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中國小農經濟劣勢顯現經典散文

文學 閱讀(3.16W)

以往秋季是棉花收穫的季節,像雪花般色彩的棉花源源不斷進入國家的棉花儲存倉庫,以備下游企業生產的需求。

中國小農經濟劣勢顯現經典散文

我在閒暇間無意看到一則報道,是有關國內棉花儲備倉庫的資訊實況報道。國內國有棉花倉庫儲備狀況均已爆滿,今年國家級棉花倉庫儲存量均呈滿庫量狀態,庫存積壓嚴重,情況不容樂觀。倉庫內的棉花如一潭死水,之前是隻進不出,現在是進不了出不去,長此以往,棉花產業必定成為國家虧損產業,棉花產業難以走出擺脫頹廢的怪圈、趨勢,國家在棉花產業這塊滿盤皆輸毋容置疑。

原因何在?其實道理很簡單,那便是成本問題。但是有史以來,中國社會從事農業生產的廣大農民,雖然數量眾多,卻是分散經營的農戶。他們是以個體農戶為單位從事農業生產的落後生產組織形式。從他們手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產品成本不可能是先進、科學的農業生產成本,而是昂貴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成本。即便是在新疆、黑龍江大面積產棉區域等地,他們的單位產量,每噸的皮棉單位成本要比那些發達國家農場主生產的農業產品的單位成本高出2000元左右,換句話說也就是人家在價格上佔了絕對優勢。更不消說那些散戶棉農,在棉花產業的市場競爭中只能遭受被淘汰的結局。在毋容置疑的事實面前,說明了一個問題,體制決定了生產形式、成本、價格、銷售等等問題,以至於優勝劣淘的現實結局。

誰都願意接受質優價廉的生產供應材料,誰都不願意接受質劣價高的生產供應材料。材料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影響、取決於棉花需求下游企業的工廠生產成本;材料成本的高低起著工廠利潤多少、生死存亡,決定性的關鍵作用,是有關企業思考企業前途、選擇供應道路的大問題。

國內棉紡業、織布業是棉花業的直接下家企業。當下嚴峻的情況是:這些企業採購棉花或者紗錠情願捨近求遠,不用本國的棉花或者棉紗。原因只有一個,到國外進口紗錠遠比在國內進棉花、棉紗來得便宜、質優。於是乎大多數棉花下游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採購材料之時,企業進口外國紗錠是唯一的選擇與渠道。

因為國外的單位紗錠價格成本要比國內的單位棉花價格成本還要便宜,(包括運費、關稅等等費用)更不消說國外的棉花單位價格成本與國內的棉花單位價格成本相比較。國內小農經濟模式是中國曆來不變的農業生產落後模式,農產品單位價格成本居高不下。國家為了鼓勵農民種植棉花,還對種植棉花的棉農增加了經濟補貼,於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落後生產模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體制的框定決定了農民不可能掙脫小農經濟的枷鎖,生產力不可能得到解放。儘管分產到戶,承包責任制。這種落後的體制模式不改變,農民想富那是痴心妄想。棉農種植的單位成本只能如漲工資一樣,一年比一年高,生產力不可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在這個體制下,中國小農經濟的模式在廣大農村中,要想來個徹底的改觀,並非易事。一個承包戶農民種上20畝棉花,在中國農村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種上200畝棉花,那是“規模”種植戶,他將承擔巨大的風險,隨時有腦袋搬家的風險。勤勞致富有時候會轉化成勤勞致癌,這是中國農民誰都不願意走的路。活在當下,富二代——官二代掌握著第一手發財致富的資訊、財路。有哪個農民願意搬著個腦袋往石頭上碰呢,胳膊擰不過大腿,這是客觀的真理,誰都懂。

國家收購土地,這麼多中國農民都想擺脫農民生涯。儘管失地農民生活拮据,但是即便他們不失地,如此當農民也只有越來越貧困。這個體制決定中國農民是低人一等的賤民,哪還來與先進國家競爭的積極性呢。

國外民主國度的體制最能體現人類社會的優越性,那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他們在一個平等的競技場上競賽。不管他的爸爸是平民還是市長,他們有平等的權力。各大型農場主不是以他的爸爸是誰而決定各自的命運。這樣的國度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於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不斷提高生產力是起著積極作用的。

在國外,國家對農業生產的安排與考量是有著周密的思考與預測的。國家規定農場主種植棉花的數量在2000畝以上,這樣的規模生產,在數量、質量上才能保證競爭者的勝出與利潤,降低單位成本是每個投資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你沒有種植2000畝棉花的實力,便不能保證你在市場上的競爭立於不敗之地。數量的增加,單位成本的減少,你才能贏得市場的.主動權,取得不菲的戰績。

一個公民社會,對於公民的事業發展,給予全方位的支援、計劃與測算,這是公民社會尊重人權的體現。所以從國外進口的紗錠單位成本為何質優價廉,便是體現了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在中國,那是奢望,這是根本問題。

所以面臨中國棉農普遍退出棉花種植領地,中國棉花倉庫早已飽和,面臨嚴重虧損已成定局。要想改變現狀,我看如果不改變現在的思路,不改變體制各種條條框框,很難改變棉花業嚴重虧損的局面。

現在國家倉庫都不能改變如此局面,還有誰能夠解決如此燃眉之急呢?!國產棉花要麼成為死水一灘,財富貶值,成為死庫存,灘在倉庫裡面中看沒人用;要麼硬攤派給下游企業。我看這兩條思路都不是好路子,究竟怎麼樣,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一邊是中國棉農的積極性早已被打成了如霜打的茄子狀態,如被淹癟了的黃瓜狀態,死樣活氣,沒了生動靈感。一邊是國家的棉花倉庫中堆積如山的棉包沒人過問,沒有出處,如死氣沉沉的白色雪花,凝固在倉庫之中。這既一種趨勢但卻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令人搖頭嘆息。儘管這樣,中國人似乎並不著急,這不得不使人想說這樣一句話“畢竟是國有企業,虧得起啊。”

中國棉花產業將窮盡到頭,這幅爛攤子將如何收場?棉花產業的將如何走出頹廢與蕭條的局面。我想說幾句話,唯一應該認識到,成本、價格是唯一衡量市場經濟的試金石。只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專制的體制框定,才能調動人的積極因素。生產成本的高低決定企業生產產品的成本、價格、銷售、利潤。降低產品成本,質優價廉、優勝劣淘是市場經濟的命脈,是企業競爭、生存的首要條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