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關於歷史錯誤常識

歷史解讀 閱讀(6.66K)

篇一:有一種歷史常識錯誤叫“穿越”

關於歷史錯誤常識

新版《水滸傳》正在全國、熱播,儘管逃過了被“全盤否定”的命運,剛開播便出現的歷史常識錯誤卻讓新《水滸》雷翻觀眾。“當看到那一片金燦燦的玉米地時,哥樂了!”天涯論壇上有網友這樣說。

有一種歷史常識錯誤叫穿越。玉米在明朝才引入中國,宋人宋江如何與公孫勝在玉米地裡“鬥法”?難怪有網友諷刺說:“如果不看劇名,還以為在看《李自成》呢。”不獨新《水滸》,“穿越”已經成為不少歷史影視劇的“硬傷”,一抓一大把。比如,電影《關雲長》中,曹操請關羽做家鄉菜,關羽竟將胡蘿蔔搬上了桌,而胡蘿蔔在13世紀才從伊朗引入中國……

歷史常識錯誤不斷,原因究竟在哪?竊以為這是快餐時代的一個附屬物,當我們指責建築快餐化、食品快餐化時,殊不知精神產品領域的快餐化更嚴重,每年出版的垃圾讀物有多少,委實難以統計。這些粗製濫造的作品錯別字多、錯誤常識多,有的時候連工具書也錯誤不斷,因此影視劇粗製濫造並不讓人錯愕。

當前,影視劇製造存在兩大失衡或誤區。一是演員片酬極高,佔影視劇投資的大頭。當錢都投向了演員,影視劇的製作難免泥沙俱下。二是投資方捨得做宣傳,而不願投入資金做精品。這兩大失衡直接導致影視劇質量沒有保證。其實,如果多聘請一些專業的文史人員,像宋朝出現玉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穿越到劉備口中這樣的低階錯誤,就不可能出現。只想早日殺青,大力宣傳,然後賣掉片子,賺快錢,不出現歷史知識錯誤才怪。

說到影視劇粗製濫造,著名導演謝飛曾經談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個例子。“各地電視臺都在限價,製片方又無法預計銷售狀況,只能不斷壓縮成本,粗製濫造。演員的片酬降不下來,就只能加快進度,每天工作12個小時,分組拍攝,三五天就拍一集戲。拍《日出》時,我沒經驗。為保證長度和進度,我一開始讓演員放慢語速,後來又讓他們加快語速。”謝飛說這話是在七八年前,如今,三五天拍攝出一集戲早不是新聞,已經成為常態了。

詩人惠特曼說,“惟其存在偉大的讀者,方能產生偉大的詩人。”同樣的道理是,惟其存在偉大的觀眾,方能產生偉大的影視劇。如今人人都有遙控器、人人都有麥克風,當觀眾對那些粗製濫造的影視劇說不,果斷用遙控器投票時,影視劇精品也許才能多一些。

篇二:歷史常識型別問題

1.(自貢市20xx屆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20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被全面否定,曾經提出洋務運動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學者被扣上“崇洋”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現了一股研究洋務運動的熱潮,儘管在一些問題上爭論較大,但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符合時代潮流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體現的史觀有( )

A.全球史觀 近代化(現代化)史觀 B.文明史觀 社會史觀

C.革命史觀 近代化(現代化)史觀 D.全球史觀 文明史觀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觀念(革命史觀、現代化史觀)

【解析】材料中對洋務運動的批判,反映的是革命史觀,強調階級鬥爭推動歷史進步,而認為洋務運動符合時代潮流,則反映了近代化(現代化)史觀,也就是看其怎樣推動社會從農業社會走向近代工業社會,故C項正確;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全球史觀,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文明史觀和社會史觀,故B項錯誤;結合A、B 兩項分析可以D項資訊材料沒有反映,故D項錯誤。

【答案】C

2.(昆明市2014屆高三複習教學質量檢)秦王朝經濟生活的史料有限,後人回顧秦制,多持全面否定的態度。1975年,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簡書10種,其中多有可以補充史料記載的珍貴資料,使史學界對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的若干具體情形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材料說明

( )

A.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只能是相對的 B.歷史實踐是檢驗歷史認識的途徑

C.文字史料必須與實物史料相印證 D.多重史料印證可以還原歷史真實

【考點】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

【解析】題乾的意思是由於史料不足,導致後人對秦朝制度多持否定態度,而隨著近年來考古發現,人們對秦朝的具體情形有了新的認識,這說明受時代的侷限,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只能是相對的,故A項正確;B、C、D三項觀點雖然正確,但材料沒有體現,故B、C、D項錯誤。

