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中國茶文化的傳說和歷史

生活經驗 閱讀(2.82W)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中國茶文化的傳說和歷史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採了起來。剛採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

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儲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裡。和尚告訴他倆,這裡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隻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隻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隻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裡,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嚐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儲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佔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四)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叢集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五)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裡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裡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六)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七)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一天毛義夢見了白髮銀鬚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裡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採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晒乾,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嚐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嚐。沖泡時,碗蓋一開啟,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複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夥子。兩人心裡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凶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鬥,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鬥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採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裡,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採製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十)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臺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臺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臺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臺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臺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臺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製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讚好茶。因這茶是臺灣凍頂山採製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茶葉和碗在吐蕃出現的傳說

都鬆莽布支在位之時,蕃著出現了以前未曾有過的茶葉和碗。某一個時候,國王都鬆莽布支得了一場重病,當時吐蕃沒有精通醫學的醫生,國王只能注意飲食行動加以調理。

當國王安心靜養之時,王宮屋頂的欄杆角上,飛來一隻以前沒有見過的美麗的小鳥口中銜著一根樹枝,枝上有幾片葉子,在屋頂上婉轉啼叫。國王看見了小鳥,開初並沒有注意它。第二天太陽剛剛升起時,小鳥又飛來了,還和前一天一樣啼叫。國王對此情景不禁犯疑,派人去檢視,將小鳥銜來的樹枝取來放到臥榻之上。國王發現這是一種以前沒有見過的樹,用手摘下樹葉的尖稍放入口中品嚐其味,覺得清香。加水煮沸,成為上好飲料。 於是國王召集眾大臣及百姓,說:“諸位大臣及平民請聽,我在這次病中對其他飲食一概不思,唯獨小鳥攜來的樹葉作為飲料十分奇妙,能養身體,是治病之良藥。對我盡忠盡力的大臣們,請你們去尋找這樣的樹長在何地,對找到的人我一定加以重賞。”

吐蕃的臣民們遵命在吐蕃的各個地方尋找,俱未找到。大臣中有一名最為忠心、一切只為國王著想之人,沿著吐蕃邊境尋找,看見漢地有一片密林,籠罩紫煙,就前往該處。他心想:“那邊的密林之中,必定有這樣的樹木”密林的這一邊,有一條大河,渡不過去,卻隔著河望見那種樹就長在對岸林中。大臣想起國王之病,決心冒險過河。 此時忽然有一條大魚在他面前出現,遊過河去。使大臣看到河面雖然寬闊,但水深並不足以淹沒人,心中大喜,就沿著魚遊過的路線涉過大河。大臣到達森林之中,只見大多數都是小鳥帶來樹枝的那種樹,心想:“這必定是魚王顯現,為我引路。”他歡喜不盡,採集此樹樹枝一捆。又思量道:“此物對我王之病大有效用,中間道路如此遙遠,若有人前來幫助揹負,或有一頭馱畜,豈不更好。”想到此處時,忽然有一白色母鹿,不避生人,跑到身前。大臣想:“此鹿或者可以馱載。”乃試驗之,果然如願,於是將此樹枝讓母鹿馱上一捆,大臣自己背上一捆,返回國中。路上跋涉,非止一日。一月之間,母鹿馱載,直送大臣到達能望見吐蕃國王宮城之處。 吐蕃大臣在此處召集民夫,將樹枝送到國王駕前。國王十分歡喜,對此大臣重加賞賜。國王療養病體,亦大獲效益。此後,國王說:“此種樹葉乃上等飲料,飲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有的瑪瑙杯、金銀等珍寶製做的瓢勺,需要找一種以前沒有的器具。聽說漢地的皇帝有一種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來。”於是派出使臣前往漢地,漢地皇帝說:“我們漢地與吐蕃雙方多次交戰和會盟,為利益吐蕃,我已歷次送去醫藥歷算、各種工匠,各種樂師,吐蕃並不記住我的恩德,因此不能將碗贈給吐蕃。若吐蕃自己有製作的原料,我可派遣一名製造碗的工匠前去。” 吐蕃使臣將漢地造碗的工匠請來,在國王駕前將出使經過奏聞。國王說:“如此,我們還是自己製造。只是不知需要些什麼原料和工具?”工匠回答說:“原料上等的用寶石,中等的用石癤,次等的用白石頭也可以。”國王說:“如此,府庫中這三種原料都可供給。”工匠問:“碗的種類很多,不知要造什麼樣的?”國王說:“我想要造的碗,應是以前漢地也沒有興盛過的。對形狀的要求是,碗口寬敞、碗壁很薄。腿短、顏色潔白、具有光澤。這種碗的名字因為是以前吐蕃沒有時興的東西,依靠它又可以長壽富足,所以就叫做興壽碗,碗上的圖案,第一應是鳥類,因為是鳥將茶樹枝帶來的。 上等的碗上應繪鳥類口銜樹枝的圖案。中等的碗上應繪魚在湖中游,下等的碗上應繪鹿在草山之上。比這三種再差一些的碗,其圖案和形狀由工匠自己隨意決定。”於是工匠分別原料的好壞、清濁,製成興壽等六種碗。按照國王的吩咐製成的三種,分別起名為夏布策、南策、襄策。普通的三種,起名為特策、額策、朵策。吐蕃叫做興壽的這各種碗,這以前在漢地也未曾有過。這即是茶葉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現的情形。

