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如何解決幼兒同伴之間的矛盾

工作方案 閱讀(2.46W)

在幼兒園中,小朋友之間打架之類的不友好現象時有發生。孩子進入幼兒園,就意味著開始獨立地進入社會群體。孩子的個性就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從事某項活動,從中享受到喜悅和快樂。愛玩、會玩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難免會產生摩擦,發生爭執。從家長的立場想想,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但由於現在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就造成了多數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一方面,他們為孩子提供了最優越的物質支援,另一方面,他們在投入自己全部感情的同時也生怕孩子受委屈,而且也強烈地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在孩子身上收到回報。於是,部分家長過於重視讓孩子學會幾首歌,會畫幾幅畫,而忽視了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問題。

如何解決幼兒同伴之間的矛盾

在這個群體中,孩子怎樣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作為家長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配合幼兒園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是我們經常遇到而又必須及時處理好的一個現實問題。

有些家長對這些問題採用極端的處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鼓勵孩子去和別人打,認為是培養孩子競爭意識;還有的家長認為別的孩子不好,就限制自己的孩子與其交往,這都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前者會使孩子滋長不良的行為習慣,後者則使孩子喪失了鍛鍊交往能力的機會。作為家長怎樣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呢?我覺得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可以嘗試做好以下幾點:

(一)家長首先應該明白活潑好動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遊戲時,發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家長不要把小問題當成大問題,更不能把孩子之間的爭執等同於成人之間的矛盾。

(二)對待孩子之間的爭執,家長應持冷靜的態度,理智的進行處理,應該從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處理,無論誰是誰非,對孩子都要採取多鼓勵少責罵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對,不能偏心袒護,更不能粗暴打罵,而要批評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面給被傷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個團結友愛,有禮貌,勇於承擔責任,教育孩子做一個團結友愛,有禮貌,勇於承擔責任,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認真分析實情,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行為:“你是對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為你自豪,他雖然打了你,他也很後悔,老師也批評了他,我們不生氣原諒他。”家長的肯定,可以讓孩子丟掉委屈情緒,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對性格懦弱膽小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三)家長應教給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告訴孩子,哭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被認為是膽小怯懦的表現。當別人打過來時,要知道用手去擋開,或者避開,不能呆在那裡讓人打,還要及時將這一情況告訴老師,在該爭的時候要去爭,特別是遇到一些有害於小朋友、危害集體的事情,要勇敢地站起來敢於制止,必要時包括還手。

(四)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小孩子之間的磕磕碰碰總是難免的,所以當孩子們出現一些小的矛盾時,可以讓孩子自己解決。不要急

著一味去代辦或者維護自己的孩子,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處理矛盾,也可以教育孩子怎麼處理好矛盾。其實在孩子自己解決碰到的問題時對他們自身也是一種成長,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獨立能力。有時候家長包辦太多,也會讓孩子失去很多鍛鍊的機會。

以上僅是個人的一些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問題的,況且幼兒易反覆,需要老師和家長長期耐心地進行指導,堅持一貫性原則。孩子之間的不友好行為是幼兒成長階段的正常現象,老師和家長對此都要有正確認識,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以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

如何解決幼兒同伴之間的矛盾 [篇2]

在孩子與同伴的衝突中,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不放心讓幼兒獨立地解決問題,常常包辦解決衝突。實際上,家長應該理解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孩子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是必要的,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提供機會,讓孩子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並在其感悟中成長。

(一)家長應正確看待幼兒同伴間衝突的教育價值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衝突是一種消極行為,有破壞性因素而加以避免,實際上,衝突是去自我中心的關鍵要素,能幫助幼兒逐漸形成採納同伴觀點的能力,為幼兒人際交往奠定基礎。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核心是去自我中心,衝突具有如此的功能,正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家長應為幼兒提供解決同伴衝突的機會

面對衝突,有些家長把教育重心放在“避免”上,如:買玩具時,同樣的玩具會買雙份或多份,衝突發生時立即分開一起玩的孩子。家長不能不加篩選地將成人解決問題的標準原原本本地擺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為怕麻煩而快速地解決問題。對幼兒來說,具體的體驗比抽象的說理更能發展他們社交能力,幼兒獨立地解決問題後的成功感是言語教育和行為指導無法取代的,“聽過了忘記了,看過了記住了,做過了理解了。”即使幼兒沒有很好地解決衝突、親歷失敗的經驗,也是一種積累。當面臨幼兒同伴間衝突時,家長首先應該考慮到的是我能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獲得哪些經驗,而不是考慮儘快地結束衝突。

(三)家長應注重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的溫馨氛圍、家長的民主態度和家長的民主態度和家長的社交能力等潛在的環境因素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果親子關係融洽,家長注意提供情感支援,鼓勵交往,則兒童在行為規範的內化方面最為有效。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虧,如:沒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捱了同伴的打,家長就打罵自己的孩子,說孩子沒用。時間一長,孩子遇到交往困難時,把問題或不良情緒悶在心裡,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的發展是不利的。實際上在父母的溫情下,幼兒會樂於與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敗時能接受家長的建議和幫助。遇到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家長可作暫時的冷處理,切忌從幼兒的得失出發處理問題,使幼兒產生對立,由於交往壓力而回避交往。一般父母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幼兒也會在交往中表現出一定的交往策略,如果父母參與幼兒的交往活動,能使兒童形成安全感,有助於幼兒被同伴接納,形成良好的同伴關係。

(四)家長應給予必要的技能

指導時宜將社會認知、具體的行為指導和體驗結合起來,單方面的指導,教育效果不大。如果只進行社會認知方面的教育,幼兒能說出遇到什麼問題怎樣去做,但是到了真實的情景中,卻不知所措,或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從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入手,示範教授幼兒解決衝突的社會技能,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把兒童社會認知的提高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結合起來的。

教育不是快刀斬亂麻的事情,是滴水穿石的過程。每個家庭,每對父母,都應根據自己家庭的特點,孩子的特點,來確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從小處著手,堅持不懈,才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