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熱點 閱讀(1.54W)

周次 起訖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 備註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1 8.31---9。6 《在山的那邊》《生命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蘿瀑布》

《童趣》 6

3 9.14---9。27 綜合性學習 6 第一單元測試

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兩篇》 6

5 9.28---10。4 國慶長假 6

6 10.5---10。11 《我的信念》《論語十則》 6 第二單元測試

7 10.12---10。18 《春》《山中訪友》《濟南的冬天》 6

8 10.18---10。25 《秋天》《古代詩歌五首》 6

9 10.26---11。1 綜合性學習 6 第三單元測試

10 11.2---11。8 《化石吟》綠色蟈蟈》《看雲識天氣 6

11 11.9---11。15 《月亮上的足跡》《山市》 6

12 11.16---11。22 綜合性學習 6 第四單元測試

13 11.23---11。29 《風箏》《散步》《羚羊木雕》 6

14 11.30---12。6 《詩兩首》《世說新語》兩則 6

15 12.7---12。13 綜合性學習 6 第五單元測試

16 12.14---12。20 《皇帝的新裝》《郭沫若詩兩首》 6

17 12.21---12。27 《女媧造人》《寓言四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6 第六單元測試

18 12.28---1。3 期末複習

19 1.4---1。10 期末複習

20 1.11---1。17 期末考試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安排了六個單元,內容上分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第一單元:生命體驗。第二單元:理想信念。第三單元:自然美景。第四單元:科學世界。第五單元:家庭親情。第六單元:幻想世界。新課文開發力度大,課文質兼美,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躍動著生活的脈搏又注意題材、體裁、風格的多樣化,可讀性強,適合學生學習。課後練習設計新穎靈巧,富於啟發性,既注重啟用學生思維,又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寫作要求能同單元學習要求結合,並能重視多種表達方式的訓練。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有特色,注重實踐性,應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語文同生活的聯絡,拓展學生視野;同時注意跟單元學習的內在聯絡,設計具體,可操作,能從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選取古代詩文,且難易度和背誦量均較為適當。附錄的知識短文寫得簡明扼要。

總之,為適應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這冊教材能面向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融工具性和人文性於一體,切實體現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時代性和開發性的特徵。

第一單元 單元說明

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組元,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詩歌,有散文;有現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國作品,有外國作品。同一主題的課文內容,可以融會貫通。

《在山的那邊》,“山”與“海”兩個相對的形象,是富有象徵意義的,這首詩抒寫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一切困難。《生命生命》,從種種生命現象寫起,抒寫理性的思考,表達了頑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紫藤蘿瀑布》,由紫藤蘿瀑布的輝煌、藤蘿的命運,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奮發的,進取的。《童趣》回憶童稚時代的種種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動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無窮的物外之趣。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寫作意圖,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在閱讀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讀能力,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影響深遠。務必認真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爭取開個好頭。要確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從事學習,要努力形成這種新的學習方式。要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目標,防止這樣或那樣的偏頗,一切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人文教育要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薰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引導學生探究,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首先要摸清學生的已知領域與未知領域,據以確定探究什麼,怎樣引導學生探究,要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探究之後,還要回顧探究的得失,總結經驗教訓,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言學是從模仿開始的,要模仿著說和寫,日積月累,豐富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朗讀教學要有示範,要有指導,要多讓學生自己練讀,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提高。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根據新生入學的情境,以“自我介紹”為主題,設計了多種活動方式,進行口語交際和寫作練習。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和新型的教學活動,不像單純的口語交際、單純的寫作訓練那樣簡單,有許多準備工作要做,教師要滿腔熱情,組織好這種學習活動。

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一、教學目標

1.閱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著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於“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二、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設計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讀一讀,寫一寫。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溼 一瞬間

3.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4.內容研討。

可在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料”中的詩人創作談讀給學生聽,以幫助理解詩歌。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後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麼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視窗痴想”?為什麼去爬山?為什麼又說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說“隱祕”?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麼“鐵青著臉”?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麼說?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一座座山頂為什麼誘-惑著我?“我”為什麼失望?心靈為什麼是枯乾的?海潮漫溼枯乾的心靈又是什麼意思?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

5.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學習方法和習慣也是教學目標。學習筆記應該有一部分專門記“語文學習經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方面應該分頁記。每次小結只須提要式地記一兩點。

