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評價歷史人物

歷史解讀 閱讀(2.81W)

【篇一:評價項羽】

評價歷史人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讀過《史記》一書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項羽是個英雄。項羽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間便可殺敵上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量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時,他竟然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一位英雄。

但項羽是一名非常失敗的英雄。

其一,項羽不注重學習,只崇尚武力,甚至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的名字會寫就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是帶兵南征北戰,還是治理國家,武學不知將成為一塊巨大的絆腳石。

而且,項羽還不善於用人,不會把握時機。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於他,可他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劉邦所用,自己反被大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范增為他效力吧,可他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連范增的才智也浪費了。項羽要麼中人家的計策,要麼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也離開了他,是自己徹底失去了謀士。

項羽在臨死之前曾說過“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尋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只會逞匹夫之勇,到死還認識不到自身的缺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實可悲啊!

【篇二:評價孫中山】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可歌可泣、大有作為、令人欽佩的人物,其中最令我欽佩的就是最早的革命先行者號稱“國父”的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生於廣東一個貧困的家庭中。他從小就很關心國家大事,對清朝統治極為反對,立志推翻清朝封建統治。長大以後,他建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然後將各革命團體聯合起來,組成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革命的綱領。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最後終於迫使清王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從而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封建主義在我們中

國兩千多年的統治。

革命領袖孫中山在革命的早期運動中,雖然遭受了很多重大的挫折和失敗,但他不畏艱難,屢敗屢戰,帶領他的戰友們經過艱苦卓越的鬥爭,終於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兩千多年的統治,成立了中華民國,併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總統。他破除了很多封建陋習,並提出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使中國從此進入了新民主義革命時期。

孫中山先生一生為民主革命奔波勞苦,鞠躬盡瘁。為勉勵後來者不懼困難,勇往直前,他在遺囑中寫下“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孫中山先生作為中國早期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成立中華民國,不愧為“國父”。

【篇三:評價魯迅作文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髮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鬍鬚成一個隸書的“一”字。他,就是魯迅。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字數共計有600多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等,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愛國的人。魯迅在日本東京大學留學的一天,在上課時,教室裡放映的片子裡有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日本學生投去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的走出教室,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的在腦海閃過。他決定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從此,魯迅開始瘋狂的寫作。我們都熱愛祖國,但我們關鍵要學習魯迅那樣,用自己的力量來救國救民。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堅強、勇敢的人。魯迅十二、三歲那年,他的家庭遭遇不幸,父親被爺爺弄去官場作弊,不料被告發,在考場被拘留。母親變賣家產,向官府層層送禮,最後父親的罪刑才減輕。後來,經過魯迅母親每年的送禮,七年後魯迅父親被送回家裡,可已渾身是病,臥床不起,花了家裡所有的錢,還是無濟於是。魯迅就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擔,不讓母親操勞,他又開始重新考學,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呀,這種堅強、勇敢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眼中的魯迅是偉大的、是堅貞不屈的、是高尚的,是被人永記心中的。魯迅,永記您,向您致敬。

【篇四:評價諸葛亮】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瞭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餘(約合180釐米)。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藉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麼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篇五:評價諸葛亮】

在我的腦海中,有許多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劉邦、項羽、曹操、諸葛亮、岳飛、鄭成功、戚繼光……其中讓我最感動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諸葛亮姓諸葛,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人稱臥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軍事家。他一生追隨劉備,多次為劉備打仗時出謀劃策,幫助劉備取荊州,得馬超,破許昌……一生為蜀國立下的功績不計其數,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報答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由於大將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歲時去世,死前留下了一個圖本和以後出事的應對措施,幫助蜀國在他死後仍然像以前那樣興旺了一陣子。

諸葛亮一生經歷過許多大的戰爭,且計謀大部分是諸葛亮出的。比如說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狹窄,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方設法的要除掉諸葛亮。這時正值秋日,在許昌整頓了一年的曹軍現已精神煥發,準備駕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訊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軍中卻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計,讓諸葛亮趕造十萬支箭,若十日內沒有完成,便軍法處置。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抱怨,而是說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諸葛亮說大話,於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諸葛亮把從魯肅那裡借來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滿了草人,並下令向曹軍水寨進發。這一天正好有霧,曹軍的視線不好,錯把草人當成了士兵。霎時間,曹軍朝草船萬箭齊發,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條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上輕而易舉湊齊了十萬多支箭,周瑜啞口無言,計劃落空。

諸葛亮最令人感動的便是他對劉備的忠心。他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劉備疾病纏身的那一段時間裡,諸葛亮對他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劉備死後,有才能的諸葛亮並沒有稱王稱帝之心,而是全力幫助後主劉禪帶兵打仗,管理國家大事,對待劉備的孩子就像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那樣,但是蜀國有才能的人都相繼死去,諸葛亮一個人獨木難支,難管朝政,最終死去。他在臨死時還在關心著國家大事。

