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中赤豆腐優美散文

文學 閱讀(2.77W)
  中赤豆腐優美散文

臨近年關,空氣裡瀰漫著過年的氣息。隨著幾聲煙花爆竹噼裡啪啦的清響,天空中綻放出五彩繽紛的光影,飛逸著紛紛揚揚的紙屑,飄散著一股熟悉的硫磺硝煙的味道。

中赤豆腐優美散文

這是放寒假以後,回到鄉村老屋的孩子們,解脫學校清規戒律的束縛,釋放他們原本自由的個性,在土坪屋角追逐嬉鬧時必修的功課。當然,這些沖天而起的煙花、以及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也給平時因人員外流,顯得空曠寂寥,甚至有些蕭條零落的山村,帶來過年時才有的熱鬧和生機。

我駕駛著小車,沿著蜿蜒的鄉村公路疾速地行駛,在青山綠水之間輕快地穿行。今天是農曆的臘月廿六日,離過年還有四天時間,正是大家置辦年貨的時節。這一趟行車的目的,是回到鄉下的老家去,準備過年的豬肉和豆腐。

我所說的這兩樣東西,本來都屬於大通貨,在縣城的集市上貨源充足,隨時都可以買到,價錢也不貴。然而,說句實在話,現在集市上售賣的豬肉,都是飼養場圈養的毛豬,使用飼料新增劑喂大的。因為飼養的時間短,生長速度快,大量使用激素類的生長劑,豬肉的品質也就不太好,口感稍微差了一些。這種所謂的“飼料豬”,與我們老家專門在家中飼養,需要餵養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出欄,用米糠或者潲料飼餵的土豬,品質可謂大相徑庭,風味也確實天差地別。

至於說到豆腐,不到縣城的集市上去購買,卻要遠路迢迢回到老家去,到鄉政府所在地的中赤墟上去定製,其中內在的緣由與蘊含的道理,哪更是值得贅述一番。

本來,豆腐只是一種家常的普通菜品。它既沒有龍肝鳳髓的稀有,也沒有山珍海味的極致。人們在各式各樣的宴席上,抑或是在家庭的餐桌上,隨時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經常可以領略到它的風味,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司空見慣,顯得非常平凡和普通。

然而,豆腐對於人們的生活卻極為重要,可以說是須臾不可或缺。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豆。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早在五千年以前,大豆就是中華民族的五大農作物之一,中國人食用大豆的歷史悠久。因而,作為大豆製品的豆腐,更加適應中國人的生存基因,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這種與生俱來的感覺和認知,已經深入到人們的骨髓當中。不單是因為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的特點,具備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老少咸宜,生熟皆可,是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的上等佳品。而且,豆腐的外形方正,質地細膩,晶瑩剔透,潔白如玉,顯得清爽玲瓏,細緻精巧,總是令人賞心悅目。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豆腐的烹飪相對簡單,不管採取什麼烹調方法,無論是煎炸爆炒、烹煮燜煨,還是燒烤燴焯、燻蒸燉涮,只要在廚灶間稍微加工,便可成為美味佳餚,具有爽滑細嫩、綿軟可口的形色香味,讓人垂涎欲滴,極盡饕餮之慾望。以其別具一格的風味特色,給人以美的享受,獲得許多的讚譽。

所以,豆腐確實是經濟實惠、物美價廉的好東西。然而,就是這個看似簡單平常的豆腐,各地的風味卻不盡相同,也有品質優劣之分,口感好壞之別,而且彼此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於地域的區別、料度的不同、水質的影響、製作方法的迵異,受各種客觀自然因素的影響,因而所製作出來的豆腐,其外觀的形象、內在的品質、以及所蘊含的風味也就不盡相同,並非千篇一律。當然,如果要說到豆腐的品質,在我們縣以及周邊地區,被大眾所津津樂道,名聲鵲起,品味極致,能夠令人時常眷念,堪稱豆腐當中之珍品的,當推中赤墟上所加工製作的豆腐。

