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大綱

節日慶典 閱讀(8.73K)

說到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很多都是在草原遊牧的獨特環境下形成的,包括他們的飲食方面,服飾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禮,這些都是很有特點的。朋友們,你們知道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嗎?不知道的朋友們快來看看吧!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大綱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時進寺禮拜。哈薩克人崇拜太陽和月亮,所以所住氈房和清真寺的門都是開向太陽升起的地方。

哈薩克族過去主要從事牧業生產,飲食帶有明顯的牧區特點,以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肉食有手抓肉,紅燒肉、灌腸肉、燻肉等。經醃製、風乾的肉和馬腸不但味道鮮美,而且便於儲存。主食有炒米、饢、饊子、包爾沙克、抓飯、麵條、油餅等,奶製品有奶疙瘩、乳酪、奶油等。喜喝用磚茶加牛奶和適量的鹽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營養豐富,是每個家庭中必備的飲料。

過去的哈薩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男子多穿用白布做的襯衣和長褲,冬天套以坎肩、短大衣,再套袷袢(棉衣),戴狐皮尖頂四稜皮帽。婦女喜穿連衣裙,年輕女子的連衣裙下襬有二到三層褶子,色彩豔麗,領口袖子繡有花邊,胸襟上飾有銀元等飾物。少女喜戴小花帽,以珠子瑪瑙作裝飾。新中國成立後,年輕人服裝緊隨潮流;男子穿西裝、夾克衫,婦女穿西裝套裙,只有節日時才穿傳統服裝。

哈薩克人在婚嫁上,提倡本民族通婚,但血緣須隔七代以上。婚姻有濃厚的買賣婚姻色彩,男方須交足夠的彩禮,方能迎娶,新中國成立後,這種現象有所好轉。近幾年,索要彩禮現象又有所抬頭。

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按伊斯蘭教禮儀進行,一般是人死後隔天埋葬,葬前要請毛拉、阿訇為其誦經,屍體洗浴後用白布包裹,不用棺木,抬到墓地挖穴土葬。葬後7天、40天和週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稱過“乃孜爾”,進行緬懷和悼念。

哈薩克族的小男孩一般5-7歲要舉行割禮儀式,即割除少部分生殖器的包皮,並大宴賓客。

哈薩克人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納吾熱孜節。哈薩克人傳統的娛樂活動有刁羊、姑娘追、阿肯彈唱、賽馬和摔跤活動。

  哈薩克族的服飾

歷史上,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因而其服飾帶有濃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徵。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薩克族男子喜歡穿棉毛衣褲,喜歡以條絨、華達呢等作衣料。顏色上多選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褲。選材以羊皮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貴獸皮。為了便於上、下馬,褲子用羊皮縫製成大襠褲,因此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襯衣多為高領,上繡花邊。襯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時還再套“袷袢”。

哈薩克族男子喜歡扎一條牛皮製成的腰帶,腰帶上鑲嵌有金、銀、寶石等各種裝飾品,腰帶右側佩有精美的刀鞘,內插腰刀,以備隨時使用。在夏季,哈薩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種用薄白氈製作的翻邊帽,分為兩瓣,很有特色。而在冬季,則要戴“吐馬克”或“庫拉帕熱”兩種不同的帽子。“吐馬克”有兩個耳扇,一個尾扇,呈四稜尖頂狀,頂上還飾有貓頭鷹毛。“庫拉帕熱”則形似圓錐體,內縫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飾以色彩豔麗的綢緞,美觀實用。哈薩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較講究,根據遊牧中不同的需要製成不同的種類,夏季的靴子底子較薄,打獵時的靴子後跟很低,輕便柔軟、易行,卻不易為獵物察覺。長筒靴子有高跟,長及膝蓋,全牛皮製成,在靴底上釘上鐵掌,結實耐用。穿此靴時常穿氈襪,襪口用絨布鑲邊,十分美觀。軟鞋子顧名思義為軟皮製作,沒有高後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在牧區,套鞋使用比較廣泛,套鞋既能保護軟鞋不受雨雪侵蝕,同時進帳篷時只脫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們喜愛。

