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畲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節日慶典 閱讀(5.34K)

在我國東南部崇山峻嶺中生活著一個古老純樸的少數民族——畲族。那麼,畲族有什麼節日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畲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畲族的春節

年節,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

畲族人民十分重視過春節,從農曆十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用糯米釀酒(俗稱“過年酒”),釀製成的“米酒”,醇香濃郁,香甜可口。還要砍硬柴燒灰慮水泡粳米做年糕餈粑。吃餈粑是畲族人民過春節的特色之一。取其諧音: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餈)運,日子年年(黏黏)甜。餈粑的做法是:將浸泡一天後的糯米濾幹水,放到木甑裡蒸熟。倒入石臼搗爛,捏成小團或餅狀食用。畲鄉流傳著這樣的一首詩句“糯米做餈圓又圓,香麻拌餈甜黏黏。”

除夕夜,人們一般通宵不眠,守歲到十二點左右便走家串戶,互相祝賀。到了下半夜,點香燭,鳴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此時,畲族家家吃午飯,稱“隔歲”。家家戶戶的火塘煨著大柴頭,一直燜到大年七年級,稱為“隔年火種”。有的地方除夕要做麻餈,吃去一部分,剩餘的放到穀倉裡,元宵節後再取出,說是“有吃有餘”。

七年級當雞鳴第一聲時,山區畲族人家的男子跑出家門外,拿著竹響板(毛竹破開兩片,一頭聯結在一起),繞著房屋,“呱呱”地敲打,表示驅逐瘟神,除病消災。主婦們到井邊打“新水”,回家煮線面做早點,預祝全家平安長壽。有些山區的畲族過大年七年級,喜歡摻少許番薯絲煮飯,意味著過年不忘記“節省”。孩子們跑到竹園裡“搖毛竹”,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傳說小孩七年級搖竹,往後就如竹筍般快快長大。

春節期間,畲族男子搓草鞋,做家務,以示對婦女的尊重。姑娘們則忙於以各色鮮豔的絲線,編織成絢麗多彩的綵帶,準備送給自己的情郎。織綵帶是畲族農村婦女必學的手藝,小姑娘五、六歲時就跟媽媽學織帶。帶子經線放在桌邊用三支小竹竿牽成,中間提綜,一頭扎身上,一頭掛壁上或樹上,就可坐著織。緯線為白紗。經線兩邊用紅、綠、黃、紫等色紗,色線之內為白紗,中間用黑白相間的紗為織圖案花紋之處,經線多少由所需寬窄而定。提綜挑壓織出文字花鳥。綵帶織得粗細,是衡量一個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標準。綵帶可作褲帶、腰帶、圍裙帶等用。女子送給朋友、情人的禮物也多為綵帶。《情歌》中有首《帶子歌》:“一條帶兒斑了斑,絲線欄沿自己織,送給你郎縛身上,看到帶子看到娘(姑娘自稱)。”

節日裡還舉行對歌、打“尺寸”、登山比賽和打鞦韆等文娛活動,充滿著節日的歡樂氣氛。

畲族最大的活動是對歌。不管誰家來了客人,全寨頓時歡騰起來。如來的是女客,就由本村的男子盤歌對唱;如來的是男客,則由本村的女子來盤歌對唱。盤歌先由主人開口,唱一些客氣話,客人接上對唱。有的碰上對手,唱了一夜還不分輸贏,則連續唱二三個夜晚。唱完山歌,主人送一個紅包給客人,稱為“手薪”,錢數的多少視對方歌的多少和好壞而定。來客如果是孕婦或抱嬰兒的婦女,則不允許她們對歌。

畲族人民酷愛打“尺寸”,這是流行於閩東地區畲族村寨的傳統體育活動。“尺寸”的打法是這樣的:在活動場地上畫一個直徑約2米的圓圈,一人站在圈內,右手持一根30至40釐米的棍子(即“尺”),左手拿一根筷子長的竹條(即“寸”)。圈內人用“尺”將“寸”擊向遠方,圈外的人便跑著去接,未接住的竹條可撿起後向圓圈投去。投過來的竹條,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擊出。圈外人如能將“寸”接住,就算得勝,得勝者便替換圈內人。

關於打“尺寸”的由來,相傳畲族英雄藍風高率領畲族起義軍在福建長汀抵禦唐軍,寡不敵眾,渡江撤退,自己一人斷後,英勇地抵擋追兵,為了紀念藍風高,繼承他那高超的武藝和英勇的精神,畲族人傳下來打“尺寸”的活動。