說起中赤墟上的豆腐,那可是窗戶上吹喇叭—響聲在外,早已是名聞遐邇,聲名遠播。由於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原因,這裡所加工製作的豆腐,不但外觀潔白無瑕,晶瑩剔透,溫潤如玉,狀如酥酪,質如凝脂;而且質量上乘,口感極佳,細嫩爽滑,綿軟適口。尤其使當地人引以為傲,經常向外人炫耀的,這裡所出產的豆腐特別的厚實與筋道。據說以前的中赤人赴墟,都是將剛剛瀝乾水,用刀切割好的白豆腐,用晾乾的稻稈攔腰捆起來,像拎豬肉一樣提著回家去,從來不用擔心路上會掉落到地上。如此說來,這實在算得上是獨門功夫,令人嘖嘖稱奇。因而,中赤豆腐在日長月久之間,便成為周邊地區極有名的特產,總是十分地搶手,只要是領略過其風味的人,沒有不交口稱讚的。

其實,中赤豆腐與別的許多地方的同類產品,外觀上看起來一模一樣,似乎並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同樣的四四方方,稜角分明,外觀白皙,質地細膩,別無二致。卻能夠被人們大為稱道,極力推崇,甚至視若珍品,趨之若鶩,其名聲確實非同尋常,十分了得。如果不去認真探究其中的奧妙,辯析其中的成因,實在難以理解其中的精要之處。

中赤豆腐之所以有名,最為關鍵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水質純淨,清澈甘洌。這裡用來製作豆腐所使用的清水,是直接從懸崖峭壁的石縫裡滲流出來,用毛竹透空的竹筧引過來的山泉水,或者是從中赤墟邊深井裡取上來的深層井水。因為沒有受到過外界的任何汙染,屬於純天然的礦泉水。經過水質化驗,其透明度、色、嗅、味、礦化度、總硬度等各種指標,以及周圍的岩石、土壤和植被等地質條件,都符合直接飲用的水質要求,十分適合用來製作豆腐。這或許是中赤豆腐品質好的首要因素。

其二,是在製作的方法上,必須下足十成的功夫,絕對不允許偷懶和懈怠。在豆腐製作的全過程,都要遵循嚴格的操作程式,做到認真細緻,一絲不苟。比如在選料時,一般要選用秋季成熟的青皮豆,其他如春大豆(俗稱“片生熟”)之類,品質就略微遜色一些。而且所選用的黃豆,要求顆粒均勻飽滿,色澤光潔,沒有其他雜質。選好的豆子,要用燒開的溫水進行浸漬。浸泡的時段,最少需要半天多的時間,使黃豆能夠充分吸納水分,達到全面飽脹的程度。

然後,用質地堅硬紋路細密的小石磨進行磨漿。磨豆漿時要求推磨者腰身柔軟,平衡出力,一圈三抖手,用足用活手頭上的功夫。旁邊添豆子的人也要密切配合,每次舀到石磨漏斗中的豆子,在小半勺左右,不多不少,不急不慢,要求分量十分準確。使石磨能夠勻速運轉,慢慢磨礪,滲溢位的豆漿雪白透亮,如同瓊漿玉液。用手指頭輕輕地捻一下,感覺質地細嫩綿軟,富有彈性。

接下來,是烹煮、濾漿、點滷、裝框、瀝水等各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極有考究,要按照固有的程式,小心謹慎地進行,絕對不能粗枝大葉。點滷的石膏粉必須是用火煨過的熟石膏,不能使用生石膏碾成的粉。壓榨過濾豆漿的布袋,也要用比較緊密的薄布袋,保證過濾出的豆漿精密細嫩,將豆漿之中的渣滓完全分離出去。否則,就會影響豆腐的成色。

其三,用料要十足,絕對不能偷工減料。如果五斤豆子充作五斤半來使用,磨出來的豆漿份量不足,終然是再高明的師傅,也不可能做出質地筋道的豆腐來。因為使用的料度不夠,就會成為膨水豆腐,外形軟塌,實質鬆散,外觀上似乎好看,只是稍微一動就會破損,難以加工烹飪。同樣,如果磨豆漿時用功不到位,貪多求快,這樣做出來的豆腐,則會顯得比較淺薄老拙,粗糙生澀,缺乏豆腐應有的溫潤亮澤。這兩種形態的豆腐,不管是所謂的膨水豆腐還是太“老”的豆腐,或者鬆散虛軟,或者板結粗硬,吃起來口感都會大打折扣,缺少足夠的韌性,也就無所謂筋道了。