6.再朗讀。

7.課外作業。

從“研討與練習”選題,或自行設計。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二、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在山的那邊》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我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因此,對我來說,重讀這首詩,猶如翻開封存多年的老相簿,重又看到了那個不無稚氣、卻讓人感嘆和懷念的早年的我。

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於童年經驗。我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國小老師,從小隨著父母的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裡的世界。世界對於幼年的我來說,就是放學後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於是,“海”在我的生活中並最終在這首詩中出現了。“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這裡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而這些含義,在我年幼時都不可能意識到。我只是憑藉著我那耽於幻想的天性在遙望山的那邊,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藍色。

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學目標與重點

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二、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1)讓一個同學讀“導語”。

(2)“導語”補充。

“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會陷入險境的呢?又是怎麼能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

2.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到時說“時間到”。默讀後要請同學複述故事情節,複述的難點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數字,默讀時要注意看清楚。

3.複述故事情節

(1)複述前的準備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後一部分可謂“脫險”,請一個同學複述“冒險”,一個同學複述“脫險”。

(3)根據複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4.字詞教學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註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

5.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6.課文主旨研討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7.小結這次研討的經驗。

8.課外作業

“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1.多角度閱讀

(1)學習方法指導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這樣讀就不至於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於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於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於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傑利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這樣的角度課文中很多。

(2)確定角度

學生先說,教師啟發、整理。

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

評論傑利。

評論四個孩子。

(3)探究問題

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麼不這樣做?他的辦法有什麼普遍意義?

哪些地方寫到傑利,請一一加以評論。

請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2.語言運用

學習語文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運用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請利用下列格式,在橫線上補出詞語,表達自己想說的一個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時隔年 , 。

(2)我一直牢記著 叫我不要的 訓誡。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納罕 。

(6)暮色開始四合, 。

(7)暮色蒼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9)帶著 的口氣說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產生了一種成就感。

3.練筆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當堂沒有完成的,課外完成。組織同學佈置專欄。

第三課:生命 生命

一、 教學目標和重點

1.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好課文。

2. 在薰陶感染中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

1.看導語,默讀課文,畫出各段“主題詞”。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慾望”。

2.從把握各段主題詞入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事例 思考

飛蛾:生之慾望 意義

香瓜子:生命力 價值

心跳:生命 珍視、奮鬥

3.藉助註釋和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騷擾小憩茁壯糟蹋庸碌辜負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肅然起敬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點名朗讀。

5.質疑問難。

6.問題設計與研討。

研討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個事例為什麼這樣排列?為什麼前兩個事例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

(2)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3)小瓜苗僅僅活了幾天,說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嗎?

(4)三點思考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7.小結這次質疑與研討的經驗。

8.朗讀練習。

9.語言運用:補成一句話。

(1)一隻 不停地在 飛來旋去,騷擾著我。

(2) 在 小憩。

(3) 令我震驚。

(4) 令我肅然起敬。

(5) 昂然挺立 。

(6) 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

(8) 庸碌一生。

(9)我應許 。

(10) 遇福遇禍,或喜或憂, 。

10.作業。

見“研討與練習”。

第四課:紫藤蘿瀑布

一、教學目標和重點

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內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為重點;寫作學習上,以寫景狀物為重點。教師發揮引導和組織作用:在朗讀訓練上,範讀一個片段,鼓勵讀得好的同學,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舉例指導;在內容探究上,啟發學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語句,適當補充背景資料,引導學生領悟藤蘿花情與社會形勢的聯絡,作者心情與民心的聯絡;在寫作揣摩上,引導學生就“寫景抒情”類作文從課文中得到啟示。

二、教學大體步驟

第一課時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組織學生談談整體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麼變化,作者感悟到什麼哲理,思路上大體怎麼展開。

3.字詞教學。

“讀一讀,寫一寫”看“註釋”,查詞典學生讀,教師正音。

4.朗讀訓練。

範讀片段(教師自行選擇)學生各自練讀抽兩名學生起來讀教師舉例指導。

5.內容研討。

(1)為什麼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樣的變化,對生命有那樣的感悟?

輔助性問題設計:

你能不能畫一張圖表,畫出作者所說的藤蘿的變遷小史?

課文所說的“十多年”,我們國家的歷史你知道哪些?

圖(略)

“生死謎、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麼不幸?

