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生活經驗 閱讀(1.55W)

《三國演義》是一部洋溢英雄主義的亂世史詩,是幅飽含著智慧和經驗的歷史畫卷。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歷史的反思和審美的享受。諸葛亮毫無疑問是三國中最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義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終是個悲劇的英雄。

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一、外貌形態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孔明是這麼寫的:“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說中還提到豬哥亮在執掌劉備的軍隊後,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鶴氅,坐一輛四輪小車等之類的語言,按照今天的標準,諸葛亮身高超過一米八,長得也頗有氣質,很有風範,雖住在隆中,卻也非不修邊幅,而是保持了高潔的情操。由於生活在臥龍崗,且飽讀經書,雖關注世事,但不參與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樣子,使他籠上了一層神仙的色彩,當然了,這樣寫是為了烘托出他與眾不同的氣魄,更加堅定了劉備請他出山的決心。

小說中的孔明在前後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異。前期的孔明,雖不能說喜怒全寫在臉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變化,他是非常樂觀的,前期蜀漢國力雖然不強,但他們的軍事力量卻不容小視,劉備擁有五虎上將,行軍打仗,軍事部署也大致隨著他的想法走,而且國力也在逐步增強,一統天下的願望似乎都在隨著他們的思路走。然而關羽失荊州打亂了他的復興計劃,隨著五虎上將的老去和劉備為關張報仇而大敗之後孔明開始憂慮了,到了後期,說裡,在贏取戰爭勝利時,孔明從容不迫,勝利後更顯得風流四溢;劇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戰例裡,孔明在其過程中及獲勝後,都時時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緒。

二、智者的代表

把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沒有爭議的,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深通事理。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更是成為了一段佳話。自出山以來,不論是在軍事才幹,政治謀略與治國方略方面,都體現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劉備以軍國基業傾心相托,唯計是從,關羽、張飛,俯首聽命,這且不說,東吳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試,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而吐血身亡,司馬懿何其狡詐,似堪匹敵,但也每與對敵,總是戰戰兢兢,多次狼狽,致留下孔明空城彈琴退敵的佳話,和“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談,幾番仰天長嘆:“吾不如孔明也!”一定程度上說,一部《三國演義》,無論愚者智者,都作了這位第一智者的反襯正襯。

1、諸葛亮對時局的看法。

孔明雖然住在臥龍崗,不參與世事,但對外面的時局卻也十分了解,故劉備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成了一段佳話。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其戰略構想,對三國鼎立之勢分析的很透徹,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孫權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可為援而不可圖。唯荊州、益州、漢中可圖。然而對於佔據荊州,益州之後的戰略卻一筆帶過,只說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出荊州,劉備出秦川就可克敵制勝,希望百姓簞食壺漿來歡迎了。雖然他對天下有變的期待有些虛幻,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願望卻一直存於心中,那時劉備的威望很高,雖然 沒有固定的地盤,但有團結的軍隊,那時關羽、張飛和趙雲的存在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2、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打過很多多勝戰,他有“懷經倫濟世之才”,在政治軍事鬥爭中遠見卓識,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初出茅廬便於博望,新野大敗曹軍,聯吳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佔荊州,取巴蜀,定漢中,速伐關,南征七擒孟獲,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階段的決策的成敗,處處閃耀著他決策的英明和決策的才智的光輝,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並確立了暫時的三足鼎立之勢。不論是草船借箭、群英會還是空城計,都體現了他出色的軍事才幹,尤其是小說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孔明將司馬懿誘至上方谷,縱火燒之,如此絕妙之計,迫使司馬上當,原以為可以一舉殲滅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長嘆。不論結果,我們只看過程,可以說孔明的軍事才能無人能及。

3、諸葛亮的政治謀略

諸葛亮出山後打了一系列的勝戰,然而這些戰只是在為以後統一大業做準備,而打戰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牢固自己的力量。當劉備佔據了益州和荊州後,他一直在告誡留守荊州的關羽,荊州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他還提出了“聯吳抗曹”的戰略,孔明深知那時劉備一人之力無法與曹魏抗衡,東面的孫權也一樣,因此聯合吳國一起抗曹對兩國都有好處。荊州的重要之處還在於那時北伐中原的中轉站,佔據荊州是以後統一大業的最關鍵的一環,至於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破壞了戰略部署得另當別論了。劉備死後,蜀國國力空虛,諸葛亮的統一大業再次受阻,因此被-迫休養生息,開疆擴土,向南用兵,七擒孟獲,發展經濟,壯大軍事實力,增加人口數量,其目的都是為了完成劉備的統一大業。

《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