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仡佬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節日慶典 閱讀(1.38W)

仡佬族廣大人民長期和漢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雜居共處,在衣、食、住及婚姻、喪葬、節日等風俗習慣方面,很多已和當地兄弟民族大同小異,特點不甚突出。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仡佬族的風俗習慣,歡迎閱讀。

仡佬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仡佬族的服飾習俗

仡佬族服裝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生很大變異。從唐、宋到明代及清代初期,仡佬族服裝以男女均著“筒裙”為其突出特徵。筒裙在唐、宋時代又稱“通裙”,用2幅橫布“穿中而貫其首”,有的則用1幅布兩端逢合而成。這種服飾無褶,夾層,前後幅當中兩條直褊稍寬,褊間均鑲有花紋。一般男子穿的“筒裙”較短,婦女穿的“筒裙”較長,而且花色繁多。同時仡佬族婦女還在長筒裙外罩長袍,這種長袍一般用長數尺的青布在其中剪開口子後,從頭籠下,前短後長,無袖無褶。到了清代及民國初期,仡佬族男子穿“筒裙”已極少,大多穿無領對襟、斜襟長衫,長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帶,勞動時撩衣前後一角扎於腰間。

  仡佬族的舞蹈

高臺舞獅

仡佬族的民間高臺舞獅,是很受群眾喜愛的娛樂活動,具有雜技藝術的特色。高臺是以8至12張大方桌一層層疊壘而成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總高度10多米,一個舞獅班子,少則四五人,多則15人。一般同時登臺表演的是4人。兩個人扮獅子,把獅頭獅皮披蓋在全身,只露兩腳;另外2人分別裝扮成孫猴和笑臉和尚。有時還有同時出場的小獅子。“孫猴”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引大獅子逐層攀上高臺,直至頂端。上攀的動作十分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與“和尚”、“小獅”與“小獅”一正一倒向上;大獅子有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動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晒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車”等,一個舞獅班有時可連續表演四五個小時。有些動作使人屏息斂氣,怦然心動,有些動作又滑稽可笑使觀眾忍俊不禁。

踩堂舞

踩堂舞又叫踩臺舞,是在喪葬儀式中跳的舞蹈。每當仡佬族老人辭世之後,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後在遺體前跳踩堂舞,以此來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因系在靈堂前跳舞,靈堂又通常設在堂屋中,故名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為男性,三、四人為一組,一人吹蘆笙,一人打錢杆,一人搖鈴、一人舞絲刀,邊舞邊唱輓歌。舞蹈時身體微曲,來回跳躍,舞步右腳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過程主要靠隊形的變化來完成。隊形變化有“四瓣花”、“柳穿魚”、“梅花陣”等。

牛筋舞

隆林縣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癒後,跳牛筋舞慶祝,祈望老人健康長壽。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親屬。主跳者背一個竹編蒸籠,籠中放只空碗,手執一條30多公分長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設法敲響籠中的碗,敲響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擋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罰飲酒一杯。舞畢,將數斤鮮牛肉和牛筋獻給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猶如牛筋一樣堅韌有力。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蠻王老祖;認為萬物有靈,故信奉多種神靈。清代漸習漢俗,崇奉佛、道、儒三教,並信巫術。每家堂屋均設神龕,書供“天地君親服、左昭在穆、古聖先賢、觀音、牛王、財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齋”超度。逢節慶給祖先燒紙時,要給“地盤業主、早老先賢”燒袱紙一封。如遇災禍病痛,則許願還願,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請巫師(俗稱“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衝灘”,或設“壇”敬“壇”,或“還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災免禍,益壽賜福。有寄拜奇石、古樹之俗。還相信“燒胎”、“叫魂”、“觀花”、“頓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風水”、“占卜”、“問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會有:“清醒會”(亦稱“和瘟會”),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會”(亦稱“保禾會”),多在六月,祈五穀豐登。黑神會”,多在六七月,設。壇”求雨。“太陽會”,八九月間久雨不晴,影響秋收,:打辭祈晴”。“虎豹會”(亦稱“山王會”),冬臘月間,設“酸”驅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於三月間做會的。

  仡佬族的家居建築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為幹欄式建築,貴州北部地區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住宅樣式。其他地區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間,稱正房子,中間為堂屋(方言叫桃屋),供有神臺,不住人,兩邊分別是兩間臥室、一間客廳。正房子兩邊建廚房,叫耍子。

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現仡佬人口55.9041萬,遍佈全省各地。由於受地理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各地仡佬族民居差異很大。仡佬族多數住在山區民諺說:“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巖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頭奠基。石塊砌石板蓋頂。卡內部卻是木結構吊腳樓。