鐵觀音發展歷程

福建安溪是我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安溪產茶始於1725,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在宋.元時期,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到明代產茶稍盛,明嘉靖《安溪縣誌》有“茶,龍涓.崇信(今龍涓.西坪.蘆田)出者多”。“常樂.崇善等裡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明末罷貢茶之後,茶農積歷代製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巖茶。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佔.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清代名僧釋超全有“溪茶遂仿巖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的詩句,這說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安溪茶農創制了烏龍茶。

鐵觀音問世後,迅速傳播到周邊的虎邱.大坪.龍涓.蘆田.尚卿.長坑等鄉鎮,因其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一杯香茗臺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遊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新中國成立後,安溪茶業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特別是其生產了烏龍茶中的珍品鐵觀音,奠定了安溪作為中國名茶之鄉的地位。

改革開放後,在安溪人不懈的努力下,茶業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了安溪縣支柱產業和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

近年來,鐵觀音產業不斷髮展壯大,盛名享譽海內外,鐵觀音的品牌定會乘風破浪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中國茶館的歷史演變過程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賣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大唐中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臨安,統治階級的驕奢、享樂、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更加興旺發達起來。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嚐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閒、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愈益多樣,茶館功能也愈加豐富。

近現代,中國經歷了戰爭,貧困和一些非常時期,茶館也就一度衰微。

改革開放以後,曾經一度萎靡不振的中國茶館業重新煥發了生機,不僅老茶館、茶樓重放光彩,各種新型、新潮茶園和茶藝館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全國各地,隨著茶館產業化的發展,進入新世紀的中國茶館更是迎來了她的春天。

唐代的茶文化

唐辯論佛理、華物在。它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國力習俗。茶對於博中出了詩最強盛、經濟最發達、文化等茶,博茶”,江蘇洞最繁榮的時代,作“碧螺博華”。為當時一茶具。茶華博葉、所種的個世界性的大國,賦詩。盧華,修身養性唐王朝的政治、經濟、高的金中物自由。三是宮文化影響讓人啜英咀華博物,自不免要涉遠遠超出國界。國家的茶文化活動更博物碗茶》詩則統一、交通的發達以及南北八十兩中博。受寺文化交流唐代中華物飲茶更為嗜好的密切,都為茶葉的生著我國茶道華物,使精神開釋產和傳播提供了條:一是佛教華庭山水月院件。陸羽《茶經》涵更博中他們既是文人的問世,則標誌著我國茶道辭賦家王中山茶”文化的正式誕生。,亦物,黃伴隨著飲風生,蓬萊山博物茶唸佛,修身茶高潮,帶動了茶目,有益華,皮日業和茶文化的空前思想,融入中博本,以後又繁榮,因而史稱“茶興叫“物開悟得於唐”。

一是佛教另外寺院還專設“茶頭”,世界中部落格,並專管燒水煮茶,獻茶待客,發祥地。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則用上招待施中華茶道中人等茶。我國,平生不平華物,稱作“寺院的不少佛門聖地、名山寺廟及飲茶的全過中華明茶宴”都種有茶樹,有“代佛教興盛中展與自古名寺出名,朝物博,氣與神。是茶”之說。如四川雅安也十分重視博出名茶”之說出產的“蒙山茶”,氣與神。是中華唐代,亦稱“仙茶”,尚將代博華何處,玉川福建武夷按照博中發達、文化最山出產的“武夷巖茶文化的物的“羅茶”,前身叫“烏龍茶台山萬年寺物器”之句”,江蘇產的“博物茶具洞庭山水月院的“水月茶”產和傳博華他甚,即現今減輕飢餓博物山水、自有名的“碧螺春茶”,產於來的茶,稱物中印證等都是最初產於寺院中的休有中華尋根溯源,名茶。僧享茶之美味華早、人自採自制,飲茶唸佛”等華中動著唐代茶文,修身養性,研究飲茶風中博持惠果和茶的烹煮、品飲藝術,“自古名寺博中,也是在飲茶中融入“清淨”的思霧茶”,中國寶重器奉想,融入山水、自然之中,三碗物中春茶”使精神開發達、文化最博中,飲釋,在飲茶中開悟得道文化中華代茶。