【答案】A

3.(烏魯木齊地區2014年高三年級第二次診斷性測驗)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的註釋裡說:“歷史上的晚期時代對早期時代的認識當然與後者對自己的認識不同,例如,希臘人是作為古希臘人認識自己的,而不像我們對他們的認識那樣,如果指責古希臘人對自己沒有像我們對他們的這種認識,就等於指責他們為什麼是古希臘人。”下列與此觀點相符合的評述是( )

A.歷史認識都是從現實出發的 B.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沒有規律可尋

C.後人對歷史的認識一定高過前人 D.歷史認識應還原到歷史時空中去

【考點】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

【解析】材料主旨是研究歷史要還原歷史的真相,而不是從現實出發研究歷史,故A項錯誤;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有一定的規律可尋,故B項錯誤;?後人對歷史的認識一定高過前人?說法錯誤,故C項錯誤;?希臘人是作為古希臘人認識自己的,而不像我們對他們的認識那樣 ?說明作者認為研究歷史應該放回到當時歷史環境中去,故D項正確。

【答案】D

4.(煙臺市2014屆高三3月大學聯考診斷性測試)湯因比說:“人們將記住這個時代,這主要不是因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惡,也不是因為它的令人驚訝的發明,??人們要敢於認為讓文明的益處為整個人類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見,作者觀察歷史的視角主要側重於

( )

A.把握歷史的發展方向 B.辯證看待歷史的發展

C.多角度認識和考察史實 D.全球責任和文明角度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觀念(全球化史觀、文明史觀)

【解析】首先,找出反映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人們要敢於認為讓文明的益處為整個人類所利用是行得通的?其次,提取關鍵資訊?文明?、?整個人類?,由此可見,作者視角側重於文明角度和全球責任,故D項正確;A、B、C項不符合題意,故A、B、C項錯誤。

【答案】D

5.2007年7月,《張學良口述歷史》出版。在歷史學習和研究中,口述歷史的價值主要表現為

( )

A.當事人的所見所聞,是價值很高的一手史料

B.通用於缺少文獻資料的特定領域和問題

C.對政治制度史和經濟史的研究作用很大

D.是對文字記載歷史的唯一補充

【考點】史學理論——史料型別(口述史料)

【解析】口述史料不屬於一手史料,一手史料是指實物史料,故A項錯誤;口述史料是歷史的再現,可以用於討論歷史本原的依據,故在缺少其他史料的情況下有很大作用,故B項正確;口述史料往往帶有個人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應與其他史料一起作為研究歷史的依據,故單獨的口述史料不能對研究政治制度和經濟史有很大作用,故C項錯誤;D項?唯一?二字過於絕對,故D項錯誤。

【答案】B

6.(宜賓市2014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考試)由於營養和疾病控制能力的提高,在過去200年間英國人的平均身高已經提高,這是一種合理的假設。統計表明,英國人平均身高長期上升的趨勢在19世紀中期發生逆轉。由此可知( )

A.假設的歷史結論都應有統計資料作佐證

B.英國人的平均身高不斷提高的假設成立

C.過去200年間英國人的平均身高呈下降趨勢

D.統計方法有助於增進歷史結論的準確性

【考點】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歷史結論可以是一種合理的假設,並不一定要有統計資料佐證,故A項錯誤;據材料?英國人平均身高長期上升的趨勢在19世紀中期發生逆轉?可知並非不斷提高,故B項錯誤;據材料?在過去200年間英國人的平均身高已經提高?可知並非下降趨勢,故C項錯誤;合理的統計方法對歷史結論的準確性有促進作用,故D項正確。

【答案】D

7.(宜賓市2014屆高三第二次診斷性考試) “如果過去30年間的婦女運動相比以前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它已經更多地意識到需要利用一種有關過去的記憶。對女權主義者而言,這種需要並不能通過對一些非凡女性的研究來加以解決,例如伊麗莎白一世,她在一個男人世界成功進行了統治,而應把重點放在大多數婦女所遭受的經濟和性別剝削上,放在激進分子糾正這種狀況的努力上。”史學家在此認為婦女史研究應( )

①注意歷史時代發展的變化 ②突出代表性人物的研究

③重視群體性情況的研究 ④重點研究婦女的經濟狀況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婦女史研究)

【解析】據材料?過去30年間相比以前有什麼變化?可知婦女史研究隨歷史時代發展的變化,故①正確;據?並不能通過對一些非凡女性的研究?和?應把重點放在大多數婦女?可知重點應關注群體性情況的研究,而非突出代表性人物研究,故②錯誤;同理,故③正確;據材料?應把重點放在所遭受的經濟和性別剝削上?和?放在糾正這種狀況的努力上?可知重點在於努力糾正經濟和性別剝削的努力,而非婦女的經濟狀況,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

