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專升本>

成考專升本藝術概論的複習筆記

專升本 閱讀(9.47K)

關於藝術的本質這個藝術學學科的根本問題,藝術史上的幾種主要看法:

成考專升本藝術概論的複習筆記

第一種,“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對藝術本質的認識同樣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之上。中國南北朝的劉勰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文”只不過是載“道”的簡單工具,即“猶車之載物”罷了。這樣一來,“道”不僅是文藝的本質,而且是文藝的內容,“文”僅僅是作為“道”的工具而已。顯然,這種“文以載道”說同樣把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

第二種,“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衝動”。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係,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象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康德的這種意志自由論成為後來的唯意志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處在19世紀和20世紀轉折點上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更是將其推向極端。尼采認為,人的主觀意志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在尼采那裡,主觀意志被說成是主宰一切的獨立實體,本能慾望被誇大為具有無限的能動性。尼采是從美學問題開始他的哲學活動。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象徵來說明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等等,它們成為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在我國古代的文藝理論批評史上,南北朝時代是文學日益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得到重視。但是,這個時期有的文藝評論家把“情”、“志”歸結為作家藝術家個人的心靈和慾念的表現,根本否認文藝與社會現實的聯絡。宋代嚴羽的“妙悟”說和明代袁巨集道的“性靈”說,也是把主觀精神的表現和抒發當作文學的藝術本質特徵。

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西方文藝思想史上,從古希臘以來,“模仿說”一直是很有影響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發展到後來,更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以獨立體系來闡明美學概念,成為在他之前的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從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現實的藝術真實性。與此同時,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認為,藝術所具有的這種“模仿”功能,使得藝術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現象世界更加真實。俄國19世紀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關於“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是對客觀現實的“再現”。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論點是藝術反映現實,但他所理解的現實生活,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們的社會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

中外藝術史上還有“形象說”、“情感說”、“表現說”、“形式說”等多種頗有影響的說法。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思想家、美學家和藝術家們,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探究藝術的性質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許多精闢的、頗有意義的見解。

(2)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人類社會生活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大組成部分。為滿足這兩種生活所分別進行的生產活動,稱作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光輝燦爛的藝術文化寶庫。

馬克思明確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將“藝術”與“生產”聯絡起來考慮,從生產實踐活動出發來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這在美學史和藝術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藝術生產” 理論對於揭示藝術的起源和藝術的發展,揭示藝術的性質和藝術的特點,以及揭示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鑑賞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系統的奧祕,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