(2)“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是一種什麼觀念?這種觀念在當時佔據什麼地位?

(3)探究最後第二段含義。作者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想想從這個信念中可以引出什麼結論來作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寫一朵朵花與整樹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關係給我們什麼啟示?

6.小結這次探究的經驗。

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這一篇比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麼經驗?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學談到的,記在“語文學習經驗錄•閱讀經驗•內容探究”上。

7.佈置課外作業。

(1)“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常見的花我們往往熟視無睹,印象模糊。學習作者,細細觀察一種花,邊觀察邊思考,最好也能對生命、對人生有所感悟,準備課堂發言,寫一個發言提綱。

第二課時

1.交流第一題答案。

2.交流賞花所得。

3.抽幾名學生輪流朗讀。

4.語言揣摩。

(1)哪些句子寫景寫得特別好,你特別喜歡?默讀一遍,畫出佳句。

(2)朗讀自己最欣賞的佳句。

(3)集體揣摩練習二所列四個句子。

5.小結語言揣摩的經驗。

這次揣摩品味語言,你取得什麼經驗?在“語文學習經驗錄•閱讀經驗•語言揣摩”上記幾條。

6.寫作學習。

啟發思考題

總題目:寫景抒情的作文,怎樣寫才好?

分題目:

寫景與抒情二者怎樣擺法才好?

景物怎樣才能寫得細膩?

景物怎樣才能寫得生動親切?

觀察景物怎樣才能有所感悟?

7.小結寫作借鑑的經驗。

8.再練朗讀。

9.佈置作業。

(1)練習二

(2)練習三

第五課:童趣

一:教學建議和重點

本文可用兩節課教讀。

由於本文是學生入學後所學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時間不超過20分鐘。要點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二、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彙、語彙依然儲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三、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語彙,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教讀本課,擬用70分鐘。建議如下:

1.一定要做到當堂成誦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1分50秒,假定在課上讀12遍(含教師範讀和領讀),僅需24分鐘左右,完全有可能實現當堂成誦。這樣做,有利於學生養成一個誦讀的習慣。為實現這個目標,可採取以下的措施:

(1)預習時要提出誦讀課文和領會課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讀三遍。

(2)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於學生在國小時習慣於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於認清字形和讀準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應作示範背誦。

2.關於疏通文意

基本原則是啟發學生主動求解,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一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學生死記譯文,主動求解的精神就會消失殆盡,從長遠看,無益於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

但這個原則也要靈活掌握,下面結合課文談幾個問題:

(1)注音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可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這就需要教師講講道理。

(2)解詞用語力求淺顯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裡(把它)比作”;“神遊”就是“好像真的(在那裡)遊玩”,跟夢遊有點相似。 可以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可以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抬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視力極佳。按: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明,指視力而言。但用不著講,到高中三年級學《孟子》時再講不遲。

(4)講虛詞一般只要指出相當於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絕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於“用”,不要講什麼介賓短語後置之類的道理。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一看就懂。不僅現在這麼辦,在整個國中階段也要這麼辦。

3.關於內容點撥

本文著重寫作者幼年間視力極好,又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七年級學生讀後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於利用學生中相似的生活體驗,把這堂課變為師生間的親切交談,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畫龍點睛語,一開始不必急於求深解,講講大體意思即可;學完課文後,可以結合幼年作者的審美情趣,問問學生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趣。

4.匯入和延伸

可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匯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有關資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復,生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詳。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後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麼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隻蚊子在白色帳子裡,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衝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第二單元 單元說明

本單元仍以人生為主題組元,側重於理想和信念。選文同樣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詩,打種種比方,用種種意象,闡述理想之於人生的決定意義。《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奉獻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第一次真好》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新鮮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選了兩則,《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擁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說的是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而《落難的王子》說的則是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難而變得堅強起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她的樂趣完全在科學本身,她志趣高潔,不圖名利,但求自由與寧靜,把全部精力投入心愛的科學事業中去,她認為要成就一番事業,目標必須始終如一,要堅忍不拔,滿懷信心,勤奮工作。《〈論語〉十則》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這一單元與上一單元相比,不但側重點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進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與上一單元有延續性。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要聯絡自己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要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在閱讀方法方面,要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本單元,要根據課文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去理解哲理。《短文兩篇》有敘有議,要抓住議論,探究“議”與“敘”的內在聯絡,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人生寓言》比較含蓄,要注意準確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則要指導學生按邏輯順序加以梳理。《〈論語〉十則》是文言語錄,要弄懂,熟讀,深思,牢記。朗讀訓練的要求應該有所提高,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感情諸方面,都要給以紮實有效的指導。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以“漫遊語文世界”為主題,溝通課堂內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一方面從中汲取營養,一方面干預語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規範現象,在實踐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綜合性學習應該在上一次活動的基礎上,堅持成功的經驗,改進不足之處,搞得更好。