【答案】A

8.(吉林市2014屆二模)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述了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中亞、西亞各國的歷史,並在《大宛列傳》中記載了中國人最早得到關於西方世界的資訊。這些記述表明《史記》( )

A.作者考察過這些地區 B.主要記載了亞洲歷史

C.是一部傑出世界歷史 D.具有獨到的世界眼光

【考點】文史常識——《史記》

【解析】司馬遷對亞洲和西方的記述,並不能說明作者考察過這些地區,故A項錯誤;題幹包括亞洲和西方,故B項錯誤;《史記》主要是記錄傳說中的中國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並不是世界歷史,故C項錯誤;在西漢時,司馬遷就以獨到的眼光關注亞洲和西方,體現了司馬遷治史的獨到性,故D項正確。

【答案】D

9.(石家莊市2014屆高三質檢)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兒的墓被發現。2014年1月,其墓誌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與文物》期刊發表。以前史書記載上官婉兒與韋后一黨關係十分緊密,而墓誌則顯示上官婉兒並非與韋后一夥。這印證了( )

A.陳寅恪的“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絡考察歷史,探究史料”

B.胡適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C.王國維的“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D.樑肩超的“對舊史不可輕信,十之七八應取存疑態度”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史料處理)

【解析】材料反映地下新史料的發現對史書記載的補充作用,符合王國維的?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觀點,故C項正確;A項從事物演變和聯絡探究歷史、B項從假設到求證、D項對史料的存疑均與材料無關,故A、B、D項錯誤。

【答案】C

10.魯迅於1898年從江南水師學堂肄業,後來他回憶說,“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這學堂裡,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吶喊自序》)這段回憶( )

A.是文學創作,不具史料價值 B.是作者臆說,理應不屑一顧

C.是真實經歷,可供歷史研究 D.是個人生活,缺乏社會意義

【考點】史學理論——史料甄別

【解析】《吶喊自序》中的這段回憶再現了魯迅於1898年從江南水師學堂肄業前後對洋務由排除到接受的轉變,是他個人真實經歷,去偽存真也可供歷史研究,故C項正確;文學作品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沒有史料價值,故A項錯誤;題目材料中的敘述應該有一定的真實性,並不是作者臆說,故B項錯誤;題目材料雖是個人生活,但卻能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故D項錯誤。

【答案】C

11.(襄陽市2014年普通高中第二次調研)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談到:“凡一種學問能擴充他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則進步,不能的,則退步。”據此,歷史研究應該重視( )

A.語言研究 B.邊緣學科 C.社會應用 D.擴充知識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

【解析】材料主張重視?能擴充他作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學問?,即要重視邊緣學科,故B項正確;A、C、D項與材料不符,故A、C、D項錯誤。

【答案】B

赫魯曉夫改革

【解析】唐代發明曲轅犁,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不能說明?普遍使用?,故A項錯誤;古希臘考古發現筆跡相同的陶片刻有同一人的名字,反映?陶片放逐法?存在侷限,被別有用心的人鑽了民主的空子,並不是以民主方式反對民主敵人的有效方法,故B項錯誤;

?經學科、經學大義、中國文學?反映中體,?政法科、工科?反映西用,故C項正確;1951~1955年,蘇聯對農業的投資的增加並不能說明工農業發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變,相反蘇聯工農業失衡局面一直存在,故D項錯誤。

【答案】C

13.(淄博市2014屆高三3月模擬)2011年大陸出版的《中華民國史》中,對蔣介石追隨孫中山,推倒北洋軍閥,尤其是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應有的肯定。但對他發動政變、導致國共關係破裂,以及內外政策的保守性和個人獨裁,抗戰勝利後違背民意、發動內戰的責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評。這體現了作者的( )

A.文明史觀 B.整體史觀 C.革命史觀 D.唯物史觀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觀念

【解析】文明史觀側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演進,與材料無關,故A項錯誤;整體史觀側重於人類橫向的聯絡,與材料無關,故B項錯誤;革命史觀側重於階級鬥爭推動歷史發展,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對蔣介石的功過進行了一分為二的評價,符合唯物史觀的辯證分析問題的觀點,故D項正確。

【答案】D

14.有學者認為:“中古時代,天下佛寺無處不有,僧尼可達數百萬,以此反映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雖為普通事實、人物,亦足以為歷史事實;如多數碑碣之廣泛敘述忠孝仁慈,千篇一律,雖為史家斥為毫無價值,但可見出社會心理趨向,亦可具有歷史意義。”這說明了( )

