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最新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文學 閱讀(1.26W)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人類奠基的教育,教師要運用智慧教育,合理的制訂內容和方式、方法,及時的給幼兒進行一定的鼓勵,讓孩子們樹立自信心,要讓孩子們持之以恆,還要給孩子們起榜樣、示範的作用,利用多種機會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習慣。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最新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最新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最新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

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經常聽過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開放的時間不同。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著急,也許那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季還沒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我們平時只是聽聽而已,其實,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這是我們需要遵循的。

因為在每一個班級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孩子,他們的常規不好,自由、有這樣或那樣的壞習慣,我曾遇到過一個這樣的孩子,集體活動時總是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和別的小朋友爭吵、發生衝突,有時還會表現的很強勢,這些東西是我喜歡的我一定要玩,不給我,我就直接拿。但有一段時間只要我看到他,他就坐的直直的,大眼睛有神的看著我,小手舉得高高的,所以我回想了一下,可能跟一件事情有關:一次區角活動中,建構區的孩子們正在建構“我們的幼兒園”,月月缺了三個黃色的插塑積木,就直接從旁邊的孩子手裡拿走了三個黃色積木,這個孩子不願意了,告訴了我,我蹲下身子,看著月月的眼睛,認真地告訴他:“你和別人商量了嗎?你應該怎麼做?你自己決定吧。”我說完話就走開了。月月剛開始沒有動。兩分鐘後,月月來到我身邊告訴我,“我把積木還了,”我向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向他舉起了大拇指。並對他說:“老師給你點贊”,並在區域活動評價時,我大大的表揚了他。並告訴月月:“你學會了分享,你長大了。”就從這一天開始,月月在集體活動時越來越積極。

漸漸地孩子的壞習慣改掉了,後來我與孩子的家長說:“在家不要總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遇到任何事情,我們都要等一等,也許孩子會給你驚喜,還要經常找孩子的發光點,多陪陪孩子,多誇誇孩子,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這朵花還沒開。”我們要學會等待,因為等待是一種美德。

  最新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叫佳佳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她一直拉著姥姥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說:"姥姥,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說下,佳佳滿眼含淚地鬆開姥姥的手。佳佳的姥姥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說:"佳佳的鼻子不好,要靠嘴來呼吸,吃飯時要用嘴一邊呼吸一邊吃,這樣吃飯的速度就較慢,她害怕老師批評、指責她,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佳佳。在活動區遊戲時,佳佳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佳佳,你喜歡玩什麼?"她說:"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佳佳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她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著講著,佳佳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說:"佳佳,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佳佳講故事,佳佳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午餐時,為了減輕佳佳進餐的緊張心情,武老師給她少盛了一些飯菜,可是當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飯,離開座位後,佳佳哭了起來,我忙走過去,問她:“佳佳,你怎麼啦?”“我吃不下”,“佳佳,彆著急,你瞧,就剩下這麼一點點了,來,我幫你!”佳佳在我們的耐心幫助下,終於把飯吃完了,儘管她是最後一個吃完飯的,但是我們沒有批評她,反而給她以鼓勵,以信心,幫助她逐步克服緊張、自卑的心理,逐漸培養她進餐的良好習慣。

第二天,佳佳和姥姥一早就來到幼兒園,姥姥手裡還拿著幾本書,她對我說:“李老師,太謝謝你們了,佳佳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說,姥姥,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著佳佳姥姥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說,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卻是多麼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最新幼兒教師教育隨筆3

我們該如何辦好教育呢?我想起前兩天看到的一個公益視訊,深刻而又通俗地表達了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即任何一個維度的教育,它的極致體現是對人行為的影響。比如在飯店裡,服務員上菜慢了點,有的大人感到不耐煩就會大聲嚷嚷;過紅綠燈時,看到沒車,就牽著孩子的手急匆匆地闖人行道上的紅燈。這些行為的改變是否也是教育前進的標誌?也就是我一直在說的,“大手”的方向決定了“小手”的行為。所有在孩子身上能產生教育作用的人與環境都要有自然的教育意識,這種意識就如吃飯穿衣一樣滲透於生活的各個細節,不刻意,不強求,而是一種自然的素養。

作為一名基層校長,我也在思考:給學校、教師減負,學校應該承擔什麼?我想起一句話: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突破是生命。各種繁雜的檔案、評比、會議等就如同外界施予學校的壓力,讓學校、教師、學生都淪為單一的“食物”,學校如今需要追求的,是前行的主動性和從內突破的視野與規劃。主動地思考與探索比起被動地應付,會更有難度與挑戰。所以,校長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意識,真正把辦學與育人相結合。有些當下看不到成績但以後會有長遠發展的事,要耐得了寂寞去堅守;有些當下有顯著成績但今後會有發展隱患的事,要捨得了名利去摒棄。在我身邊,這樣的校長和教師也有不少。比如有一位老校長,退休前把他總結的關於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編成了兒歌,自已出錢列印成冊送給學校。他說自己一輩子育人,感覺到孩子的習慣養成太重要了。還有我身邊的一些教師,為學生策劃各種有意義的節日活動,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寫教學日記,等等。

當然,社會也要為教育營造合適的氣候和土壤,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服務工作,不能總是“管”字當頭,各種與教育相關的責任部門不能相互推諉、指責。教育的純粹,首先是育人環境的純粹,當教育夾雜了太多偏離本質的任務與聲音時,這種雜、鬧、煩、累會漸漸讓教育人疲憊乃至迷失方向。要過濾掉一些不必要的雜事、雜音,讓大家看到更清晰的現在與未來。

記得有位學者曾說過:如果把教育比作一顆眾手托起的鑽石,我們大家可以把它切成36個切面,切成幾百上千個切面。如果問怎樣才能辦好教育,那麼也有36個甚至幾百上千個答案。而我在**上的呼籲,只是從教育的一個切面來回答怎樣辦好教育:讓教育迴歸純粹,讓生命迴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