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淺談我國語文教育優秀傳統在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的現實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6.76K)

【論文關鍵詞課程改革 新課程理念 語文教育傳統

淺談我國語文教育優秀傳統在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的現實意義

【論文摘要】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之中,語文傳統教育似乎正面臨 日益嚴重的危機,許 多優秀教育典籍正被淡忘,優 秀的教育思想受到批判。但改革注重的是“改”而不是一種顛覆 ,改革始終是在“舊”的基礎上尋求 “新”的改 變。 舊與新、傳統與現代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必然存在交融點。本文就如何找到新課程理念與帶有濃厚 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語 文傳 統教 育的交 融點加 以探討 。

新一輪課程改革,由於影響的是龐大的社會群體, 加之剛性 的政府行為推動 ,已經將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推向了新 的高潮 ,必將是一場對社會有限教育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與之配套的是全國教育行政機關 、教學研究機構 、專家的強勢能量導向,各學科的課程改革理念應當說已經滲透到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之中,一種課程改革精神正影響著我們的教學。從教學行為主體定位到教學手段多樣化,從互動關係到多元的評價體 系,都給我們的課堂和教學帶來 了新的活力。對廣大教師而言,這場改革也是教師與學生 、與課程資源共度的生命歷程和共創的人生體驗。廣大教師走下講 臺,走進學生,互動交流,教學氛圍濃厚 ,師生關係融洽。特別是在語文學科中,《標準》關於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 目標的論述 ,其根本 的 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的課堂強調注重學生的體驗 ,因為沒有學生 自己去讀 書 、感受 、理解 的過程 ,任何語文教學行為都是無效的。在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中,在感受到課程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的歡愉中,在對待語文這一帶有濃厚 民族文化的學科教育之中,教師應當多一些反思和 自省。我們必須考慮我們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語文教育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語文到底是什麼?向無定論 ,但是相當專家學者都強調語文教育有以下幾個層面 :①語言文字 ,主要是語言的實踐和運用 ;②語言文學 ,這是比較高的形態 ,關注學生 的精神 、態度 ;③語言文化 ,是讓學生對世界有獨特的認識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 ,還是幾種說法的綜合,都不可否認傳統語文是一種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創造性想象的沉澱 ,語文教育不同於其他化學物理等 自然學科 ,帶有深深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作為中華 民族文化的延續紐帶,語文是我們生存生活的一種方式 ,是根植於我們血液之中的一種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終通過語文潛移默化維繫著我們的民族文化 、禮儀社交 、文化教育價值等諸多方面。可是 ,現在一些學者認為要貫徹 《標準 》,就必須破除舊的傳統理念 ;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保守落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非常危險的。傳統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落後的代名詞,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並不矛盾 ,對現代教育有著基礎性的重大意義。可 以說 ,沒有傳統語文教育和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 ,今天新課程理念就失去參照和基礎,“忘記歷史 ,就註定要犯歷史的錯誤”,這是有教訓的。而且,基礎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革命,必然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的過程,是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的過程。

二、新課程理念下,做好語文教育優 秀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經深人人心,其實和現在常說的 “大語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任何輕視忽視語文教育傳統這一中華民族母體文化傳統、割裂歷史傳統與現實的血脈聯絡都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在課程改革中彰顯優秀教育傳統,重視民族文化 自覺性的迴歸。而《標準》的三維 目標無不體現了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的影響。