A.存在數量大是社會現象成為歷史事實的前提條件

B.能反映社會重要趨向的普通事實可成為歷史事實

C.歷史學家是普通事實能成為歷史事實的決定因素

D.反覆出現但未經考古驗證的文字記錄無歷史價值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

【解析】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廣泛傳播反映了普通民眾希望通過禮佛來結束動亂的迫切願望,宋明理學所倡導的忠孝仁慈等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故B項正確;?存在數量大的社會現象?並不一定能成為歷史事實,故A項錯誤;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故C項錯誤;反覆出現但未經考古驗證的文字記錄並不一定沒有歷史價值,故D項錯誤。

【答案】B

15.(黔東南州2014屆高三第一次大學聯考模擬)梁啟超在1922年這樣認為:“孟子常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這句話可以說是代表舊史家之共同觀念。??我們平心一看,幾千年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迴圈?何止中國,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說現在比‘三十王朝’的時候進化嗎?印度呢,能說現在比優波尼沙曇成書、釋迦牟尼出世的時候進化嗎???又如漢、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較,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所以從這方面找進化的論據,我敢說一定全然失敗完結。”在這裡,他想要強調的是( )

A.前代勝於當代,昨天勝於今天,歷史在倒退

B.“治亂論”比進化論更適合解釋某些歷史

C.一治一亂的史觀適用於古代而不適應於當代史

D.古代史學觀點通常缺乏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觀念

【解析】從材料?我們平心一看,幾千年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迴圈?何止中國,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說明作者強調?治亂論?,即:但凡出現一個太平的?治世?,在它之前或之後,都必然有民不聊生,朝政敗壞的?亂世?,又從材料?所以從這方面找進化的論據,我敢說一定全然失敗完結?說明作者認為?治亂論?比進化論更適合解釋某些歷史,故B項正確;歷史是在進步的,故A項錯誤;梁啟超屬於近代人物,他強調?治亂論?,故C項錯誤;D項與材料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B

16.德國哲學家李凱爾特說:“歷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並不是一切事物都對歷史具有同樣意義??只有價值聯絡才使我們重視此一事件而忽視彼一事件??假使沒有這種價值聯絡,那麼我們對人類歷史生活中的個別差別,將像對海上的波浪或風中的樹葉那樣漠不關心。”對此理解正確是( )

A.歷史研究應以個人的活動為核心 B.歷史研究側重事件對事件的價值聯絡

C.歷史是探索發現孤立的個別事件 D.歷史研究是人對價值判斷的主觀體現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

【解析】從?但是在人的生活中,並不是一切事物都對歷史具有同樣意義,只有價值聯絡才使我們重視?可知A項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從?歷史主要是研究人的?和?重視此一事件而忽視彼一事件?可知歷史研究的不是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絡,故B項錯誤;從?並不是一切事物都對歷史具有同樣意義?,?假使沒有這種價值聯絡,那麼我們對人類歷史生活中的個別差別??漠不關心?,可知歷史不是研究孤立的個別事件,故C項錯誤;綜合題意可知歷史既要研究人又要體現人對事件的價值聯絡,D項最符合題意,故D項正確。

【答案】D

17.《人類與大地母親》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最後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錄: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線(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舊大陸文明中心(約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馬的馴化與歐亞草原遊牧生活的創造

第13章:區域文明之間的相互關係(約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舊大陸的民族大遷徙(約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斷此書的基本特點是( )

A.斷代史 整體史觀 B.編年史 文明史觀

C.編年史 社會史觀 D.國別史 生態史觀

【考點】史學理論——史書體例、史學觀念

【解析】從題幹中可以看出著作的目錄是按時序編排的,因而特點之一是編年史,從目錄中的標題中?舊大陸文明中心??區域文明之間的相互關係?等資訊可以看出具備文明史觀的特點,故B項正確,A、C、D項錯誤。

【答案】B

18.(莆田市2014年高中畢業班教學質量檢查)①1840年以後,列強對中國發動了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戰爭。②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③擁有獨立主權的中國逐步淪為受外國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④中國的歷史發展程序發生了重大轉變。以上敘述中屬於歷史評價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點】史學理論——歷史評價

【解析】①②屬於歷史史實;③④是關於近代歷史的解釋評價,選擇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19.(淮北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英國曆史學家柯林武德在1936年的一份手稿中寫道:“聖奧古斯丁從一個早期基督徒的觀點來看待羅馬的歷史;提累蒙特從一個十七世紀的法國人的觀點來看;吉本從一個十八世紀英國人的觀點來看;而蒙森則從一個十九世紀德國人的觀點來看。問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那是沒有意義的。”此觀點認為( )

A.歷史學家會站在各自立場不斷改變歷史視角

B.評價歷史事物的標準始終隨時代變化而變化

C.不同時代的人對歷史事物的評價有明顯差異

D.歷史學家的觀點會因國家利益的不同而不同

【考點】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

【解析】A項沒有突出時代差異,故A項錯誤;B項沒有突出不同的人,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時代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得出不同觀點,故C項正確;聖奧古斯丁是從早期基督徒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不是因國家利益的不同而不同,故D項錯誤。

