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食品

節日慶典 閱讀(2.07W)

在傳統文化中,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在清明習俗中,祭奠和嬉遊的傳統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但寒食節所蘊含的“飲食文化”往往被人忽略。重慶大學文化專家孫琳博士表示,清明節不像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有統一的飲食品種,各地的清明飲食各有偏好,內涵也更加豐富。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食品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端午節要吃粽子喝雄黃酒、中秋節要吃月餅、元宵節要吃湯圓,那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呢?孫琳告訴記者,清明節飲食並沒有統一品種,各地的習慣差異比較大。在我國北方地區,清明時節很多人要吃雞蛋,寓意圓圓滿滿;老北京人清明時喜歡吃饊子麻花、驢打滾和麵茶;而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則有吃“寒食”的習慣,要蒸“子推饃”“子推燕”等,饃面中夾有核桃、紅棗、花生,稱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傳,這些饃既可以自己食用,也能用來饋贈親友。

孫琳說,北方的清明飲食主要是糕餅、冷粥,南方地區主要是一些應時應景的時令食物。上海江浙一帶居民有吃青團、吃藕的習慣,而兩湖、四川盆地的部分居民則有吃粽子的習俗,既可以用於上墳祭祖,也可以在出遊時自己食用。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食品 [篇2]

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果

浙江南部各地採摘田野裡的棉菜(又稱鼠麴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蔔絲與春筍,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裡,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畫卵

在一些地方,於清明頭一夜,把雞鴨卵煎熟,染成藍黃雜色,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

畫,作為冷食禮品贈送。據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食薄餅蒸樸籽粿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食品》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