畲族人民酷愛體育活動,尤其是練拳習武,經千百年傳承,已形成獨具一格的民間武術。畲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複雜多樣。畲族武術以畲拳最著名、最普及。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們尊稱為“烏龍公”。作為拳術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一旦被點中穴位,便動彈不得。在拳鄉福建羅源縣八井村,有一半以上的人會拳術。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學齡兒童,不論男女都有練拳習武的愛好

正月初八,俗稱“上十日”,是畲族人祭祀祖圖的日子。這一天,同族同姓的畲族男女老幼聚集各村寨的本姓祠堂,瞻仰祖圖。由本姓輩分高的年長者主持,領唱《祭祀歌》,講述畲族來源和祖先的盤瓠傳說。

祖圖,又稱“盤瓠圖”,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標誌之一。畲族把有關始祖盤瓠的'傳說畫在布上,製成約40幅連環畫式的影象,代代相傳,稱為“祖圖”。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上古時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後從耳中取出一蟲,形象如蠶,育於盤中,後變成龍犬。高辛皇帝見之大喜,賜名龍麒,號稱盤瓠。此為麒麟圖騰的由來。其時犬戎入侵,國家異常危險,高辛皇帝下詔求賢,告天下能斬犬戎番王頭者可娶三公主為妻。盤瓠揭榜,挺身前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高辛皇帝因其不是人身意欲悔婚,盤瓠忽言:你將我放在金鐘內七天七夜便可變人。可是,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在金鐘內會有不測,於是開啟金鐘。盤瓠身已變人,頭卻未變。龍頭人身的他娶了公主。公主頭戴鳳冠與之成婚。後來盤瓠不願為官,領挈妻兒到廣東潮州府鳳凰山居住,開荒種田、繁衍子孫,形成今天的畲族。為了記述盤瓠王不平凡的經歷,歌頌其英勇殺敵、繁衍子孫的豐功偉績,畲族每年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祀。

畲族於春節祭祖圖之俗由來已久。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於卜熊撰《海豐縣志》記述:畲族“家供畫像,犬首人服,歲時祀之”;又見民國32年(1943年)李唐撰《豐順縣志》卷十六、風俗中記述該縣畲族“有遺匹續畫像一幅,……止於歲之元日,橫掛老屋廳堂中,翌早輒收藏,不欲外人所見。”

祭圖結束後.人們到祭房家吃“太公飯”。好客的祭房備菜燙酒,熱情招待遠方來的同祖客人。婦女和姑娘們為客人斟酒添飯,談笑風生,融洽相處,共同歡樂。

過了十五元宵節,春節活動乃告結束。

  畲族的會親節

二月二日會親節,是金族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的傳統節日。由於族支繁衍,子孫散於浙南、閩東各地,省親路遠,探親無期,便約定在每年春耕前的農曆二月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為“會親節”,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節日裡,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浙南、閩東的畲族男女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省親。在鄉文化館前搭起綵樓,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場詼諧有趣的賽歌會在這裡舉行,歌聲笑聲不絕於耳。人夜,家家戶戶燈火輝煌,處處歌聲燎亮,鑼鼓聲響徹雲霄,鞭炮聲展鳴山谷。當約為訊號的信炮凌空而起時,只見一隊隊人們手提魚燈、兔燈、雞燈、豬燈、壽桃燈、蓮花燈、豐收燈、孔雀燈等,形成一條金色長龍,魚貫穿行在各個金村,山谷裡禮炮齊鳴,煙火怒放,熱鬧非凡,寧靜的山村頓時成為歡樂的海洋。居住在福鼎境內的畲族同胞,每年農曆二月八年級都要到鼓樓山上舉行廟會。

  畲族的獵神節

畲族普遺供奉獵神,鳳凰山、蓮花山和羅浮山沒有固定節日,只在出獵前後拜祭。九連山區的畲族於農歷二月春分日為獵神節,屆時族長帶領男丁,備三牲供品前往獵神壇前拜祭,點燭焚香,獻供品、念祭文、甚為隆重。

  畲族的三月三

畲族的節日很多,有鮮明的獨特性,其中“三月三”節日真是別具一格,它是穀米的生日。

在這天,畲族家家戶戶都要煮烏播米飯祭祖,然後全家共餐,並以烏米飯饋贈親友,村前村後都飄蕩著清香。

烏米飯的製法,是用烏穩樹葉的葉子煮湯,讓它釋出紫黑色的湯汁來,然後用這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米撈起來以後放在容器裡熬熟即成。烏米飯色澤烏黑髮藍,香軟可口,如果加上山間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味道就更美妙了。由於烏飯葉能起開脾、防腐作用,故將烏米飯放在通風陰涼處,數日不腐。食用烏米飯有準備春耕.迎接豐收的象徵意義。