哈薩克族婦女的服飾較男子來說更加豐富多彩。她們根據年齡選擇不同的樣式。年輕的姑娘喜歡穿連衣裙,裙袖有美麗的繡花,裙襬闊大自然成褶。上身外套緊身坎肩,坎肩上繡有美麗的圖案並綴有五顏六色的飾品,未出嫁的姑娘頭上戴的是“塔克亞”、“別爾克”或“特特爾”。“塔克亞”是一種鬥形帽。下沿略大,綵緞作面,帽壁有繡花,帽上綴珠,頂上插貓頭鷹毛;“別爾克”是用水獺皮做的圓帽,與“塔克亞”類似,只是夏季扎各種顏色的三角和正方形頭巾;“特特爾”是一種四方的頭飾,上繡各種花紋圖案,折起多褶,紮在頭上。另外,未婚少女喜愛在髮辮上別上髮帶。若是成婚新娘則從結婚那天起要穿一年的“結列克”。“結列克”為紅綢製作,帽子和衣服連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識別出來。一年後,可以換上套頭的蓋巾。中年婦女夏季喜歡穿半袖長襟袷袢和坎肩,多在胸前下襬用彩絨繡邊,兩邊有口袋;冬季喜穿用羊羔皮裁製的、帶布面的'“衣什克”,或穿繡有圖案、罩以綢緞面的“庫魯”(皮大衣)等。已婚的婦女一般要戴“沙吾克烈”,即一種外用布、絨或綢作面,用氈作裡的帽子。這種帽子繡滿了花卉,並嵌有珠寶金銀,有一串串珠子垂於臉前。若生了孩子後,就要戴上套頭和蓋巾。蓋巾用白布製作,上有圖案,很寬大,蓋上後可遮住全身,只露出臉頰。蓋巾上有金銀別針,在各種顏色繡制的圖案中有“頰克”花紋。如果要是蓋巾上沒有繡“頰克”花紋的話,說明這個婦女已成寡婦。因而,從哈薩克族婦女的服飾上就能判斷她們的婚否、育否。哈薩克族婦女的鞋、靴也有多種式樣,通常穿的還是皮靴加套靴,較為講究的還要在襪子上繡花,在套鞋上進行一番裝飾。

  哈薩克族的居住

“穹廬為室分兮旃為牆”。西漢時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描述了古代中亞遊牧民的居住習俗。以遊牧為生的哈薩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繼承了祖先的傳統。穹廬即氈房,由於哈薩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場中要不停地遷徙,只有易於搭卸、便於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氈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一般牧民兩個小時就能搭起一個氈房,若已搭起的氈房地方不太合適的話,幾個人就能抬起來換個位置。氈房拆卸起來也很容易。在很短時間內,牧民就能將整個氈房和全部生活用品用毛繩捆紮起來,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因而,氈房對哈薩克族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氈房,哈薩克語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裡又佈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氈房由房圍、房杆、頂圈、房氈、房門等組成。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通常氈房有三米高,面積約二三十平方米。氈房內佈置有一定的規矩,分成住宿和放物品兩大部分。房正中對著天窗安設火塘或鐵爐,氈房前半部鋪有地毯。氈房是哈薩克族活動的重要場所。進門按逆時針方向,首先是廚房,製作各種食品;然後是主人的臥室;往下鋪著大地毯之處,可以接待客人或進行禮拜;最後是兒子、兒媳的鋪位。氈房的功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居住待客外,也是從事生產和娛樂的場所。是接羔的“產房”、孩子的課堂、婚禮的典堂,也是哈薩克族唱歌、跳舞的俱樂部。從冬季來臨的11月到來年春季4月期間,哈薩克族一般住在冬季牧場。這種房屋為四方平頂,內建鐵爐或土爐取暖,為避風雪,多用土坯、石塊或木頭構築而成。定居的哈薩克人的住房形式與周鄰其他民族相似。

“忒哈拉”也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建築。此房圓頂,類似氈房,但有土石徹成的圍牆,高二米左右,有天窗。這種房屋冬暖夏涼,基本已屬定居房屋,房屋四周有圍放牲畜的籬笆柵欄或土坯矮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