第六課:理想

一、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1.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達到感悟和理解。

2.重視詩歌朗誦教學。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理想”是什麼?一本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詞典上說,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如果瞭解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為理想而奮鬥的歷史,如果我們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麼,讀這首詩就會感到分外親切。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鬥,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就是說,那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奮鬥的結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鬥,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歷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鬥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50年的奮鬥,也必將勝利完成。”這就是說,今天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巨集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青少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的時期,讀《理想》這首詩,會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2.默讀。

3.藉助註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蛻飢寒離亂綴連遠行倔強洗濯玷汙怨恨扒竊詛咒濃陰海天相吻浪子回頭碌碌終生絕處逢生可望不可即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齊讀。

5.逐節研討(1~7)。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再齊聲朗讀。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1.交流作業,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2.繼續逐節研討(8~12)。

研討目的、方式,同上一課。

3.小結這次探究詩意的經驗。

4.朗讀全詩。

5.語言運用。

教師投影或板書。學生兩人合作,他說你記,互相評論,並向全班推薦佳句。

(1)小康的年代裡,理想是 。

(2) 一 綴連著一 。

(3) 歷史的脊樑骨。

(4) 海天相吻的弧線。

(5) 可望而不可即 。

(6) 折磨著 的心。

(7) 倔強地反抗著 命運。

(8) 鬢髮早白。

(9) 洗濯 。

(10) 絕處逢生。

(11) 被玷汙了。

(12) 誇耀著當年的功勳。

(13) 碌碌終生。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第七課:短文兩篇

一、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1.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二、教學步驟

(一)《行道樹》

1.看導語,默讀《行道樹》。

2.藉助註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貪婪墮落點綴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紅燈綠酒多姿多彩

3.朗讀。

4.內容研討。

(1)學習方法。

《行道樹》這樣的文章中有精闢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初讀要抓住這種文眼,再讀,要從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引出應有的結論,從而獲得教益。

(2)質疑與提問。

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

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說是“深沉”?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3)合作研討。

研討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二)《第一次真好》

1.默讀《第一次真好》。

2.藉助註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雛形豐碩稀疏珍重累累低迴沉甸甸眼巴巴玲瓏剔透具體而微

回味無窮不可磨滅

3.朗讀練習。

4.內容研討。

(1)學習方法引導。

探究的收穫,首先取決於探究什麼問題,問題有價值,探究才有價值。

你認為閱讀這篇短文,提出什麼問題最有價值?

如果問題是“為什麼說第一次真好”,這樣的問題可以使我們對課文內容把握得具體一些,但是思考價值不太大,因為只把課文中的一些詞語集中起來就有了答案。“喜悅”“新奇”“奇妙”“值得你低迴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說的都是“好”,“好”就是指這些。“願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珍重”的含義是什麼,探究這個問題就更有價值。有些語句有疑難,當然必須探究明白。

(2)合作研討。

“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語句上的疑難:“風情”“雛形”“具體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3)全班交流與小結。

(三)語言應用

(1) 只是一種點綴。

(2)當夜幕降臨的時候, 。

(3) 冉冉升起。

(4)一 碩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5) 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6) 值得低迴品味。

(7) 給 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8) 玲瓏剔透。

(9)第一次看到 ,但覺 。

(10) 使人回味無窮。

(11)願你珍重 。

(四)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第八課:人生寓言

一、教學目標和重點

1.強調理解表述的準確性。

2.反覆練習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

二、教學步驟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藉助註釋、詞典,識字識詞。

審美風韻閒適窖得失之患泯厄運慧心皎潔心曠神怡歸屬

稟告身世正色

3.朗讀。

4.內容研討。

(1)研討方法:提出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通過研討,求得準確的理解。

(2)問題設計。

有人認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大家有沒有不同看法?

通過比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種構想,想想這一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落難的王子》的寓意,如果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你有沒有不同意見?