1.關於知識與能力。從總體上說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 ,絕大部分教師改變了傳統教育中只注重知識傳授的不足 ,而將學生學習能力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這是對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確實,在千年的 “學而優則仕”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下 ,傳統語文教育這一塊出現了 “繁、難 、偏 、舊”的局面,老師實施的是 “題海戰術”,有的是 “頭懸樑 ,錐刺骨”的精神 ,搞的是“口舌生瘡”、 “皓首窮經”的苦學。而且在訓練的內容上,傳統語文重讀重寫而輕視聽說 ,甚至以 “沉默是金”、 “口訥不能言”為美德,強調灌輸 ,這些 當然已經和現在新的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到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的巨大影響意義。新課程三維 目標之一就是 “知識與能力”,反觀我們的課堂 ,學生敢於質疑 ,大膽評議 ,整個課堂氛圍濃烈,這的確有利於彌補傳統語文教育死氣沉沉的不足,給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 的活力 。但是 ,大部分課堂學生沒有寫字 、沒有練習,呈現出虛浮的熱鬧。試想:學生基本功沒有了 ,還談得上什麼能力?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楊再隋指出:這些語言訓練不落實 、不到位的課堂很 “虛”。"

因此 ,在新課改理念下必須重視學生寫字 ,加大對學生書寫指導 ,寫字習慣的培養。現在學生識字效率低,學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沒有練字習慣 ,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再不指導練習,結果就無法想像了。我國語文教育傳統有一套訓練認字識字方法,應該將基礎知識重新放到應有的地位 ,否則能力就失去了基礎 。可喜的是 ,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育重現 “書聲琅琅”,比以往更加重視寫字 ,要求 “以讀為本,以讀為根”。而且從國家發行的教材來看 ,仍有許多我們祖先遺留的精華 ,比如在國小 就增 加 了文 言文 ,在課 文後面 就增加 了 “我會認”、 “我會寫”等項 目,反映了新課程對語文優秀傳統的吸收,這不能不是說一種 自覺的對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2.關 於過程與方法 。在 “過程與方法”這一塊 ,可以說這是新課程在提法上不同於傳統教育的最大特色。 傳統教育強調結果 、輕視過程 ,教學方法單一。新課程理念下 ,教師更新 了觀念 ,提升了課程意識 ,學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學習”,多媒體調動學生興趣 ,不能不說 這 比傳 統 的語 文教 育進步 了些 。但是 ,對 照 《標準 》,我們發現在新課程理念下倡導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對傳統語文教育繼承了更多 ,或者就是換了另外一種說法。因此 ,我們更加關注如何將這些優秀的教育傳統滲透於現在的課堂。

(1) 《標準 》具有濃厚的關注全體思想 ,關注全體學生,而傳統教育中早有 “有教無類”思想。我們要在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著重關注全體學生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2)關於個性發展。傳統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為教師學生耳熟能詳的詞語 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於因材施教 ,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怎樣將班級授課制和培優補差結合 ,怎樣組織課外活動來滿足不同學生髮展的需求。新課程理念下要進一步大力倡導個性化學習和個性 化評價 。

(3)師生關係。新課程要求每一位教師進行民主教學 ,建立 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而才有良好教學的氛圍。 孔 子說 :“三人行 必有我 師焉 。”他提倡“不恥下問”、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這種傳統的思想可以說對後代特別是現在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正是傳統教育中“教學相長”思想 的體現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一定要 民主 ,師生要 “對話” ,特別是要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實現共生共創,師生互相促進 ,雙向成才。

(4)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本次課程改革 ,凸顯了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視 ,提倡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但是現在課堂出現 了 “虛 、假 、雜 、鬧 、偏”的現象 ,這實際上是對我國優秀教育傳統文化的認 同和吸納不夠。在新課程理念下 ,一定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落到實處和注意老師的引導 。這也是與語文教育優秀的傳統一脈相承的.。①啟發誘導。孔子說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第一原則就是啟發原則。因此 ,在新課程理念下要將語 文課上得充滿感情 ,充分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第一老師”,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互動,真正將學生調動起來 。②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在新課程理念下,必須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根據認知規律 ,強調 “反覆學 習” ,強調知識再現。③重視文字 ,挖掘課程資源,擴大閱讀量。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學手段多了起來 .多媒體教學擺到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不可否認,作為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文字卻被置於一旁,這種狀況令人擔憂。一些專家教師為此進行 了呼籲。 《標準 》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相比 《標準》出臺前,這已經是提高了要求。儘管如此 ,與傳統語文教育的閱讀量相比, 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傳統語文教育強調“博聞強識”, 朱熹強調 “讀書百遍 ,其義 自現”就是這個道理。從現在的觀點來看,也必須遵守從“積累”到“感悟”的學習規律。人的語文綜合素養 的提高必須是在一定的語言材料上積累起來的,如果斥之以“死記硬背”而加以指責甚至徹底拋棄 ,既是對傳統 的不尊重 ,也是對《標準》的誤讀。在新 理念下,要將各種閱讀方式結合起來 ,注重思考,提高學生語文能力。④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學習的重要方式 ,在知識獲得方式 、師生作用關係 、知識結構水平 、學生年齡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侷限。發現性學習注重學生對獲得知識的體驗和獲得知識過程中能力的形成,但是 由於接受性學習的高效性以及發現性學習存在對學生基礎的要求 比較高的侷限性 ,註定了教師要將二者整合,真正貫徹 “以人為本”的過去和現在都奉行的思想。 "

