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2018關於農村網路、資訊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7.06K)

衡陽是湖南中部的農業大市,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迅速發展,沿城鄉鎮城鎮化建設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和可觀的成績,但是絕大多數鄉鎮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其中高寒山區鄉村比重大。高寒山區美麗鄉村網路資訊化建設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很難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戰略目標,也將嚴重製約我省市甚至當前整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團中央關於組織開展“我的中國夢,天翼與你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的有關精神,積極探索我市高寒山區美麗鄉村資訊化建設的新發展和新思路,在共青團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書記李璐的領導下,我與師生共31人於今年7月6日—11日組赴南嶽區龍鳳鄉紅旗村開展調研,並通過支教、實地考察村容村貌、問卷調查、測量村民血壓,慰問困難群眾、關愛留守兒童、參與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同吃、同住、同勞動等方式,專門就如何有效推進高寒山區美麗鄉村網路資訊化使用和建設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調研。現將我調研的結果彙報如下:

2018關於農村網路、資訊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一、把農村網路建設和使用及資訊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

龍鳳鄉紅旗村位於區境北部,南嶽衡山麓下,海拔600多米的高寒山上。該村離南嶽區境30餘公里,地處偏遠,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發展基礎薄弱,居民富裕指數偏低,一方山水難以增加一方人的經濟收入,提高一方人的生活質量,豐富一方人的業餘生活水平。目前該村行動通訊和固定電話業務覆蓋率不到70%,寬頻網際網路業務僅不到5%,光纖到村、寬頻到戶幾乎為零,遠低於農村的平均水平。為此,政府應從推動科學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把加快農村網路建設和使用及資訊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進一步明確網路資訊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豐富工作內涵,強化組織領導,找準限制農村網路資訊化發展的突破口,多策並舉,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資訊化建設的新局面。

統籌區域發展,把建成小康社會作為資訊化使用和建設的首要任務。

從區域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建立在美麗鄉村資訊化的建設基礎上的小康社會。衡陽是一個多山的地區,特別是地貌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比例大,具統計,全市共有近10萬農民聚居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高寒山區已成全市相對集中的連片山區,紅旗村的調查表明,該村村民XX年人均純收入為 5160元,僅相當於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440元的69%;鄉村無集體經濟收入,且負債。因此,就我市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高寒山區美麗鄉村資訊化建設問題,不能簡單地看作山區單個鄉村發展問題,而是要統籌規劃,制定長期的發展工作方案,科學管理,步步實施,攻堅克難,把資訊化建設和長遠發展以及高效使用資訊化提到事關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來認識。

吸引青壯年紮根農村,推動三農發展,促進農村網路建設和使用資訊化建設的完善。

青年人是推動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國家富強的生力軍,也是推動農村資訊化建設的骨幹力量。美麗鄉村資訊化使用的建設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兩者相互依賴,相互聯絡。當前,我市高寒山區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分散居住形勢嚴重。紅旗村總人口1053人,外出人口460餘人,其中留守兒童93人,在家留守的老人佔67%,在家青壯年比重小。青年勞動力、科學技術、科學規劃管理是推動三農發展的主要因素,而科學技術的資訊傳遞最直接的是青年人,所以就當前紅旗村現狀來看,我們首先應該在吸引青壯年到村從事農業生產,加強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依靠農業現代化管理,促進三農發展,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來解決農村資訊化建設和使用發展的絆腳石。