居住在平壩、安順、普定、六枝一帶的仡佬族,其住房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屯堡人”喜歡修建石碉耬,這種易守難攻具有良好防禦功能的建築對當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響。

黔西、大方、畢節 織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為木結構,但不是吊腳樓,過去多以茅草蓋頂,砂土夯牆,這與經濟條件和高寒山區保暖防雹的髹要有關,茅草房屋建得特別厚實、整潔。屋脊和屋簷相當講究,簷下收篡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狀結,如詞蓋瓦屋面的封簷板樣,具有很好的藝術裝飾效果,被入譽之為“貧女巧梳頭”。這一帶。木材較少,通常只有朋間兩端木構架,次間兩極為土牆。

  仡佬族的節日習俗

三月三: 山王菩薩生日,有些仡佬族為了還願而祭祀山王。

清明節: 跟祖墳掛青。

端陽節: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嘗新,祭祀祖先。

八月節: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穀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孃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重陽節:  一般八月十五,打餈粑,走親戚(送餈粑)。

小 年: 一般臘月三十,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晚上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小年重在火

過年

最早仡佬人根據農作物生長規律以十月為年節,嘉靖《貴州圖經》載,仡佬“每歲以秋收畢日為歲首”。清《安順府志》載,仡佬“以十月為歲首”。清代以來,仡佬族人漸仿漢人以臘月三十至正月七年級為過年,原先十月為歲首的習俗漸漸廢止。

年節時期向後推移,並吸取一些漢族過年禮儀,但仡佬年的傳統習俗仍有不少留存下來。各地仡佬族過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數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體舉行和各家分別進行兩種,但以各家各戶分別進行的多。

除夕,各戶以豐盛菜餚、酒飯陳列於堂屋神龕前的方桌上,燃香燭紙獻清祖宗後,全家男女老幼歡聚一堂吃團圓飯。

仡佬節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曆三月九年級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係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餵你飯,結串串;餵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曆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吃蟲節

而每年的農曆六月八年級,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物件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貢獻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吃新節

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新糧都不為基諾族的吃新節是在八九月間穀子成熟時舉行。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裡摘新糧、蔬菜來做,並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裡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徵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徵兆。飯菜煮熟後,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後來一位白髮老人傳給他們種穀子的知識,於是他們收穫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的傳統。

敬雀節

“雀鳥”為仡佬族民族圖騰,每年的農曆二月七年級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進行祭祀儀式、表演傳統民間技藝等。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堯上在這一天舉辦2010年“堯上仡佬族敬雀節”。“敬雀節”是仡佬先民世代流傳下來敬奉雀神的崇拜綜合性民俗活動,為仡佬族百姓祈禱子孫發達、家業興旺、五穀豐登的一種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家譜記載,敬雀節至少有300多年曆史,“敬雀節”以“敬雀”為核心,包括了敬雀儲存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築和動態民俗文化的內容。

敬雀節上,仡佬族同胞向遊客展示魅力獨具的活動內容:舉行敬雀節祭祀、唱攔路歌、敬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毛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印象堯上等。開展鬥牛、拉牛、抵槓、掰手腕、抵牙巴勁、捉放活雞等獨具鄉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祭山節

農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歸來,萬物復甦,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九年級,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為單位各自組織。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雜處的寨子,則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共同當值,用拈鬮方式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恭恭敬敬地獻祭,呼請名山神來享受祭物,並祈禱山神保佑全寨清潔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男子會犁牛打耙、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

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聖之地,備受愛護,人們不得放牛馬去踐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樹木,也不能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搶春水

遵義縣和務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仡佬人,有“搶春水”的習俗。

春季農曆“立春”的頭一天,家家戶戶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水挑足,並準備好鞭炮。“立春”這天,不洗衣服,認為洗衣服會把春水搞髒,也不掃地,不挑水。“搶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擔任。如家中有幾個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長指派其中既誠實、能幹,又機智、勇敢的人擔任;如果家中沒有未婚男女,就要向親戚或鄰居借一個並在頭一天晚上請到家中居住。

雞叫頭遍,“搶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裝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邊,不出聲,也不能響動,否則認為會驚動“春水”。然後用碗輕輕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閏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後就開口大叫一聲“搶春水了!”接著點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響,誰家的鞭炮先響,就說明那家搶著“頭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們紛紛到水井或泉水邊提水,在回家的路上還要高喊著“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燒水,把“春水”燒開。然後燒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後,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謂“六合”,是指“團結、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精神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