5.語言運用。

(1) 獨具審美的慧心。

(2) 皎潔的月色。

(3) 無憂無慮的嬉戲。

(4) 心曠神怡地 。

(5) 不愧是 的行家。

(6) 各具風韻。

(7) 舉世無雙。

(8) 一掃而光。

(9) 閒適的心情。

(10) 烏雲蔽月 。

(11) 心痛如割。

(12) 險象迭生。

(13) 心未泯。

6.朗讀。

7.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第九課:我的信念

一、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1.閱讀是蒐集和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梳理是處理資訊的一種重要方法。

2.堅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愛因斯坦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說:“我幸運地同居裡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越來越感到欽佩。”“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閱讀《我的信念》,就是閱讀居里夫人的靈魂,可以瞭解她那偉大的人格來自怎樣偉大的心靈。

2.默讀。

3.藉助註釋和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固執鞭策盛名報酬奢望蹂躪呵責懊惱沉醉迷醉猝然長逝問心無愧

4.梳理與把握。

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點,第二步是分析歸納,第三步整理排列,概括要點只要抓住關鍵詞語就行。

引導學生梳理。

堅忍不拔

信心

勤奮

目標

探討真理

獻身科學

安靜

不謀利

自由

剋制

科學之美

一、宗旨 探討真理,不圖財富

沉醉於科學之美

二、環境 自由

安靜

時間

三、工作 目標

信心

堅忍不拔

勤奮努力

5.問題探究。

(1)默讀質疑。

默讀時遇有不大理解的地方打個問號,默讀後提出疑難問題。

(2)研討方式。

四人一組,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三組代表報告研討紀要,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小結。

(3)小結質疑與探究的經驗。

6.語言運用。

(1)無論 任何 ,都 。

(2) 問心無愧地說:“ ”。

(3) 執著地、勤奮地 。

(4) 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 。

(5) 致力於 。

(6) 受了一言半語的呵責 。

(7)從 中我獲益匪淺。

(8) 沉醉於 之中。

(9) 把 視為理所當然。

(10) 之所以 ,是因為 。

7.作業。

第十課:《論語》十則

一、 學目標和教學設計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鐘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並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覆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絡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

二、分章說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裡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複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裡,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時,多次反剩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複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紓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矗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併。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玻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鑑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鬥。“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範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吮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吮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吮,“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吮來回答他。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玻”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第三單元

單元分析與提示

第三單元多數是文情並茂的優美篇章。學習這幾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注重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體驗優美、充滿韻味的語感。

2. 理清思路,學習作品精美的構思。

3. 將整體感知與抓住重點深入理解有機結合起來。

4. 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品味詩文優美的語言是一種藝術享受,要反覆誦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語段和詞語。

6. 要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

11.春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3.聯絡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佈置學生去收集關於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一. 整體感知

1. 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瞭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2. 感知內容

① 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② 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並將大螢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

春草圖 草報春

春花圖 花爭春

盼春 繪春 春風圖 風唱春 頌春

春雨圖 雨潤春

迎春圖 人迎春

二.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於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3. 潛心精讀

問題組

① 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② 說說你為什麼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③ 讀一讀,讀出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為什麼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後,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起於擬人,終於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讓我們追隨著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4. 聲情並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

三. 體驗與反思

a) 質疑交流

閱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後,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作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如同一幅幅細緻的工筆畫,側重描繪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圖則是集中筆墨描繪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緻觀察,用心靈,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物,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b) 拓展延伸

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收集的關於春天的詩文互相交流。

[作業]

〈我看秋天〉,仿照〈春〉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關於春的詩文。

12濟南的冬天

教學目標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 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4.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裡。

重點難點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體會擬人、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悟、研讀賞析2—5小節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1. 匯入新課

春天是昂揚向上的,她給人帶來希望和力量。冬天帶給我們的則是刺骨的寒冷,但冬天也有雪後的美景、無限的生機和令人嚮往的溫暖。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板書課題,濟南兩字大寫,突出一下)

2.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3.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① 為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② 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麼角度寫的?

③ 第1小節與第2、4、5小節之間有什麼關係?

④ 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有什麼樣的感情?

⑤ 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二.研讀賞析

1. 研讀第2—5小節: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① 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麼特點?(抓關鍵詞概括)

② 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麼關係?