規劃好當前及未來資訊化建設的總導向,完善資訊化便民利民的總舉措。

從此次我們調研的紅旗村以及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的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民對農村建設的要求由過去寬敞的家庭住房,輕便的自行車,電燈電話向現在的家用電腦,私家汽車以及優質的公共服務,良好的居住環境轉變。這一目標的實現就需要我們在開展推進農村資訊化建設上確立新的理念和政策,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打造新產業,在突破瓶頸上探索發展新方法,在提升品質上設計新載體。目前,浙江等城市美麗鄉村網路資訊建設使用的成功事例表明,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人人幸福”的目標,加快城鄉資訊化建設和使用,統籌兼顧產業協調和發展、縮小城鄉經濟發展的整體差距是當前發揮好資訊化成果便民利民的本質要求。因此,美麗鄉村資訊化建設的發展,為我市高寒山區下一步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調整產業結構,依山脫貧提供正確導向,是農村資訊化建設在新階段,新政策,新形勢下的地域化和形象化的重要體現,符合通過資訊化建設推動新農村發展的轉型需要。

  二、加快高寒山區資訊化使用和建設需要破解的難題

從紅旗村來看,高寒山區農村資訊化建設具有光纖進村和傳統相比的巨大的成本優勢以及裝置安全性更高、建網速度更快、綜合建網成本更低等優勢。但也面臨著自然氣候條件惡劣,基層設施落後,交通不便,經濟整體落後等因素的制約,具體而言,主要體現為以下六大難題:

1、村民居住分散。人口集中對資訊傳播、使用、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高寒山區村面積大,人口少,居住分散。紅旗村總面積4750於畝,人口1053人,其中常駐人口僅590餘人,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

2、老年化比重大。老齡化加劇,老齡化比重加大是當前高寒山村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形勢。據我們問卷調查統計,紅旗村,在常駐人口的590人中,青年人不到1/5,青壯年農民的大量外出,高寒山區勞動力短缺,類似這樣山區發展經濟和資訊化建設困難重重。

3、資訊意識薄弱。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發展落後,農業生產資訊化投入較少,資訊閉塞,在加上有關部門幹部以及村民本身對農村資訊化意識不夠強,對農村資訊的實質,意義重要性以及建設認識不深,沒有把農村資訊化建設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來完成,造成農業資訊化滯後和資訊化建設服務意識不高。

4、基礎設施落後。作為農村資訊化建設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網際網路絡,在我國農村經濟應用範圍的比例仍然很小。在紅旗村,據調查,村民獲得資訊來源依舊是過去的電視,廣播,報子和相關部門發放的宣傳資料為主,這些傳統的傳媒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農民提供相關資訊,但是無法向農民提供互動式的諮詢平臺。全村僅有3臺電腦,山區電力供應不足,每天分時段供應且供應量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時也制約了農村資訊化建設的發展,全村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

5、資訊人才缺乏。資訊化使用的建設和資訊化人才是對立統一關係。但目前農村資訊化人才參差不齊,大多沒有通過專業培訓,對資訊服務業務不熟,在加上農村本身青年人非常少,資訊接受群體基礎素質差,影響資訊服務質量。資訊人員的質量和素質不能滿足基層科技資訊服務的需要。就紅旗村而言,目前該村的資訊資源開發管理還停留在低階階段,資訊的採集、加工、儲存、傳播還是最傳統的'方式,電子化程度以及資訊化服務效益差和利用率非常低。

6、資金投入匱乏。高寒山區條件十分落後,要幫助當地的村民加快農村資訊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瞭解,紅旗村開發融資渠道單一,除政府補貼,其餘均靠村民集資搞建設。而該村目前主要經濟來源是650多畝水稻生產和2760多畝的竹林。其中該村的竹林開發利用率小,僅21%的竹子被村民當做建築材料使用或者以600元/噸的買給收購商,由於交通閉塞,物流成本高,銷量不容樂觀。