【答案】C

20.(廈門市2014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托克維爾指出,“誰要是隻研究和考察法國,誰就永遠也無法理解法國大革命。”這一材料所體現的歷史研究方法是( )

A.關注不同國家間的相互聯絡和影響 B.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C.側重社會變化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D.把握歷史前進的方向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

篇三:歷史常識性知識整理

曹操有一次去打袁術,軍中缺糧,曹操下令讓管糧官把大槲換成小槲,有些士兵餓得去吃玉米。 其實玉米是在明朝中期的時候才被引進中國,三國的時候中國哪兒有玉米。 電視劇中蜀漢軍隊打出的旗子上寫的是一個“蜀”字。

蜀漢的國號本來是“漢”,“蜀”是當時魏、吳兩國對劉備政權的一種帶有歧視性的叫法,而“蜀漢”則是後世史家的稱呼。旗子上應該寫“漢”字 。

楊啟隆勸紫雲下毒害康熙,“反清復明”,楊說其母被殺進宮裡的清兵而死。 攻入大明皇宮的是李自成而非清兵。

順治寵妃董鄂妃患天花,佟妃這樣對孝莊說:一個漢女把皇上迷得七葷八素的。

董鄂妃其實不是漢女董小宛,史學界已有定論。王國維指出:“董氏,實董鄂妃,又作棟鄂妃,為八旗著姓。 劇中孝莊幾次這樣自稱: “我孝莊……”

孝莊太后原名布木布泰,13歲時嫁給皇太極,崇德元年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病逝,諡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諡號是死者的哀榮。 康熙下密旨給姚啟聖,令施琅不得入臺。

事實是收臺後,施琅入臺接受鄭克塽投降,且在臺三個多月進行安撫。

潘虹飾演的慈禧太后稱李鴻章、左宗棠都是“三朝元老”。

李、左都是咸豐朝後期彈壓太平天國起家的大員,到同治朝只能算是“兩朝老臣”,何來“三朝元老”之說? 劇中提到赫赫有名的老將馮子材時,一會兒稱“提督”,一會兒稱“總督”。

總督是封疆大吏,是地方最高長官,而提督僅僅是總督管轄下的武官,這兩者豈可混為一談? 李鴻章說出“八國聯軍剛剛火燒了圓明園”的臺詞 ,時間是1874年。 “八國聯軍”侵華髮生在1900年 ,圓明園是1860

年英法聯軍燒燬的。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是帝王、諸侯與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性質的稱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表褒的稱號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晉文公、秦穆公、漢武帝;表貶的稱號有靈、厲、煬、哀等,如周厲王、隋煬帝。後世帝王諡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

、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封建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叫廟號。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開國皇帝之後的嗣君一般稱為“宗”

,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從漢武帝開始有年號,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如唐太宗年號“貞觀”、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成祖年號“永樂”;有的皇帝有兩個年號,如宋高宗年號“建炎” “紹興”、元世祖年號“中統” “至元”;有的皇帝有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

大體上來說,唐代以前的歿世帝王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以後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年號,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愛新覺羅?弘曆在位年號“乾隆”

,稱乾隆皇帝。 “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對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於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號。如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

。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上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 1、國諱: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諱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2、官諱:是封建官場的下級官員為了巴結討好上司,主動避長官的名諱。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

3、聖人諱: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

子之名的。

4、家諱: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僅限於親屬內部。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年齡的稱謂。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天干地支生肖

12345678910111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天干:(時間-3)÷10的餘數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順序排列。例如2009年餘數是6那麼在十天干中第六位是己。 地支:(時間-3)÷12的餘數就是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順序排列。例如2009年餘數是2,地支中的第六位就是醜。那麼今年2009年就是己丑。

生肖:演算法同地支。那麼2009年就是牛年。

紀月常用序數

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

陰曆每月七年級稱“朔”,十五稱“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稱“晦”。 中國古代還有報更(打更)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一更(17-21時)、二更(21-23時)、三更(23-1時)、四更(1-3時)、五更(3-5時)

天色夜雞平日食

紀時半鳴旦出時

時辰現代時間

隅日日晡日黃人中中昳時入昏定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31~3~5~7~9~111315171921~1357911~~~~~~

131517192123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驚蟄3月5--7日穀雨4月19--21日芒種6月5--7日大暑7月22日--24日白露9月7--9日霜降10月23--24日

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立夏5月5--7日

小滿5月20--22日

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立秋8月7--9日

處暑8月22--24日

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立冬11月7--8日冬至12月21—23

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小寒1月5--7日

大寒1月20--21日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篇四:總結歷史劇的九大常識錯誤

總結歷史劇的九大常識錯誤

我們看歷史劇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那些編劇經常犯“常識性”的錯誤。我總結了九個最常犯的錯誤。

