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歷史人物:認識評價荊軻其人

歷史解讀 閱讀(3.25W)

正確分析評價荊軻必須澄清以下幾個問題:

歷史人物:認識評價荊軻其人

1、有人說,秦統一天下既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實際上就起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作用,應如何認識這一點?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後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併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併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秦策》)戰敗國則對戰勝國還要徼納貢賦,人民承擔著更重的負擔。因此,對於秦國的兼併,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總之,歷史的程序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評價屈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

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肯定秦的功績;而從對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壓迫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看,又應充分肯定荊軻的行動。

2、有人說,荊軻刺秦王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荊軻這個人是不值得肯定的。這個看法是否正確也應作具體的分析。

荊軻的甘願冒死入虎狼之強秦,刺殺秦王,其中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無可否認的,直到臨死他還念念不忘:“必得約契以報太子。”然而,能否把荊軻刺秦王的行動的意義都侷限於此呢?當然不能。太子丹初見荊軻時,是希望荊軻為挽救燕國之將亡,反抗暴秦之兼併而出力的。荊軻當時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說明荊軻主要是想報效燕國的。後來荊軻激勵樊於期自刎獻首時說,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也說明荊軻主要還是從國事來考慮的。因此,在荊軻刺秦王的行動中雖然有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以至於六國的危亡。也可以這樣說,荊軻報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礎上的,或者說,報答太子是通過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來實現的。而這樣的行動有其正義性,所以,荊軻這個人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感佩,所稱頌。因而,將荊軻報答太子的思想與反抗暴秦挽救燕國的願望割裂起來分析問題以至於否定荊軻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觀的。

3、有人認為:荊軻勸樊於期自殺過於殘忍。那麼是否如此呢?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就必須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關鍵。所以,激勵樊於期自殺獻首實屬為刺秦王之舉得以成功而採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對於樊來說,燕國若亡,不但無法為“父母宗族”報仇,連自己也無處棲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無出路,而獻出生命可就大義,很顯然,這對於樊將軍而言也並非絕對不良之計。再者,荊軻的行動並無絲毫自私的的成分──“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更何況他自己也將“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因此,荊軻之舉無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荊軻的深謀遠慮,精明多智。

總之,荊軻這一人物不僅義薄雲天,視死如歸,而且能深謀遠慮,機智沉著,堪稱豪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