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關於國學知識的介紹

生活經驗 閱讀(1.65W)
  國學知識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旁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諸多方面。

關於國學知識的介紹

“國學”這個名詞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但是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捱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 “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洋奴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 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 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佈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方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但是“黃河之水天上來,挾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機者也看準這個“牛市”,將陰陽八卦、讖緯迷信、星相占卜、特異功能、巫婆神漢、建陰宅、拜神廟,乃至恢復繁體字,倡導國小生讀經,都貼上振興“國學”的標籤。

關於中華文化的特徵,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將其概括為十四點,即:廣土眾民;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歷史悠久,並世中莫與之比;明明白白有偉大力量,又的的確確指不出來其力量所在;歷代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家庭是中國人第一重要的生活;中國學術不向著科學邁進;民主、自由、平等一類要求不見提出,法制之不見形成;建國之基礎以道德倫常禮教,而不以法律,道德氣氛特重;以儒學為主體的多元文化是中國社會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經過無數次的大小變亂仍不解體;兵民合一,全國皆兵;孝的文化;“隱士”是中國的'特產。

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社會科學知識,以及醫家,農學、天文、曆法、演算法、術數等自然科學知識,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國學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經”是指儒家經典,如《詩經》、《論語》、《孟子》、《孝經》等,後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誌等。“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為“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臺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