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4.85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1

半個月時間,斷斷續續,總共用了十二個半小時粗略讀了一遍。開篇幾章感覺文風有點偏現代,與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似乎不符,關於作者百度資料也少,只知道是位70後的歷史碩士,寫過帝王師之類。通篇讀完,還是受益頗深,值得再次細讀,或者可以換個作者換個角度,再讀一遍王明陽的一生和他的心學。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貴州時悟出了心即理,指出人的心就是天理,不要費力向外探尋,這與朱熹理學的“格物致知”提倡的向外物探尋天理相反。七年級看,好像心學是唯心論,不管是不是,我覺得心學對一個人的為人為事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心指的是良知,他指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辨是非,明善惡的良知,這是“知”,他要求人的行為要和自己良知相統一,也就是“知行合一”,但很多人的良知被自己的`私慾給矇蔽了,往往就做出了違背良知的事情。如受賄,食品安全等,當事人的良知都知道這麼做是錯是惡,但都被利益、慾望給矇蔽了。

心學又提出“致良知”,教人們要去私慾存良知,他的方法不是佛教通過打坐修到達到心的無慾無求,而是“煉心”,通過“事上煉”,也就是通過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去除私慾,使自己的良知越來越明朗,而達到“知行合一”。去私慾也不是要求無慾無求,而是把慾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同時也不反對人們去追求財富和名利,承認人有天賦差異,如果有能力,為什麼不去呢。

“知行合一”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人遇到事就很難做到“心不動”,總是會思前想後,權衡左右,往往就與良知背道而馳了。

最後說一句,媽的,我知道經常喝酒不好,可還是擋不住喝酒的慾望,咋整啊[酷]。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2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觀王陽明的一生,年少發狠做聖人,無畏言語貶龍場,於最低谷之處,迎來龍場悟道,後得人生伯樂,實現少年之理想。在戰場上的他詭計多端,用王陽明的話來說,這是攻心,書中也提到王陽明對於這種做法是懷著愧疚的。再後來,打山賊,平定寧王造反,他始終遠離朝政,為一方百姓著想,年老之時,不得已上路安定廣西,路過之地,百姓、門徒無不頂禮,可想其在眾人心中之威嚴。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小篇幅寫到王陽明的負面之處,比如家室混亂,也曾有過私心佔寧王府財產等等。讓我們知道了,原來聖人並不是完美的人,他們也會犯錯,他們也會有所疏漏,只是不斷的在進取罷了。

書的另一部的是講王陽明心學,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從心上求理,遵循良知的指引,然後按照良知去行事。這於現實有很大的意義,規避了朱熹門徒只在知上下功夫,忽略行的弊端。於我們而言,更是提醒著我們,讀書並不只是為了讀書,其最終目標應該是去實踐書中道理。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3

開始讀此書純屬興趣使然。此前對王陽明只知其人不明其思想,簡單理解他是唯心主義者,忽然之間關於他的書籍登上各家書店暢銷櫃檯,想著會不會是當下有人為了賺眼球或者譁眾取寵而翻出這些塵封的歷史記憶。此書作者對王陽明思想學識頗有見解,以敘事體講述王陽明心學對於初期接觸心學者,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相對比較淺顯易懂。要深入解讀王陽明心學思想,非本書之學術功能,做為開啟心學之門的引路者,此書值得一讀。

王陽明堪稱心理學大家,其倡導心學思想,相信遵從內心的天理以致良知,則可達無往不勝、處變不驚、處亂不散的境界。但它並非與“唯心主義”劃等號,它是基於對外界物的認知而從內心找答案,相信外界萬物與內心天人一體。這是很有辯證思維的,在物的基礎上讀心,然後專注於內心良知,保持恆久定力與耐心。

王陽明心學思想不是避世的,相反地,它是提倡入世建立功業的,但它又是反對純粹為功名利祿而去入世,而是以遵從內心良知去建功立業,不能被心中私慾遮蔽內心良知去求名求利。這一點,通過王陽明江西剿匪、平定寧王之亂、廣西平叛等創下名垂史冊的功業,卻在當時未能獲得應有之功名,甚至險遭惡人之不測,對此他看得風輕雲淡。這是一種站在良知的至高境界,所表現的寬廣胸懷和洞悉世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