③ 四幅景物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後明確)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1. 重點研讀: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色圖,品味語言;拓展延伸:設計濟南的導遊詞。

2. 重點研讀:第3小節和第5小節。

[問題]

① 第3小節和第5小節寫景順序有什麼不同之處?

② 第3小節和第5小節在抒發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麼相同之處?

③ 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想一想為什麼寫得好?

④ 文中還有那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說說好在哪裡?

[討論明確]

一.體驗反思

[提問]為什麼濟南的冬天景色會如此動人?

二.拓展延伸

1.比較〈春〉和〈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有什麼異同。

2. 假如你是一位導遊,冬季帶領遊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遊詞。

三.作業

① 寫作練習:寫故鄉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點。

② 比較閱讀:讀郁達夫〈故都的秋〉。(比較在感情、寫法、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13山中訪友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2. 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3. 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1.匯入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2.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①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明確)

二、 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係是那麼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麼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1. 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作者從山中的朋友身上悟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

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2.合作探究: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麼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三、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我們隨著作者“帶著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教師小結]

當你帶著好奇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後,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後,你除了被那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裡行間透出的情愫來歷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並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2.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遊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

物為角色,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14秋天

教學目標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3. 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4.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 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教學設計

一. 整體感悟

1. 匯入新課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往往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惆悵的。但是秋

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

2. 教師配樂範讀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重音、及停頓。

3.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問題組: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二. 研讀欣賞

1. 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

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畫。

2、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3、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寫得好在哪裡?

學生討論明確這三個問題

三. 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四. 課堂小結

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閒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閒、寫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淨、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五.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1. 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2. 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15 古代詩歌五首

教學目標

1. 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 有感情地反覆朗讀並熟練背誦。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一. 匯入新課

曹操,字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將自己巨集偉的抱負、

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並思考:

1. 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 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是想象的?

3. 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三. 研讀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裡”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

會到詩裡,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灣

一. 匯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

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 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 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三.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選懸”是怎樣的情景。如

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錢塘湖春行

一. 匯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蘇東坡有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

宜”白居易的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1. 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 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三.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

“家家”?

討論明確: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

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

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

象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四. 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淨沙〉

教學設計

西江月 辛棄疾

一. 匯入新課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

鄉愁緒,領略到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二.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1.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2. 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三. 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明確3: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

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一、 匯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出色地

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二、 感知內容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隨著老師的描繪學生閉目想象畫面,體會思鄉之情。然後交流自己想象

的畫面。

四.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

存在。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五、拓展延伸

1. 將收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2.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 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第四單元

單元分析與提示

本單元繼第三單元之後,以對自然界進行科學探索為內容組成。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主題集中,可以有利地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探索的興趣,培養科學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看雲識天氣》是科普說明文;《綠色蟈蟈》是觀察隨筆;《月亮上的足跡》是記實作品,也屬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虛幻的文言小說。本單元入選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的宗旨。五篇課文編排有序,特別是綜合性學習,以“探索月球奧祕”為主題,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科學,在探索中熱愛生活。

16 化石吟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 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

3. 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教學設計

一. 精心匯入

1. 同學們,有一首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得分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 感知內容

該詩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

1.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 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三. 研讀賞析

1. 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自主探究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①“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②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③“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④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

⑤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問題,⑤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3. 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象悟中心。

4. 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

① 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②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5. 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XX有感》

17 看雲識天氣

教學目標

1. 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4.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雲和天氣的諺語,有關雲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設計

一. 匯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緻。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的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二. 整體感知

1. 出示學習目標。

2. 聽讀課文,思考:

① 雲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② 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雲及其光彩?它們各有什麼特徵?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三. 重點研究

1. 本文介紹了這麼多的雲和雲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後描繪了萬千姿態的雲。第2段是3、4、5段的“綱”,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六段開始寫“雲的光彩同天氣的關係”,最後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如第三段,把“薄雲”分成“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並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係。

2. 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雲的描摹也細緻形象。作者主要採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寫幾個句子?

① 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

② 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特點,並仿照課文造句。

四.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於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與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於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五.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雲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幾2文章片斷等。

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18綠色蟈蟈

教學目標

1.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 內容。

2.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並說出其作用。

3.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計

一. 情景匯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裡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2.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並及時點撥指導。

三.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問題組]

1.你最喜歡哪個段落?為什麼?

2.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句子?為什麼?

