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推薦

工作報告 閱讀(6.08K)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為了解掌握我區當前農村現狀,摸清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據區工委、管委會主要領導指示,辦公室組成調研組,於4月18日深入各辦事處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推薦

一、基本情況

全區現轄194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8.13萬畝,農業人口6.67萬人,農村黨員2632名。

二、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和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各辦事處立足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大村級開發力度,全區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跨越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年提高。近年來,新增個體私營業戶1300家,新增各類運輸車輛1880輛,新組建各類專業工程承包隊伍770個,安置就業0.5萬人,外出從業人員1.8萬人,全區從事二、三產業總人口達2.3萬人,年平均收入7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年2441元;2001年2615元;2002年2920元;2003年3520元;2004年4080元;2005年4950元,年均增幅20.5%。

(二)村級招商熱火朝天,商貿開發成效顯著。各辦事處搶抓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引導各村進行招商引資。今年以來,**辦事處已派出兩批招商隊伍,南下寧波、溫州等地,北上天津、廊坊等地,現已簽訂合作意向書8個。同時,**/**等村商貿開發成效顯著。投資1.2億元、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的**商貿城,一、二期工程,已於在2005年底竣工,三期工程2006年底竣工。依靠商貿開發,**村農民人均收入五年內翻兩番,由2000年的2000元增至2005年的7000元;村集體經濟由2000年的“空殼村”,發展到2005年的百萬村。投資380萬元、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的**村商貿樓,解決了30餘戶群眾的就業問題,村集體創收400多萬元。

(三)產業調整初見成效,特色經濟發展迅速。各辦事處依託區位優勢,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帶動成效明顯。**村依靠發展冬暖式有機無公害蔬菜大棚,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1280元猛增至2005年5500元。**村同市隆達公司合作建起30個雞鴨養殖大棚,每個棚年收入不低於2萬元;2006年又種植了270畝地的速生楊,全村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四)村莊規劃迅速推進,舊村改造成功破題。截止目前,全區第一期45個村的規劃編制,現已完成23個村。同時,**村舊村改造成功破題,通過招商以土地入股,騰空村莊佔地300多畝搞合作開發,以成本價為80戶群眾建設安居樓,年內計劃完成主體工程;同時,村集體計劃為全村30多戶老弱病殘戶建設安居房,將其餘70多戶統一進行規劃。***村投資50多萬元,硬化村內道路,改造排水管道。**居委會拆除房屋 30餘間,規劃建設了“四縱三橫”的村莊道路框架,並規劃建設了佔地30畝的鐵編工業園區。

(五)惠農政策深入落實,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為解決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現正在改造兩處衛生院,加強社群衛生室建設,提高衛生院的參療水平,對大病和特困家庭開發區出臺了《農村醫療救助實施意見》,對特困家庭由政府代繳醫療費,全區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已達93%,今年爭取村(居)民參合率達98%以上。農村低保由原來700元/年提高到800元/年,為27戶特困家庭共75人解決了吃、穿、住、醫、學和脫貧問題,為提高農村五保供養率,正計劃擴建**、**兩處敬老院。已出臺《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意見(討論稿)》和《關於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實施意見(討論稿)》,確保失地群眾不失收、不失業、不失保、不失居。全區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管委會每年對特困高中、大學生實行救助,國小、國中學齡入學率分別達到100%,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穩步推進,現已立項申報省級自來水扶持專案,全區188個村,已通自來水122個村,計劃今年完成56個村,爭取年內讓全區90%以上村(居)

民喝上純淨的自來水,2007年全面完成。 2005—2006年度“兩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全區已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全區188個村普遍實行了村級規範化管理,深入開展了“民主議政日”活動,切實轉變了幹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夯實了基層穩定,推動了了村級繁榮,議出了和諧環境,促進了村級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各村勤勞致富,互助友愛,尊老愛幼蔚然成風。

三、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群眾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於對不同型別的村隊、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村新農村建設的程序和積極性。

(二)個別單位在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 一是個別單位存在著尚有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幹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說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不少人卻表示要等上面佈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幹啥就幹啥”。部分村幹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二是一些地方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有的提出全部拆除現有住房,實現村民的整體搬遷,老百姓最擔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村級發展不平衡,東西差距、南北差異較大。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著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徵農業稅後,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硬體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部分村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程序。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群體x事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著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對策及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村喇叭、明白紙、標語橫幅、宣傳車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要求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要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加大對各辦事處的工作指導和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居)幹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先進村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先進村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制定出新農村示範點建設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全鄉新農村建設程序的加快。

四)要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啟用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要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級商貿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著眼於壯大辦事處和村級經濟勢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規劃建設新村鎮。要搞好城市主幹路兩側、高速路兩側和專案規劃區周圍村、重點村、歷史文化名村的規劃編制,有計劃地推進村莊合併工作,發展強村、中心村,推進村居樓房化。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搞好鄉村道路的改造和管護,逐步完善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車,實施戶戶通有線電視、通自來水工程。

(七)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範化衛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八)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資訊網和勞務中介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力爭年均轉移勞動力2萬人以上。

(九)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街建設和社會文化先進辦事處爭創活動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