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小英雄雨來教學反思2015最新

教育考試 閱讀(2.51W)

《小英雄雨來》一課,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鬥爭的故事,歌頌了抗日根據地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地和敵人鬥爭的優秀品質。

小英雄雨來教學反思2015最新

  篇一:《小英雄雨來》課後反思

一看到這個題目,內心就會有一種暖暖的感覺,雨來的故事,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它伴隨著我走過國小,走過童年的時光。今天,又重拾雨來的故事,內心有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

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鬥爭的故事,歌頌了抗日根據地兒童熱愛祖國、勇敢機智地和敵人鬥爭的優秀品質。這篇小說,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國小生讀。教學之後有以下幾點反思:

1、長課文怎樣教?要抓住重點。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上課時,我重在引導學生解決閱讀提示中的問題:課文寫了雨來的幾件事?在學生交流過程中,趁勢引導孩子用概括每段內容的方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練習加小標題。

2、體會雨來的英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二、他小小年紀,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內容比較集中,教學思路很清晰。

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我引導學生注意抓住一些關鍵句子,讓學生想,讓學生談。如“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著風,一直朝後院跑去”一句,可讓學生想象:雨來此時心裡是怎麼想的,想象後討論: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於日本鬼子做鬥爭的部分,引導學生找到雨來被敵人四次逼問時的表現的句子,讓學生深入課文了解心目中的小英雄,並結合課文插圖,體會他的機智勇敢、愛國精神。學生也是樂此不疲。

討論第二個問題,則圍繞“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體會雨來的愛國情操,這正是他與敵人鬥爭的力量源泉。其次,抓住文章中寫景的句子,提示學生從景物的描寫,體會到:這如花的家鄉,豈能讓敵人踐踏?這也是雨來堅定信念的原因。

3、讓學生廣泛收集課文外的其他抗日小英雄故事,讓英雄的故事激勵孩子們奮發向上。

4、這篇課文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是很值得學生效仿的。周立波先生曾評價說:這篇文章寫得有骨頭有肉,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能很好地領悟這個寫作方法,引用了周立波先生的這句話。但在分析理解課文的同時,這個寫作特點的滲透不夠,感覺沒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怎樣在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自然而又有效地滲透寫作指導,將是我以後的教學中值得探究的.一個方向。

  篇二:《小英雄雨來》教學反思

《小英雄雨來》是國小教材中最長的一篇課文,以往我大多以課題為線索:雨來是個小英雄,他的英雄行為表現在哪些方面?切入文字。而今年,我想體現創新,體現輕負擔高質量,就抓住課文最後一個情節:大家都以為雨來死了,結果沒死。當人們發現雨來還活著時,最高興的是誰?為什麼?最佳答案是:最高興的是趙大叔,為什麼是趙大叔呢?由此一步步倒推上去分析。我覺得以這個問題作為線索能貫穿全文,挺有新意。結果,滿懷激情進課堂,黯然失落下講臺。學生的興致倒是挺高漲,但過多的精力用在了李大叔、媽媽、鄉親們的身上,偏離了文章的主線。

教學設計要有新意,我所努力追求的,特別是觀摩課或展示課,更想給人耳目一新。但是,實踐告訴我們,教學設計有它的特殊性,並不是越新越好,更不是越奇越好。就像於老師說得那樣,教學設計不應該著眼於教師教得如何,而應該著眼於學生學得如何。學生是主體,學生學得如何,這是我們在教學時第一關心的。理想的設計應該是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明白,費時少而效率高。如果教師的設計新穎別緻,但學生不易接受和理解,那麼,這個設計也是不理想。如果教師一味追求自己的設計如何出新,如何別緻,而不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學習時間和效果,那是違背學生主體觀的。眼下,有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已經進入了誤區,他們一味求新求奇,稀奇百怪,繞來繞去,讓學生雲裡霧裡。這種所謂的新穎,用通俗的話語來表示,那是“教師出風頭,學生吃苦頭”。簡單是真,扼要是美。簡單扼要往往就是實在和高效。

另外,於老師還強調老師要知道學科的思想,知道如何具體實施。是啊,任何一篇經典的文章,各個部分都由內在規律和聯絡,或者以情感變化為線索,或者以情節發展為脈絡,或者以時間推進為順序,或者以地點變換為框架,等等。庖丁解牛,遊刃有餘,就是因為他是順著牛的骨骼組織的空隙而進行,如果他憑著自己力氣大或者刀子快,猛砍一通,非弄個刀毀肉碎不可。解讀文字也一樣,只有順著作者的思路,根據文字的特點進行,才能得心應手,順理成章,否則,極有可能把文字解讀得支離破碎。《小英雄雨來》是一篇描寫人物形象的課文,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或者:哪些方面表現出了他的英雄形象,這是文章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如果以“當人們發現雨來還活著時,最高興的是誰?為什麼?”為切入點,這就要轉許多彎,才能轉到分析雨來的英雄形象上來。這無疑是把簡單的事物複雜化了。

細想想,教學設計的新穎與否,往往只是對教師而言的,對學生的意義並不大。教師有可能對同一篇課文教過多次,或在其他地方聽過多次,而學生不可能對同一篇課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過多遍。因而,不管教師採用何種方法分析課文,從那裡切入,都只是第一次,都可能是新穎的。當然,學生也需要教師有新穎的教學設計,但學生所需要的新穎是篇與篇之間的教法不同,不要這一篇是這樣幾個步驟:先識字解釋、再劃分段落、再分析講解、最後概括總結,下一篇也是這樣幾個步驟。至於教師以什麼為切入點,學生並不在乎,在乎的是怎麼學得輕鬆,學得明白,學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