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傳說及習俗

節日慶典 閱讀(1.25W)

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有兩位公子,長子申生,次子重耳。國君的寵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躲避她的加害,就帶領部分大臣逃離晉國。 一日,重耳在山中迷了路,好幾天都找不到東西吃。重耳便絕望地嘆了口氣:“重耳餓死事小,只怕晉國的老百姓沒有好日子過了。”大臣介子推一聽,想到重耳在落難中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將來必定是個賢明的君主,便下定決心要全力輔佐他登上王位。於是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吃。重耳知道這件事後,感動得流下淚來,說:“你這樣對我,我該如何報答你呢?”介子推回答:“我不求公子的報答,只希望公子記得我今天割肉事君的一片忠誠,日後能多關心百姓疾苦,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傳說及習俗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終於回國當上國君,稱晉文公。登基後他一一封賞了流-亡期間跟隨他的大臣。由於介子推還鄉探母,竟被晉文公給忘記了。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抱不平,他才猛然想起舊事,心中愧疚,連忙親自帶人到介子推的老家綿山探望,由於介子推故意避而不見,晉文公竟找不到他的蹤影。

這時,有人獻一條計策說,介子推是個孝子,不如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把母親背出來的。 晉文公便下令左右從三面火燒綿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始終看不見介子推走出來。等火熄滅以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揹著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在介子推的屍體下發現了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寫了幾行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看罷,便鄭重地將這片衣襟放入衣袖中,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死諫,他就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通知全國,禁止用火,寒食一日。

第二年,晉文公又率領群臣到綿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奠,發現老柳樹已經死而復活,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枝,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下看了,也紛紛仿效他折柳插頭。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後來清明節也就成了人們掃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了。

端午節的傳說及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基本相同的。端午節的習俗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最主要的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名平。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最初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他的主張遭到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便漸漸疏遠了屈原,讓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

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秦國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激流滾滾的汨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中秋節的傳說及習俗

三十守歲 :

農曆臘月三十為一年的除夕。

過去,老北京大多數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門,有油炸的麵食、月餅點心、蘋果柑桔、什錦果脯、黃白年糕、餃子饅頭,真是應有盡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還擺著香爐、蠟扦等供器,供桌前邊的地面上擺著蒲團,行禮跪拜的時候用。

據說,年三十晚上到七年級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裡面有財神、土地爺諸位。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裡多多關照。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傳說及習俗》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