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農村建設

工作報告 閱讀(3W)

為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於2011.7.25—2011.8.15在河南省施庵鎮的農村進行了“深入農村感受發展,切實剖析三農新動態”的社會實踐。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調研報告 農村建設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施庵鎮的25個行政村,農業人口62600多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17年全鎮GDP總量20多億元,增長12%。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援,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專案,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專案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20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資訊網路、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2所中學、25所國小,實現了區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臺了《施庵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範。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四)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白奎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調研報告 農村建設》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