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台州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節日慶典 閱讀(5.94K)

清明節在臺州,家家作菁團、菁餅(團為鹹,餅為甜)為寒食品,帶去掃墓。菁是田野上蒿、艾一類的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後開黃色小花。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台州清明節習俗是什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台州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台州清明節習俗

台州民間採之洗淨後在開水中氽過搗成泥,拌上糯米粉及小麥粉,即做成團和餅,叫菁團、菁餅。菁團的餡用豆腐乾、筍、豬肉、油泡、蘿蔔等切成小方粒,炒熟後再被包裹;菁餅的餡則是用紅糖或用甜豆沙做成。

掃墓又稱“墓祭”或“上墳”。時間靈活,一般在清明前後舉行,有“前三後四”的說法。據《浙江通志·風俗)和《台州府志》記載,這一天,台州各縣民間不分貧富,都在各自的祖先墓前設饌致祭,並插香燒紙,封土於墓,俗稱“加墳土”。舊俗民間在墓地插竹掛紙錢;也有壓紙於墓場和墓背的,稱為“壓墓錢”,上過墳後,在墳頭上掛彩色幡,表示該墳有下代人照管。

溫嶺及玉環的閩南籍人在祭墓完畢以後.還將菁團和銀錢分給在墓所的鄰家兒童,或給以銀錢,叫做“散墓資”。解放初還有這種俗例,近年已不作興。

新中國建立以後,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的活動,已成為民間一種新時尚。清明節那一天,各地機關、團體、學校和群眾組織,帶著花圈和鮮花,成群結隊地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寄託哀思。

清明作為節氣,只有一天;寒食節一般為三天。台州民間的清明活動,可以延遲到端午節或春花收割前舉行。有“清明長長節,做到端午歇”、“清明長長節,做到割麥歇’的說法。其原因.一說是因為“清明”節時,正值青黃不接,舊時民間無力操辦祭品,到春麥收成後才趕著“做清明”。另一說法,和戚繼光在這一帶抗倭有關。據說當年某村中的男子都隨戚家軍抗倭去了,到清明節時、有人提出要回家過節,戚家軍將領為不放鬆節時防務,就讓他們在節後輪流回家去和家人共掃祖墳,直到端午左右,全村人才都過完了清明.抗倭也取得重大勝利。從此相沿下來。

我市各縣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柳簪的習俗,據說是為“驅香九娘”的。認為有保全家康健並使人延年益壽的作用。天台縣民謠說:“清明勿插柳,來世嘸孃舅;清明勿戴花.來世嘸孃家。”又說:“戴個麥,活一百;戴個花,活百八;戴花插柳活八百。”

天台、臨海民間在清明這天,家家戶戶還要買香螄(即海螄)吃。據說,清明日吃了海螄能使人眼睛明亮。俗稱這種小海螄為“亮眼螄”。所以鄰縣三門、寧海等地的販子,往往在節剛期間長途販海螄到天台、臨海出賣。

  四川清明節習俗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凶,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關緊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到墓地祭奠的日期。到墓地祭奠俗稱到墳前祭奠死者,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點少量人的.共同體大部分都是在清明節到墓地祭奠。

到墓地祭奠遊春一舉兩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86歲的楊鍾岫老人說,以往許多人到墓地祭奠時的清明食物,往往是鍋魁加滷菜、冷盤。這種鍋魁裡邊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

鐘頭跟大人去到墓地祭奠,感到清明節好玩。觀世音橋街道建北社群80歲的沈永英婆婆印證了楊鍾岫老人的講法:到墓地祭奠普通都在郊外,相當於遊春,一大家庭人還會帶上涼麵、酒菜、糖品等食物,祭奠先人後,大家一塊兒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無上興的就是小孩兒了。

採鼠麴草做清明粑

鼠麴草書名叫清明菜,清明節前後,這種可吃的荒草忽然就繁茂了。城裡只是零星地成長,河岸泥地裡則是成簇成團成片的火熾。一莖獨立,小葉片,掩蓋白的顏色細密的絨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綠。清明節一過,頂端就開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黃。

開花之前,將鼠麴草採歸來,切爛,和著小麥磨成的粉、糯大米和麵或棒子麵,加上鹽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邊一聞,有股鼠麴草特有的清淡的香味味,放進嘴裡一嚼,軟軟的糯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