終於找到工作,開始自己掙錢了。那到底是該省錢呢?還是該花錢?

作者建議我們不能無節制地省錢,當然也不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總體而言,除非你是非常進取又聰明的強能力者,否則適度積累永遠是有必要的。

2、重新認識時間

時間用在哪裡,決定了你是誰。所謂的管理時間,其實是根據客觀的時間刻度來管理自己,因為時間就在那裡,不會受到任何人的影響。

而注意力就是我們管理自己的關鍵,我們將注意力用在哪裡,就等同於將時間用在哪裡。注意力也可以理解為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注意力的價值源於其稀缺性,而注意力的稀缺又源於整個時間框架的稀缺本質,所以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那麼隨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就是非常昂貴的。

正確賺時間的重要法則。賺時間可以從兩個維度:一是單位時間有更多的產出,二是同樣的時間和產出下讓自己的時間經歷更豐富。

先說第一條,怎麼提升單位時間的產出呢?作者給出了八大行之有效的黃金守則:列出條目任務、尋找高效時段、遠離噪聲干擾、合理利用碎片時間、減少後臺執行、降低切換頻率、明確任務目的、擠擠,再擠擠。

豐富自己的時間經歷。本書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二八定律,說一個人如果肯認真學習,花上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領域做到80%的成績。因為大多數的領域並沒有太高的學習壁壘,基本一段時間後,遊戲規則和小技巧都已經摸得很透了。如果這個人要繼續接近100%,就非得把剩餘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

這同我們日常的認識基本吻合,多數領域都是易學難精,從0分到20分,肯定比從80分到100分容易得多,所以越到後面,每精進一點就要加倍地花力氣。

所以,當我們耗費同等的.時間和精力在某一領域,進步卻開始明顯趨緩,這就是時候考慮去別的地方賺時間了。

這並非對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從時間的價效比來看,如果花費四個20%的精力,可以在四個領域做到80%,通常來說,不管在成就上,還是時間經歷上,都會比在一個領域花上80%的精力,最後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划算,前者都還沒算上各個領域之間的跨界融合所產生的差異化競爭力和創造力。

3、重新認識關係

父母偉大,但沒有那麼偉大。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獨立,父母在長期撫養中形成了撫養孩子天經地義、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是我的延續,跟我是一體的等,這也導致一旦子女反應與他們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會憤怒。

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過多,以至於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此時所謂的愛,已經轉變成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於是一旦跟孩子的關係斷開,等於一二十年的時間都白白浪費了。此時戒斷反應會非常強烈,滋生了潛在的道德綁架可能。

戀愛和婚姻,是基於利益的模糊博弈。世間任何情感的產生,都源於利益,愛是其中的一種情感,當然也一樣。無論是偏好顏值也好,喜愛性格也罷,產生愛意的前提肯定是對方有吸引你的地方,這種吸引你之處必然是在未來於你有利的。

文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模糊計算系統,它會實時對外界與我們自身的互動進行權重加分。當你在為另一半擰瓶蓋、開車門之時,可能並未有意識地精確計算價值和回報,但你的模糊計算系統已經幫你做好了計算,那就是做這些事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好感。對方保不齊就會給你回報,也許是一句讚賞,也許是一個擁抱,也許只是對方心裡的加分,但這種加分可能會在未來轉化為更為實際的回報。這一系列的模糊計算都在一瞬間完成,引導我們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愛也是模糊計算後的結果,是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對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種選擇。而走入婚姻則是眾多相關利益互相博弈後的決定,若是兩個人之間沒有了企圖,沒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復存在。

4、如何過好這一生?

少走彎路,可能死的更慘。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很多坑,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聽到一種叫為你好的教育說辭,他人會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我們。很多時候這種避坑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個坑,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是通過別人的經驗避過的,還是那個你認為有坑的地方本來就沒有坑。

一個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進坑裡,才會知道坑有多深,內部構造是怎樣的。踩的多了,才能煉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長成什麼樣的大約就是坑,這樣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會相對較強。

幸福人人都能擁有。幸福並非由即時刺激反饋產生,而完全是通過比較的方式由大腦營造出來的。當然,不幸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不幸殘障了,難道也能把不幸變成幸福嗎?那是當然。

文中提到幸福的唯一來源就是比較。關於幸福的比較,通常來說有兩個維度:跟他人比較、跟自己比較。前者則是我們最常見的幸福和不幸福的來源,當我們比周圍人混的好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幸福,而當我們又遇到比自己混的更好的人時,我們通常就會變得不幸福了。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會忽視幸福感與跟自己比較也有很大的關聯。每個人對於狀態都有惰性,換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時長的既有狀態,都無法激發出我們的幸福感。

所以與自己比較,比較的就是一個狀態之間的切換。研究表明,中彩票帶來的幸福感平均只能維持三個月。三個月之後,中獎者就會習慣現有的生活狀態,只剩下偶爾對比時才會產生的感慨。

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一個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積的幸福感,遠遠沒有一個從底層一無所有到最後功成名就的人累積的幸福感多。

當你的現有狀態變得更好,擺脫了狀態惰性時,就會產生幸福感。當這個幸福感被新的狀態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時,如果我們再繼續上一個新的臺階,就會產生新的幸福感。這種上了一個臺階的狀態需要我們進行細微感受,這不是客觀現象能決定的,而是大腦要乾的活。在狀態不斷向前切換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在與自己比較中真正積累起最多的幸福感,而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我要是現在有1個億,每天吃喝玩樂就足夠幸福了”。

人生的最大意義在於體驗,總是體驗重複和相似的風景,其實在人生的時間利用率上是吃虧的。人生路上的很多坑是達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麼踩坑其實是越早越好,越早損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