這些製作豆腐的傳統工藝,民間傳承了一千多年,其所採用的方法,都是純粹依靠人力來完成的,確實是既費時又費力,絕對算不上是輕鬆的活計。對此,我們老家有一句形象的'俗語,叫做“世上第一苦,蒸酒作豆腐。”其所指稱的“苦”的物件,一個是釀造糯米酒即“蒸酒”;還有一個是“作(做)豆腐”,這兩樣都是極為繁瑣和吃力的事情。不但需要花很大的氣力,消耗許多的時間,關鍵的是其中還有許多十分講究的技術環節,需要絕對的耐心和細心,還必須具備足夠的經驗。否則,只要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前功盡棄,既浪費糧食,又白揀來辛苦,其結果往往讓人啼笑皆非,卻又無可奈何。如果一不小心,蒸出來的酒可能變成“硬缸酒”,就會讓人酸掉大牙。而說起做豆腐,卻更加讓人感到奇怪,甚至難以捉摸。如果點滷的時候把握不好,滿缸的豆漿瞬間就會不翼而飛,化為一汪黃色透明的滷水,讓人慾哭無淚。所以做起豆腐來,更需要花費特別的功夫。

當然,我們所推崇的中赤豆腐,從前都是用傳統的手工方法制作的,所以品質和風味才會長久得到保持,被人們發自內心地加以褒獎。僅僅單純從磨豆漿來說,以前用的都是石磨,在低溫狀態下磨出來的豆漿,不會破壞其中的纖維素,保持其原有的植物蛋白質結構。所以,中赤豆腐才會有相當的韌性,吃起來比較筋道,因而有用稻稈拴著輕鬆拎回家的可能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中赤豆腐的品質也有所退化,主要是因為加工工藝的隨意改變。

現在的豆腐作坊,基本上使用現代化的加工機械,使豆腐實現了流水線生產,各種電氣化的磨漿機、甩漿機、壓幹機,將豆腐製作從泡黃豆到出成品一條龍生產,日產量比過去提高了四倍以上。這種加工方法,會破壞植物纖維的內部結構,也肯定會影響豆腐的品質,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而且,在各道工序的具體操作上,現在的豆腐作坊也滲進了現代人的商品經濟意識,有貪多求快、急功近利的傾向。一些人為了攫取商業利益,不講行業道德,更罔顧傳統的工藝規範,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甚至偷工減料,滲假使雜,弄虛作假。他們以賺錢為終極目的,導致傳統工藝的日漸式微,最終必然會影響中赤豆腐的品質,損害經過漫長歲月的積累而建立起來的極佳聲譽。

當然,也有一些人能夠守住底線,遵循基本的商業道德,顧惜中赤豆腐尊崇的名聲,將傳統的工藝繼承下來,儘量做到不偷工減料,不滲假使雜,使中赤豆腐保持原有的風味,吸引眾多的消費者,這無疑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在某種意義上說,中赤豆腐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不能忘卻的記憶,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並加以發揚光大,使其能夠長期保持傳統的韻味,永久留存誘人的芳馨。

實際上,豆腐所蘊涵的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根據民間的傳說,被譽為“至聖先師”的孔夫子,因為對豆腐的成因無法解釋,以為其中有“鬼”,因而不食豆腐,確實說明他的固執和堅守。但是,也有人說孔聖人的時代,還沒有發明豆腐,這個傳說是以訛傳訛,張冠李戴。實際上這個不吃豆腐的人,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人們也稱他為夫子,因為“格其理而不得”,因而不吃豆腐,這隻能說明這位夫子也實在迂腐得可以!豆腐是何時發明的,歷史以來頗有爭議。最多的說法,是由漢高祖劉邦之孫 — 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其在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了豆腐。

我認為,不管是誰發明的豆腐,都是人類勤勞智慧的結晶,是先祖對於自然的領悟和發掘,關鍵是這種傳統的食品,給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普羅大眾十分聰明,並不會迂腐到不敢吃豆腐。這項偉大的發明,讓我們後代人受益匪淺,能夠享受如此的口福,真是幸莫大焉。

我如此漫無邊際地暢想著,一些原本朦朧模糊的概念,在我的意念當中漸漸地明晰起來。我似乎聞到了中赤豆腐散發著清新的氣息,從遠處悠然地飄逸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