一、稱謂,譬如對皇帝的稱呼,其實翻開史書看,在明、清之前,基本上是看不到稱呼皇帝做“皇上”的,所以現在許多歷史劇往往在明、清之前就出現“皇上”的稱呼,是大錯特錯的。在明、清之前,還是最好稱“陛下”穩妥一些。還有就是皇后的自稱,常說“哀家”,其實只有死了老公的才能自稱“哀家”,皇后一般自稱都是用“吾”或者“本宮”的居多。還有一個“格格”的稱號,這可是大作家瓊瑤誤導了大家,以為只有公主才稱為格格,結果弄得許多清朝的戲都錯用這個稱謂,其實“格格”就相當於“小姐”,是滿族人對女性的一種稱謂,後來也用來特指貴族王公的女兒,是一個無定製的稱呼。

二、諡號,經常在戲裡出現的常識性錯誤。諡號和廟號都是死後才立的,但劇裡卻經常聽到什麼太宗、仁宗的稱呼,真是死人也給氣活了。另外,清朝時候皇帝的年號也不是隨便能稱呼的,不能讓臣民們隨便地直呼“康熙”、“乾隆”之類。

三、三字經,許多劇集都出現用三字經教孩童的場景,但是卻時空穿越得很嚴重。因為三字經是南宋才出現的,如果放在早前的時間就嚴重錯誤了。

四、佛教,同樣地,看過《美人天下》之類的劇集,你應該知道編劇的無知到了什麼程度。佛教是東漢時才傳入中國的,但編劇不去好好學習,就胡亂把佛教時間推移到西漢,那是嚴重的歷史常識認知錯誤。其實在此之前的中華大地,人們祭祀的不是佛祖道祖,而是天和地。

五、食物,這個更容易犯錯,譬如玉米、譬如米飯、譬如麵條,這些日常食物也是容易出錯的常識。甚至還連食具也是隨便亂用。

六、詩辭,唐詩、宋辭過早出現在前期的朝代,也是因為編劇的文學功底不夠,不瞭解早期的辭賦和詩歌所致。如果他們能多讀不同朝代的詩辭歌賦,估計這個常識錯誤就不會發生了。還有成語,也是經常亂用的,沒有弄清楚出處和時間,就出現穿越。

七、銀子,許多歷史戲都濫用了銀兩這玩意兒,其實通行於民間的,還是以銅錢為主,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銅錢以及計算方式,普通老百姓哪來這麼多銀兩付賬啊!

八、文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重中之重,可是編劇們也不加深究,

就隨便在秦漢時期用了“宋體”、“楷體”這樣的後來字型,也是很大的常識性錯誤。

九、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經典的戲劇對白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可是這個詞是在朱元璋才開始使用的,平白無故地往前推,每個皇帝的聖旨都這樣用,那就實在太離譜了。

我不介意戲劇對人物的性格或者內心世界加以虛構,畢竟那些東西在史學家筆下也是帶有他們濃厚個人喜好的,但是歷史的常識性東西絕不允許有錯,因為這是對中華文化的尊重!

篇五:電視劇中普遍存在的歷史錯誤總結

1.奉天承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古裝劇裡太監宣讀聖旨必然的開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現在的古裝劇甭管哪朝哪代都是這樣的開頭,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只有明清兩朝是這樣的。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運指的是繼承”五德“(也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執行。所以奉天承運意為君權神授,君權是上天賜予的。在唐朝一般詔書的開頭“門下”二字,而元朝漢文詔書的開頭一般為“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這裡必須說明一點,聖旨開頭為八個字,聖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六字是連續的,其餘的兩個字根據聖旨的內容和詔告物件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分別為詔曰,制曰和敕曰。“詔曰”是詔告天下的意思,凡重大政事須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誡的意思,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時均會使用敕曰,意為告誡官員要勤於政務,勿貪圖享樂,要忠於朝廷,勿結黨私營,危害朝廷。

參考史料:

1.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曰奉天殿,門名亦如之。??太祖‘奉天’二字實千古獨見,萬世不可易,以故祖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遇親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2.畢諴之父贈承德郎翰林院學士,母葛氏封恭人的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未有躬自累善,而其後不振者也。朕豈吝於褒貺哉。爾畢矩乃翰林學士,畢諴之父,其性之義,其行之良,允文允武,四方之綱,慶延乃子,翰墨奇香,甚悼爾之,弗躬者也。是宜褒編,以彰潛德。茲特贈爾:承德郎,翰林院學士。爾靈不昧,其尚知榮。