3.關於情感 、態度 、價值觀 的問題 。《標準 》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總目標是基於人的終身需要和諧發展所應具備的綜合素養而提出來的,它的基本精神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 的統一思想,思想性與審美性 的統一”。 《標準 》精神和傳統教育的價值取向相 比,二者是統一的。

(1)都非常重視德育教育。傳統語文教育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將思 想道德放在首位 ,無論是 《三字經 》、 《名賢集 》還是 《弟子規》等 ,相當多內容都是進行思想道德說教的。當然 ,以孔子 《論語 》為代表的教育典籍更是如此 ,其核心是 “仁”的思想,他提出 “君子務本 ,本立而生” ,這裡 的 “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做一個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而《標準 》對人的發展要求不正是從這一思想出發嗎?可以說,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中,道德的基礎是相同的,但可惜的是,在現在的課堂 中,相當多的教師並沒有根據文道統一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感染滲透。因此 , 《標準》將 “情感 、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不可少 目標 ,對語文教育優秀傳統的傳承,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2)重視教學情感磨礪志氣作用。“情志作用”是非智力因素 ,傳統語文教育對此是非常重視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在也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說 ,說明興趣和情感是推動學習的巨大動力 。所以,《標準》特別注意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保護學生學 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特別是現階段,影響學生學 習的不 良因素很多,加之學 習本身就是一項很苦的勞動 ,如果教師經常將 “天行健 ,君子當自強不息” (《尚書》)、“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頭懸樑,錐刺骨” (《孟子 》)等身處逆境而奮發圖強的故事用來激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多以“知識 改變命運 ,”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的志向,以各種課程資源中的人文精神,融合新穎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學 以致用,身體力行 ”,加上教師的言傳身教, 一定可以為學生的不同發展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

當然,“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 自有顏如玉” 、“學而優則仕”、賺大錢 、娶美女 、做官是傳統教育中過分注重功利性的表現,而且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傳授知識方法過於機械,傳授手段過於陳舊,容易讓人封閉保守 、墨守成規而變得迂腐,這的確是與現在社會發展對人的多方面素質的要求是不適應的。但是不可否認 ,傳統語文教育無論是道德文化傳承上還是教育思想上 的巨大作用 ,對今天的教育影響是深遠的。它存在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要求其實就是語文教育傳統的另一說法或者是與傳統交融後衍生新的意義。因此 ,在新課程理念下 ,我們不僅不能對傳統語 文教育理念全盤否定 ,還要時時刻刻將傳統中優秀的思想和做法發揚。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新課程與語文教育傳統的交融點並加以吸收和發揚,這樣就會實現我國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的 自覺性迴歸。

參考文獻 :

【2】竇桂梅.玫瑰與教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3】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全 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稿 )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侏小丹 .中華 道 德 名 言精 粹[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5.

【5】李鎮西.薰陶感染與獨特體驗【J】.語文教學通訊,2004,(7—8)

【6】餘映潮.走進新課堂——走進充滿美感的新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