  畲族的封龍節

“封龍節”,每年在農曆五月舉行,是畲族人民禱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娛樂性節日。

傳說這一天天上玉皇大帝給舍山“封龍”,即分配雨水。這一天畲族人民禁用鐵器,禁挑糞桶,不事勞動,穿上節日盛裝,群集預定地點或登高舉行賽歌會。登山地點人山人海,既有參賽者,也有前來觀看助興者,比賽的終點選在各山的峰頂。到達目的地被譽之為赴“蟠桃會”,優勝者獲得“仙桃”和“仙酒”的獎賞。人夜,盤歌開始,歌詞多歌頌勞動、喜慶豐收和表達愛情等,歌會的場面十分動人。青年男女還通過這一盛會,對唱山歌,尋覓情侶。因此,節日登山比賽既是鍛鍊身體、培養毅力的一項有益運動,也是青年“山戀”的極好機會。在對歌活動中,歌手們互不相讓,往往出現輸者臨陣脫逃,勝者緊追不捨,你追我趕,攔路盤歌,詼諧熱鬧,妙趣橫生,洋溢著節日歡樂的氣氛。

  畲族的乞巧

閩東畲族節俗活動專案。農曆七月七這一天,畲族群眾對村裡的水井要進行一次清洗,叫做“洗井”,洗井完畢,要放7種豆到井裡給“喜鵲”吃,把井水喻為銀河,讓“喜鵲”吃完豆,就地搭橋,使牛郎織女相會。這一天,畲族青年男女圍坐井邊盤唱山歌,求偶談愛,表示自己會像牛郎織女般,對愛情忠貞不渝。這種盤歌活動,經常通宵達旦進行,中間不斷出現激動人心的高潮。這一天,村裡老人都不能干涉年青人的求偶盤歌活動。

  畲族的中秋歌節

畲族中秋歌節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是福建省福安縣和寧德縣的畲族民間節日。

畲族把八月十五這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獨特習俗。中秋歌節不但要陪客唱歌,還要集中到縣城去對歌。節日這天,人們結伴來到縣城,白天訪親探友,晚上開始對歌。對歌的時候,男女各站一邊,女的還特別喜歡擠在一起,不參加唱歌的婦女,也要和歌者擠在一起,以壯聲勢。高明的歌手,可以隨便轉換曲調,除了對唱,他們最愛唱的一種雙音,叫“雙條落”,是一種屬於重唱性質的歌唱形式,具有濃厚的畲族特色。

  畲族的九月九

秋高氣爽的“九月九”,畲族山區都要舉行登山。比賽地點選在畲族聚居的海拔以X)米以上的高山上。

屆時不分地域,不分男女,連過路的畲族客人都可以參加。天不亮,參加者穿著節日盛裝來到登山地點,等太陽升起,一聲鳥槍響後,比賽開始,最先到達指定地點的為優勝者。待參加者都登上山,一場有趣的盤歌就開始了,歌手各顯身手,氣氛十分活躍。影響較大的歌場在福安、夏浦兩縣交界處的鬆羅山、樟家山和目連山,都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風景區。

青年男女像過年一般熱鬧,三五成群,展開歌喉,盡情盡興,以人世間各種真善美的事物為題,在盤歌中窺探對方的心思、品德,互比才思,甚至談情說愛,訂婚立約。歌會是畲族青年盛會,時常日以繼夜地盤唱山歌民謠,歌聲不絕。

  畲族的招兵節

招兵節,是畲族紀念祖先的宗教性節日,現僅流行於粵東、粵東北畲族地區。

相傳遠古時期盤瓤往番邦取番王頭時,被番兵追趕,到海邊,得到神兵的幫助,才安然返國。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感謝神兵,每三五年舉行一次“招兵”。舉行“招兵節”旨在驅邪除惡,扶正壓邪,保佑全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使畲族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一般在農曆大雪後至冬至前擇吉日舉行,節期活動一般為三天三夜。節日裡在公廳搭一高木臺,設神壇,擺香火爐,上飾有各種兵馬的令旗,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家家戶戶備辦供品,邀請賓客。村裡神壇前懸掛祖圖,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由本民族師公敲打道具,翩翩起舞,口中唸唸有詞,吹牛角,一時鼓樂喧天,熱鬧非常。

  畲族的其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