敕曰:德之在人,親者父母均也。故朝廷追錫之典並逮之,爾翰林院學士畢諴之母葛氏,孝敬勤儉,貞靜淑懿,篤生哲嗣,克舉其官。茲特贈爾為恭人,九原有知,欽承無數。 敕命 大中四年五月二十八日之寶

2.臣妾

現在的古裝劇中皇后和妃嬪均對皇帝自稱臣妾,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臣妾的本意為天下的男女,特指低賤的男女。一般情形下皇后和妃嬪對皇帝的自稱為妾,妾身,賤妾,小妾等。很少有自稱臣妾的,目前只在《明史》一部正史中發現皇后稱臣妾的記載,另外在《四朝聞見錄》中也發現了妃子自稱臣妾的記載。

史料參考:

1.《尚書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

2.《明史》卷五四 志第三 禮志八 嘉禮二 冊皇后儀冊妃嬪儀附條

“古者立後無冊命禮。至漢靈帝立宋美人為皇后,始御殿,命太尉持節,奉璽綬,讀冊。皇后北面稱臣妾,跪受。其後沿為定製,而儀文代各不同。明儀注大抵參唐、宋之制而用之,太祖初,定製。”

3.《四朝聞見錄》:大姐姐遠處北方,臣妾缺於定省??臣妾誠夢不到此。這是宋高宗對當時還是德妃的憲聖慈烈皇后吳氏說等韋太后回來就冊封她為皇后時吳氏的回答。

3. 大人

稱呼當官的為大人,源於清代,源於滿清政府對於漢人思想的奴性控制。所以現在的編劇給我感覺都太缺乏歷史常識了,不管哪一年代的古裝戲,全稱大人,不知道誤導了多少觀眾。大人前面一般會加上姓,比如劉大人,但是現在的編劇都稱呼和珅為和大人,這就不對了,和珅姓和嗎?不是,他姓鈕鈷祿,和珅是他的名字,所以按照漢人的叫法可叫鈕大人。

4.總兵

總兵這一官職源於明朝,現在的《隋唐演義》和《封神演義》這種官職居然滿天飛,確實是誤導了不少無知少年。總兵簡單而言就是邊防軍的統領。總兵一職在明初還是無品級的,但到了明末就成了軍隊的領袖,高階將領,相當於現在軍區的司令。總兵到了清朝官階為正二品,歸巡撫提督統轄。

5.包拯

影視劇中的包拯包青天殺人前居然不需要奏報皇帝核准,這簡直是逗死我了,宋朝的死刑複核復奏制度哪裡去了?他包青天殺人不用皇帝批准,這就和殺人犯殺人沒有差別。那還要皇帝幹嘛?他包青天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乾脆篡位自立為皇帝好了。

所謂死刑複核復奏制度就是在地方官判決一個犯人死刑後,要上奏給中央,宋朝是上奏給刑部,刑部審查後交由皇帝批准,皇帝批准後方可執行,一般都在皇帝批准後三日內執行。這個制度始於北魏太武帝,隋朝和唐初是實行三複奏,而唐太宗李世民害怕枉殺人命,還一度實行五復奏制度,後來改為地方三複奏,中央五復奏。所謂三複奏就是指前後向皇帝上奏三次,五復奏同理,皇帝均要同意,方可殺人,而且明確規定皇帝同樣執行死刑三日後必須執行。如果說在復奏沒有批准的情形下,或者批准後不是在三天後執行,則執行死刑的官吏要獲罪。歷朝歷代的復奏次數不一樣,但是上訴執行死刑的規定是一樣的。包拯沒經過皇帝批准就殺人,是要獲罪的。

6.奴才和奴婢

現在的影視劇不管是哪朝太監都對皇帝和后妃們自稱奴才,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宦官自稱奴才始於明代。清朝的滿臣和入了旗的漢臣也自稱奴才,沒入旗的漢臣只能自稱臣。這事實上這是清廷的一種民族歧視,因為臣比奴才地位更低。而且清朝的女官(即高階宮女)也是自稱奴才。

現在的影視劇宮女們對皇帝和后妃都自稱奴婢,這也是不對的。奴婢的本意為奴隸,男稱奴,女稱婢,奴婢是沒有自由的。倒是在元朝的戲劇中有發現宦官自稱奴婢的,所以可以知曉宦官有自稱奴婢的。

7.夜市

現在不少影視劇在唐朝出現了夜市的劇情,夜市,一般認為起源於北宋東京,在兩宋時期夜市發達,而且商品玲琅滿目,有娛樂場所,有飲食服務,有各種各樣的商業服務。但是在唐朝除了上元節這一天,夜市開放,男女們都跑到了街上去看花燈,去盡情玩樂,這天也是有情男女最開心在一起的一天,因此也說法認為中國的情人節是上元節。有人曾經拿出王建的《夜看揚州市》來證明唐朝有夜市,今天我要給予反駁,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夜市千燈照碧