諸葛亮這個令人感動的歷史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熠熠生輝,永遠不會被人忘卻。

【篇六:評價諸葛亮】

如果有人問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智慧的化身——諸葛亮。

千古以來,諸葛亮深受人們的愛戴,身上有著無數美麗的光環。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毫無疑問,這是對諸葛亮才華的側面概括。集超人智慧與謀略於一身的諸葛亮,被善於招攬人才的劉備重用,蜀國在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終成就了大業。

我喜歡諸葛亮遇事鎮定自若,深謀遠慮。在“空城計”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懼司馬懿的逼迫,從容佈置,從而使對方退兵,西城得以轉危為安。我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賢嫉能的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趁大霧天扎草人攻打曹營,從而借來十萬支箭,為赤壁之戰準備了足夠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還喜歡諸葛亮的智勇超群與忠貞不渝。諸葛亮為了求得南方的長治久安,聽從馬謖的建議,採用“攻心為上”的計謀,在與孟獲的戰鬥中七擒七縱,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地歸順了劉備,成為蜀漢南方的屏障這些世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無不閃耀著諸葛亮知識與智慧的光芒。

我喜歡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品質。他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諸葛亮的性格品質至今還廣為後人流傳。《三國演義》同時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現在已經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讀物了。

訪先人之遺蹟,發聖賢之古情。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廉潔、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諸葛亮,“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白帝託孤”,“嘔心瀝血”、“七縱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等。不僅如此,後世留下了許多與諸葛亮有關的諺語、俗語或歇後語。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既生瑜,何生亮!”“諸葛亮借箭——有去無還。”等等的這些諺語、俗語、歇後語不計其數。其傳奇般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質卻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恆星,為世人永遠展現出他那聖潔的光輝!作文

【篇七:評價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帶著絲好奇,是怎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閒適場景?

提起菊,便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陶淵明。因為,他是如菊一般的隱士。不慕榮利,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談,過上了“種豆南山下”的田園生活。

只是,世間繁花千萬,何必獨愛於菊?隱士,即隱居於山水之間的人吧。這樣的人,不錯,也許是過著一種如詩般的生活。但卻必定是孤獨的,逃避了世俗的一切而回歸於自然,其結果只會是“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悲哀。

不得不說,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是絕對不會存在的。一味地逃避,只會使自己存活於幻想的“桃花源”中。畢竟,現實是必須要面對的。我眼中的陶淵明,排除了他的文人身份後就只是個懦夫。一面抨擊著黑暗的政治感傷時事,一面卻將自己隱在遐想之中。既為大丈夫,若沒有班超棄筆投戎的英勇氣魄,也該堂堂正正地立於世間,面對面地與黑暗抗爭。即便不能如蓮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該像梅花一般在黑暗的洪流中傲然挺立。

在晉朝,他可以拋棄一切過他的田園生活,但在今天,四處是高樓大廈的鋼鐵森林裡,他還能如舊?只怕到時會是一副半人半鬼的模樣吧!

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陶淵明,只可惜,習慣於將自己隱藏後散發清香的菊花永不會讓我喜愛。

【篇八:評價項羽】

我眼中的項羽,是一個英勇果敢的人。鉅鹿之戰,項羽讓士兵“皆沉船,破釜甑,燒爐舍,持三日糧”。他那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激發了士卒的鬥志,最終他以少勝多,向後世展示了一場經典戰役。

我眼中的項羽,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鴻門宴上,項羽本可以除掉劉邦,消滅他在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他失去了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范增數目於他,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而他默然不應。他優柔寡斷讓劉邦順利逃脫了他辛辛苦苦設下的圈套安全回到了軍營;他的優柔寡斷甚至被范增取笑,“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擄。”

我眼中的項羽,是一個殘暴的人。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軍隊火燒咸陽,坑殺士卒。秦室宮殿的火燒了三天三夜還沒有熄滅,秦宮內的財貨珠寶、宮女美女全都被項羽擄掠而去。時有人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說了這句話,竟然講說這句話的人給烹了。項羽真是與秦始皇一樣殘暴無道,“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這大概就是項羽在楚漢爭霸中失敗的必然原因吧!

我眼中的項羽,是一個悲憫、不服輸的人。項羽兵敗於垓下,縱然有力“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世豪情,然亦有“時不利兮雅不逝”的無可奈何!面對江東父老,項羽無顏以對放棄了東渡烏江,毅然衝入漢軍陣中殺敵數百,最終自刎而死,留下了一世英名。

項羽的一生,有威震諸侯的不凡,又有陔下之圍的悲慘;他曾經叱吒風雲、顯赫一時,但最終卻成了悲劇英雄,這就是他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