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清明節的揚州習俗

節日慶典 閱讀(9.36K)

清明節的習俗卻是豐富多彩,在揚州的清明節有怎樣的習俗文化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揚州清明節的習俗與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節的揚州習俗

  揚州清明節的習俗與文化

做份茵陳膏

民俗專家黃繼林先生表示,除了上述民俗之外,清明揚州人還要做一種茵陳膏的食物。茵陳是一種中藥,茵陳膏用茵陳粉拌糯米制成的,最近幾年已經在市區看不見了。在去年作非遺調查的時候,在杭集的船村看見過,一位姓陳的居民做得很好吃,茵陳膏可以做成皮,裡面包上韭菜或者菜肉等餡,十分美味。

以前還流傳過,清明要吃薺菜,但是由於現在薺菜已經很老了,現在來說吃薺菜只是一種說法而已,不過從中可以看出,也許以前清明的氣溫不像現在這麼熱,薺菜在那時很美味,當然這只是種猜測。

家家都會祭祖

不管是老揚州還是新揚州,清明祭祖是少不掉的,如果問到老揚州們,清明的習俗,他們第一句話就是“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意思就是清明祭祖。

要在早晨,清早的天氣是晴朗的,大冬則是晚上祭祖,七月半中午祭祖。雖然,大家對祭祖的時間不統一,但是每到清明,都是每家每戶紀念先祖亡靈的日子。

“新墳要去墳前祭拜,三年後的老墳就可以在家祭拜了。”在家裡祭拜將先祖的牌位或者照片放在桌上,用蠟燭香火供起來,擺上飯菜,菜一定會有涼粉和青菜豆腐,寓意先祖亡靈抱有子孫後代。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祭祖的過程已經簡化了,不少家庭手捧鮮花來祭祖。“獻花換香燭,這個舉措很好,保護環境。”一位退休教師如此說。

一天不洗晒

清明,老揚州有個習俗——一天不洗晒,然而一些講究的人家,在清明前一天就不洗晒了。“清明的前一天叫做清萌,基本上就不洗晒了,”住在老城區丁家灣的.黃老太原先是大戶人家出身,她告訴記者在過去的年代揚州人的舊習俗。“你去問問老揚州,大家都知道,清明這天不要洗晒,連晾在外面的鞋子什麼的,也要收回來,”據老一輩的揚州人介紹,清明這一天是要專門留給亡人的魂魄晒衣服的,活人不要和他們搶太陽。

  清明節為什麼吃青團

每到清明,最先想到和清明有關的食物就是清明糰子(有的地方也叫青團)。從古到今,大家習慣用清明糰子來祭祖。除用作祭祀之外,清明之季,江南坊間還流行吃“清明團”,其實就是青糰子。

因為“清明”與“聰明”諧音,於是又有此日生子最聰明的說法。許多人家抱著嬰兒向鄰里乞討“清明團(青團)”,謂之為“討聰明”。青團在這兒又起著討口彩的作用。

青團的做法比較簡單,就是把青汁和米粉和好,揉成團,然後放入豆沙、棗泥、鹹菜等餡料,再用蘆葉墊底,將它們入籠蒸熟就可以了。

  湖北清明節吃什麼食物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