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這首詩裡的夜市千燈,其實是在暗示我們這一天為上元節,為燈節,所以這也符合唐朝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有夜市的史實,所以說那些說唐朝有夜市的人的觀點是錯誤的,夜市源於宋朝,兩宋時期是夜市最為繁榮的時期。

8.稱呼

我發現現在的古裝劇,不管哪朝,漢人對自己父母的稱呼都為爹孃,事實上這未必,稱呼各朝都有差別,比如說南北朝隋唐時期稱呼父親為耶耶,稱呼母親為阿孃。

9.古代的公文沒有標點符號

古代的標點符號,並不像現在這樣存在。古書沒有標點符號,而是由讀者自己標上去從而方便閱讀的。古代的公文亦沒有標點符號,現在的古裝劇由於全部使用標準普通話,所以公文有標點符號,這也不能算錯誤。如果為了讓劇中的公文更有歷史感,其實是可以使用簡單易懂的古文,同時也不加標點符號,這是我的一個提議。

10.本宮

本宮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宮之主,也就是說只有一宮之主才能稱本宮,比如說皇太極在1936年立的五宮,分別是清寧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即孝端文皇后),關雎宮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即敏惠恭和元妃),麟趾宮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即懿靖大貴妃),衍慶宮淑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康惠淑妃),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也就是說只有這五宮的女人才有資格稱本宮,剩餘的皇太極的其他女人都沒有這資格。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太子也能自稱本宮,這是因為太子是東宮之主。因此本宮並不只是皇帝女人的專有稱呼。至於現在的電視劇我感覺上有的不是一宮之主的女人也能稱本宮,因此這也是錯誤的。

11.太醫是如何給宮中女眷看病

宮中女眷可不是尋常的女人,這些都是皇帝的親人,太醫給這些人看病時,那是無法當面診脈的,那是必須在一個屏風外瞧病。那麼屏風外怎麼瞧病呢?相信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那就是懸絲診脈。所謂懸絲診脈指的是在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情形下,在醫生給女病人瞧病時,用一根絲線,絲線一端綁在女病人的手上,另外一端在醫生手中掌握著,然後判斷脈象,診斷病情。當然,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根本診不到脈搏的。所以太醫只有通過詢問病人,以及花錢賄賂伺候病人的宮女太監,來得知病人的具體病症,這樣才能夠對症下藥,治癒病人。說到這裡我不得不噴一噴《甄嬛傳》,在《甄嬛傳》中溫實初溫太醫居然能夠當面給甄嬛和沈眉莊診治,還能和沈眉莊發生一段感情。這個照史實來說是不可能發生的,特別是在清廷的這種森嚴的宮禁制度中,一個太醫怎麼可能當面診治皇帝的女人,又怎能輕易地,而不被皇帝察覺,現在想想還是覺得挺好笑的。

12.清朝的髮式

清初頒佈的剃髮易服令,要求漢人以及在其治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族的髮式,漢人奮力反抗,當時造成了滿清的大屠殺,著名的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清初的髮式是金錢鼠尾,也就是後腦勺留一撮頭髮然後垂直留辮子。而現在有關清朝的戲的那種後腦勺大辮子的髮式,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了,清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都不是這個樣子的。

13.擊鼓鳴冤

現在的影視劇中百姓向官吏擊鼓鳴冤的情節時常出現。然而衙門前的鼓最早並不是作如此用,而是官吏的下班鈴聲,鼓一敲就宣告下班了。而作為百姓鳴冤用則是始於明清,在此之前並非如此。因此這也是現代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歷史錯誤。

14.哥哥

哥哥用來稱呼兄長是在唐朝以後,在唐朝前哥是歌的意思,因此在唐朝前的電視劇不應該出現管兄長稱呼哥哥的劇情。而在唐朝前用兄稱呼哥哥,比如說可以稱呼大哥為長兄。 史料記載:

《史記 燕召公世家》: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裳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這裡的哥是歌的意思。

15.公公

現在的電視劇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管任何太監都稱呼公公。實際上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公公只是對於年紀較長並且地位最高的尊稱,這個就好比我們現在可以稱呼老爺爺為老公公,需是年老之人。只不過年老往往和地位有一定掛鉤,地位高的太監往往年紀都較大。

另外這裡補充說明一點,用老公稱呼太監,這也是確有其事,只不過是明清兩朝的北京市民對於太監的一種俗稱。

史料記載:《紅樓夢》第83回:“門上的人進來回說:‘有兩個內相在外,要見二位老爺。’賈赦道:‘請進來。門上的人領了老公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