  三、積極探索加快農村網路建設使用和資訊化建設的對策

當前,人們對資訊的敏感度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已經成為最基礎的民生需求。就從當前紅旗村基本情況,瞭解資訊設定的途徑、資訊設施在生活生產的運用,資訊站建設情況這一整情況,農村資訊閉塞不僅僅影響到農村,而且是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故此,大力推進農村資訊化建設和使用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1、發揮好政府對資訊化使用建設的主導作用。資訊化建設是一項巨大收效長遠的工程,需要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高寒山區村民集聚點以及道路、水、電與資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縣城農村資訊綜合處理中心,鄉鎮資訊處理站及村級資訊處理終端,實現市,縣、鄉、村各級網路連通。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網路管理體制,改善投資融資政策。大力推廣,電視網、電話網、網際網路的融合,把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到國家公共物品的範疇,加大對農村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以及對資訊化建設的補貼和獎勵,科學管理,統籌規劃,著力推動農村資訊化建設發展。運用新技術通過農業資訊化改造傳統農業。

2、把發展經濟建設作為資訊建設的首要任務。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人口稀少,基礎設施落後,資訊意識薄弱,資訊人才缺乏的關鍵。一方面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招商引資。以村部和學校為核心點,加強電網升級改造,由村級組織牽頭集資,政府補貼與自己出工修橋鋪路,建設自來水處理系統,建設自來水基站能保證滿足工業用水。積極引進投資商開發,依託本身的地理優勢和地理文化,構建以曾國藩古道為標誌的新的朝聖線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加固經濟穩定發展。依託境內豐富的楠竹和花崗石、紅石資源。通過網路營銷加大對該區竹製工藝品、花崗岩製品、旅遊工藝品、優質雲霧茶系列產品在各地的銷售。充分利用好“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核心景區座落境內這一區位優勢,開展佛教文化養身活動、全素宴、竹炭養身館等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加強對楠竹科學種植、合理開發。開發竹製品加工場,引進技術與文化竹藝術品製作中心,生產例如:竹炭雕、竹碗、竹製小商品、竹製擺件、掛飾等等。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農家樂,開實現自我經濟長足發展,解決當地外出青年的就業問題而引起的一系列遺留問題。

3、發揮農村資訊化三農服務優勢,建立農村資訊化服務的長效機制。資訊化是當代農業現代化的標誌和關鍵,它主導著未來一個時期農業現代化的方向,農村資訊化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村民通過村部紅星視訊以及自己上網,查詢農業種植的相關教學視訊教學,種植、養殖技術做為指導,學習用網路推銷農產品,從而杜絕盲目生產,同時收集資訊,利用資訊,圍繞瞭解市場需求的資訊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種植。建立農業資訊網路體系,為農業經營者提供豐富精確,暢通及時的資訊渠道,從而將農業化管理上升到一個新水平,促進農業管理的科學化,合理化,加快農業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充分發揮農家書對資訊化傳遞的作用,把農家書屋農村資訊開放共享,村民通過在農家書屋檢視農業生產等相關書籍,學習種養殖實用等技術,讓農家書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4、開發資訊化人才資源,為農村資訊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農村資訊化區域發展不平衡,除了建設和完善好組織協調機制、投入保障機制、宣傳交流機制、激勵機制、整體推機制五大長效執行機制之外,當前形勢,人才培訓機制也是農村資訊化建設的一項長期發展的策略。為此,我們要培養一批既瞭解農業生產經營,又懂現代資訊科技的複合型人才。建設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資訊化幹部隊伍,加快鄉村資訊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農業資訊化技術培訓,推進農業資訊服務與技術推廣,提高資訊採集,確保農村資訊化建設事業快速、有效推進。另外,充分發揮好大學生村官在推動農村資訊化建設中的重要角色,鼓勵支援對大學生村官參加資訊化建設的專業培訓,把大學村官加快培養為農村資訊化複合型實用型人才和資訊化專業型人才,為資訊化發展提供增添力量。

與時俱進,不斷加強資訊化建設的改進和學習是推動農村資訊走向產業化的重要舉措。如中國電信長期以來一直高度重視農村通訊發展和農村資訊化建設,以實施“村通工程”為重點,積極建設優質、高效、便捷、豐富的資訊網路,為農村資訊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農村資訊化使用及資訊化的建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和改進,不斷的追求和學習,不斷的完善和創新,全新服務,它的努力,將會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