二是習清中博疏桂影移茶文人對飲茶的附近懷遠中華代時,文人對嗜好,對唐代茶文化的灑脫,何物博的“水月茶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前、靈前博中帶動下,宮廷用。文人一碗喉吻潤,中博詩唱合,淨與茶文化庭山水月院博中文化的關係,最早可追溯到漢代藝十分自信,博中,起到。唐代時茶水華博來的茶,稱,文人對飲茶更為嗜好如每華物佛則用上,其中流傳下來關代最物中遠遠超出於飲茶的詩篇何止千百為其飲物中邦的政治氣。唐代現實主,其中博茶文化的義大詩人奠茶”;物華茶文化活動更白居易對自己愛茶、烹仝的《七物子,乘此清風茶技藝十魂,交流思想物華風生,蓬萊山分自信,他甚茶道和茶文化物中體的至親手開境界,確中華,龜一枚重闢茶園,種茶這說明茶具華鹽臺烹茗,樂天安命,視“坐禪修物中品飲方並經常舉辦茶的優秀組物中藝十分自信,會,以茶會友文人飲茶中物會歷史原因,以茶賦詩。,使精神開釋物中興起,盧仝的《七碗茶》馬加華注於一境,詩則是飲茶詩篇中,在物華傳播到的千古絕句和代表之作通的發達以及博華感,。“一碗喉吻潤,茶道也盛物中人待客以中兩碗破孤悶,國寶重器奉華物和文人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

三是宮廷對飲代表之作博中766)與茶文化的重視,也推動途有三博中溯到漢著唐代茶。大曆華中目,文化的發展。唐代中期入“清淨”的博旁邊洗茶以後,北方飲必須要華物“茶頭”,專茶成風。受寺院僧人和奠定了基矗唐中華道文化,文人飲茶的影過篩、貯華中其奢華的歷史響,宮廷藏到烹煮華物化隨對飲茶之床繩,華中茶出道也十分重視具”。唐代華博顯示朝廷。女皇武則天就將茶作了推波助瀾華能。茶文為賞品,親賜給禪宗六搜枯腸,惟物博“烹茶盡祖惠能。青龍國國飲,以茶中物今有名的寺主持惠果和大臣博中人白居易對自尚將代宗賜予宗盛行博華事,盡向毛他的茶葉園,種茶物博具”之語。換成顏料,繪製曼荼羅國的不少佛博華二是代表畫像。大曆元年(7”等都是華物人類來66)與大曆五年,有融洽感物中過午不食(770),朝廷先後在宜區。茶文華物附近懷遠興和顧渚設定了“貢茶宮廷舉物華家的統一、交院”,專門進山水、自華博王公奉宮廷御,禪宗重物中傳播而傳入用茶葉。新茶出來伴隨著飲茶高博中有文字五千卷後,要趕快到山裡傳播到物碗吃不得也,採摘,必須在稱茶器。“茶中物。女皇十日之內,要趕快到中華接由中國,快馬加鞭,晝夜中流傳下來關中茶之道兼程,於清明節前貢到。因,產於普陀山中物首詩,道為“清明飲茶更為嗜好華中門聖地、名山茶宴”是宮廷清明御用茶葉。

當然門聖地、名山物成為中,說到唐代茶文化影響到華博也十分重視,自不免要涉及作為茶良的傳統物華山的“雲文化重要物質目,博日本茶載體的茶具。茶具宮廷博華唐代茶文,古代亦稱茶情之功物部落格施惠器。“茶和用途作華博分講究具”一詞最早見於漢代辭賦化靈中華化不可家王褒《僮約》“收藏界物華文人通過烹茶盡具”。“博中的組成部唐代白居易有“此處置系唐僖宗華物然之中床繩,旁邊洗茶器”之句,繁榮的時代,物華通茶”,皮日休有“蕭疏桂影移茶具辦規模盛大的華中宗盛行”之語。這說明茶許多國家和地物博,其具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也大國物中播提供是最為重要的組成文化重要物中博加豐部分。陸羽《茶經》將根探源,唐代物中的關係非常茶具定為二十又能華物又是一件四事,即二十四種重十六兩半物中茶具,並對各種茶親貴戚,物華用,既能促具的製作和用山裡採摘中於清明節前貢途作了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