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關於西樵山下的茶文化

生活經驗 閱讀(1.47W)

西樵山下官山城區有條茶行街,它與一馬平川的街道不同,不能行車,只宜步踏。大青石板一級一級地沿坡勢層疊而上,似一把斜梯,上接“雲梯初歲”,迂曲地穿林過坳,通至山上碧雲村,挽住了雲彩。

關於西樵山下的茶文化

那一級級層疊而上的大青石板,長可丈餘,厚達一尺,經歷幾百年的人上人落和雨蝕風侵,邊緣已經磨圓了角,浮露光澤,或稍微傾斜,腳踏骨洞有聲,石上留下了多少來往行人的足跡和汗染。 街名“茶行”,是當年山茶貿易的集散處。

據舊志載:晚唐詩人曹鬆(安徽舒城人)尋其帥賈島,南遊至廣州,愛慕西樵山佳勝,隱居山東部黃旗峰黃花龍洞中(今碧玉洞玉巖),把從浙江顧渚山移來的茶種贈給山民,教以栽培之法,使西樵山成為嶺南第一個產茶區。自後,茶田遍嶺,西樵山因獲“茶山”之稱。曹松北歸後,山民感其德,在雲路村和山下築有茶仙廟紀念他。

明代,是西樵山茶的鼎盛期。據明周學心《西樵山志》載:“山中鬻茶舉火者數達萬家”,當時“樵茶為東粵第一,武定侯稱其甲於天下”。明順德詩人劉士奇有詠西樵山茶雲:“辛夷簾下憶盧同,封寄情深諫議通。

乍聞百團渾似月,不須七碗便乘風。雲鐺屢挹聞香冽,鬆籟旋聽覺慮空。向道蒙山武夷勝,豈如樵澗摘春叢。”認為西樵茶比沂蒙茶的武夷茶還好。當時,山上種的'茶有白雲茶,毛茶和苦葵茶等品種。

苦葵茶又名雲霧茶和紫芽茶,樹高數丈,葉厚大如掌,多生於深谷雲霧繚繞處。春初發紫芽,採茶姑娘便噓雲戴霧摘茶去,茶歌滿山谷。明代高明詩人區懷年有詠西樵《採茶女郎行》雲:“小姑青絲初覆肩。

阿姐勒帛橫胸前,禿襟細苧薄如霧,芳春調笑茶畦邊。畦樹蔭疏風日暖,江天雨過黃芽短。纖手盈盈折露梢,傾筐史覺含情遠。溪邊草色綠參差,贏得行人問路岐。嬌柔嗔不語含紅暈,無限春愁兩頰知。”把妙齡山姑採茶的情態描劃得細緻入微。

茶採回後,經過焙制或生晒,便挑著下山集中在茶行街交售或出賣。街的兩旁高高低低的鋪戶,盡是大大小小的茶行,茶香馥郁,香傳數裡。每值茶墟,從廣州或佛山乘船來購茶的客商,擠滿街上,途為之塞。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樵茶雖已大減,但出口量仍達6.5萬擔(據《廣東通志》)。其後,茶田多售為墳地,茶株百不存一,茶產銳減,茶行街日漸衰落。清末民初,商戶多向官山河堤發展,當日的茶行街已變為住宅區,茶行街便徒有其名。

如今,走在茶行街上,腳踏那一級疊一級的大石板,覺得石上當年的茶情仍在滾燙,呷口山風,滿頰仍留有細品不盡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