四.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五. 課後練習

1. 讀法布林的《昆蟲記》節選本。

2. 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短文。

19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1.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 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教學設計

一. 匯入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

二.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並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1. 自主學習

A. 快速默讀課文,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 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 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說明。

2. 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然後由小組代表發言。

三. 研讀欣賞,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 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2. 宇航員登月後 做了哪幾件事?

3. 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四.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象

1. 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2. 科學家為什麼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 想象一下在登月過程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五.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20山市

教學目標

1. 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3.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神。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象能力。

教學設計

一.匯入

由“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的詩句引入。

二.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文言文。

檢查預習,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教師導讀,出示文言文閱讀方法

1. 通覽全文,瞭解全貌

①識記生字詞 ②斷清句層次

③ 朗讀按標點 ④難句標出來

2. 逐詞逐句,通懂詞語

①分析理解詞語 ②省略補出翻譯

③精讀分析理解 ④畫批圈點小結

三.自主學習

1. 在學法指導下,用多種方法讀。

2. 看註釋講內容,理解句子的含義。

3. 互相質疑,師點撥。

四. 探究想象

1. 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2. 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3. 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

理?

4. 相象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五.拓展練習

1.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2.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3.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起創作風格。

第五單元

人與社會之一:家庭親情

濃濃親情,動人心絃,天倫之樂,其樂融融。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本單元前兩篇課文描寫矛盾,後兩篇課文描寫家庭親情,最後一篇文言文描寫家庭教育,文章大都以描寫心靈感應為主。《風箏》為我們講述了一對兄弟童年時代遊戲的故事,從童年的遊戲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羚羊木雕》講述的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好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散步》短小精悍,意味深長,濃濃親情,醉入肺腑。《詩兩首》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麼一種親暱,那麼一種親熱。《世說新語》中《詠雪》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未加任何評論。但誰的語言優,誰的劣,一望而知。《陳太丘與友期》記錄陳紀和來客的對話。客人得知太丘已經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語言粗野,陳紀針鋒相對,指出對方“無信”“無禮”。這些文章大都以描寫心靈感應為主,感情性特點較為明顯。

學習本單元,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要求學生體驗文章表現的情感,投入感情,學會感受,學會領悟。可引發學生對課文作出個人的判斷,發表創見。

第六單元

人與社會之二:想象世界

這幾篇文章都是描寫想象世界的作品,通過虛構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現實,表達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假惡醜的鞭撻。《皇帝的新裝》是以想象寫成,通過虛構而又生動有趣的故事,表達對愚蠢的統治者的蔑視和對人世間真理的追求。《郭沫若詩兩首》短孝精悍、清新、優美。《天上的街市》描寫的是晴朗的繁星和滿天的夜空,《靜夜》描寫的是天上飄著團團白雲,遮住了天河,遮住了星星,月亮也不甚明亮的夜空,前者引起的想象是牛郎織女在天街閒遊,是動景,後者引起的想象是鮫人在天河岸邊對著月亮流下串串珠淚,是靜景。《女媧造人》作者以大膽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義與擴充。課文敘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表現了原始初民對人類自身來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當時社會生活條件下所做出的極富想象力的解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這篇美麗的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友好的氛圍,是有詩情畫意的境界。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寓言四則》包括伊索寓言和兩則中國寓言,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或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醜惡,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讚美呼喚人間真情,想象豐富奇特,引人遐想。

本單元重朗讀指導,在朗讀中品味與感悟。注重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可嘗試運用續寫、改寫、擴寫等手法啟用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鼓勵學生討論、爭辯、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課文。本單元文章內容是虛構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實、生活的本質,可讓學生聯絡自己身邊的生活,感悟文章的深意,培養學生嚮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

○教學目標

① 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 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 培養蒐集、篩癬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 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 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 口語表達。

③ 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① 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 圍繞活動內容廣泛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 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二、故事大王比賽

① 每組每人蒐集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 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 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 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蒐集整理、彙編成冊。

三、自由辯論會

① 蒐集查詢關於“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 從中選定一種說法,並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詢相關資料。

③ 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為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 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 比賽後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彙編成冊。

四、給未來人畫像

① 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

② 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1)外形設計理念;(2)服飾搭配理念;(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面板、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 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牆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 根據畫像製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 每人以“未來世界”為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五、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六、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瞭解了關於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