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農村醫改工作彙報

工作報告 閱讀(2.76W)

子長縣位於黃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是民族英雄謝子長將軍的故鄉,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征的出發地,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就在這裡召開,先後有9名子長籍軍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素有中國革命的“紅都”和陝西“將軍縣”之美譽。全縣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設9鎮1鄉5箇中心社群1個街道辦事處,轄358個村委會、6個社群居委會,總人口27.3萬人,其中縣城人口11萬人。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74.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57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億元。全縣現有公立醫療機構17個,其中,公立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5個、民營醫院3個。

農村醫改工作彙報

近年來,在部、省、市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援、指導下,我縣緊緊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這一基本原則,統籌安排,精心組織,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改五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子長模式”的醫改經驗得到了中省市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充分肯定,成為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樣本”,並榮獲第六屆“中國地方

政府創新獎”最高獎—優勝獎和陝西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先進縣。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進展情況

子長縣既是革命老區,也是貧困山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較為突出。2015年,為了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縣委、縣政府本著“寧肯少上幾個專案,也要把這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辦實辦好”的決心,在縣醫院率先啟動了“以確保醫院公益性質為核心、以強化政府投入為抓手、以建立平價醫療服務體系為重點、以改革創新醫院管理體制機制為動力”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隨後,又在藥品集中採購、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縣鎮一體化管理等方面全面跟進,主要採取了九項措施全面推進醫改工作。

1、加大投入,建立凸顯公益性質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明確了政府舉辦衛生事業的主體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努力維護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質。一是取消了15%的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醫院因此形成的減收由財政補貼。按照“總量控制、結構平衡”的原則對全縣醫療機構的收費價格進行了全面調整,把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的專案上調50%,對大型檢查和檢驗專案分別下調15%—30%。二是全縣公立醫院由差額單位改為全額預算單位,把過去財政對公立醫院只核發70%的工資改為100%核發。三是醫務人員津貼績效工資和人才培養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縣財政每年為公立醫

院安排130萬元的專項資金,獎勵優秀人才。四是把公立醫院的歷史債務1941萬元經過審計後,由縣財政統一打包,現已全部還清。五是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裝置更新由縣財政負擔。六是鄉鎮衛生院的運轉經費由財政每院每年定額補貼8—10萬元。醫改五年來,縣財政累計投入5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年均為8.7%,年增幅29.2%。全縣三級醫療機構年均用於推進醫改增加的經常性支出2012年為2900萬元,佔當年醫療衛生總支出的20.9%,佔縣財政總支出的

1.8%。

2、實行全員聘用,建立良性競爭的選人用人機制。堅持總量、比例、結構“三不突破”原則,合理設定衛生崗位,推行全員聘用制和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對醫院院長公開選任,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合同聘用、崗位管理,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新機制。採取專兼職相結合、提前離崗等方法,壓縮管理和工勤崗位,給予落聘和提前離崗人員較為合理的待遇保障,實現了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定編定崗後,全縣共聘用醫務人員86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佔84%,較改革前提高15個百分點。

3、推行績效工資,建立公平競爭的激勵分配機制。擴大活工資部分,重點向技術骨幹、學科帶頭人、重點崗位和高風險崗位傾斜,適當拉開分配檔次。將財政撥付的檔案工資和績效工資作為基礎工資,分為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部

分。崗位工資佔基礎工資總量的40%,按崗位考勤結果發放;績效工資佔基礎工資總量的60%,按崗位工作數量、質量、醫德醫風和群眾滿意度等績效考核發放;把醫院收支結餘的30%和財政補貼收益作為效益工資,按績效考核發放,使醫務人員可變動工資佔到工資總量的80%以上,有效打破了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充分調動了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縣醫院同科室醫務人員月績效工資相差7000多元。設立了3—5萬元的鄉鎮衛生院院長獎勵基金,使鄉鎮衛生院院長年收入達到8—10萬元以上。

農村醫改工作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

4、突出精細化管理,建立密切協作的內部執行機制。首先,圍繞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行會計委派制,對財務集中核算、預算管理,強化財政對公立醫院的監管。其次,在醫院內部推行以三級成本核算為核心的財務管理改革,將過去粗放型的成本核算更加精細化,逐步實現醫院、科室、單元(個人)三級成本核算,使醫院財務管理更加科學規範,降低執行成本。第三,完善以目標責任管理為核心的監管機制,對公立醫院實行年度目標責任管理,明確各項醫療質量控制指標以及經營執行指標,簽訂目標責任書並予以考評。第四,完善以便民惠民措施為核心的內部執行機制,對困難群眾實行免掛號費、門診檢查費、注射費、換藥費,門診手術、放射檢查、三常規化驗費用減半的“四免三減半”惠民措施,建立優質護理示範病房,建立社會各界評醫院、醫院

內部評科室和就醫患者評醫務人員的“三評一考”制度和患者“五知道五明白”等制度,開展醫院文化建設和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工作,努力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患者就醫感受。

5、集中採購、統一配送,建立規範價廉的藥品採供機制。一是建立藥品集中採供製度。2015年6月,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所有用藥實行集中採購、統一配送,實現了公立醫療機構所有藥品同質同價。2015年又將中藥飲片和醫用耗材納入集中採供範圍。二是著力規範藥品配送工作。設立了藥品配送中心,編制了藥品配送目錄,制定了實施方案、監管辦法和對配送企業管理的規定。三是建立基本藥物目錄動態調整制度。先後4次對藥品配送目錄進行了調整,增補藥品品規151個,縣級《目錄》現有975個品種1528個品規(基藥佔54.5%),鄉級《目錄》現有795個品種1650個品規(基藥佔97.2%),實現了省藥品“三統一”基本藥物目錄的全覆蓋。截止9月底,全縣藥品採購1625萬元,減輕群眾負擔520多萬元。目前,包括基本藥物在內的藥品配送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藥物使用率保持在85%以上。

6、上下聯動,建立互通互聯的資訊共享機制。衛生部援助我縣1900多萬元的軟體裝置,縣財政配套1000萬元,建立了區域衛生資訊平臺,全國農村衛生協會為我縣捐贈了4臺DR,建立了區域影像網路遠端會診中心,使醫院內部實現了資訊、檢驗、影像三大系統的互聯互通,全縣實現了衛

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醫保經辦機構、藥品配送中心和患者之間的資源共享,醫療衛生機構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7、密切協作,建立縣鄉村一體化的管理機制。縣醫院與北醫三院、西安交大二附院、省人民醫院、中醫院、延安市人民醫院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開展技術幫扶和人才培訓,與北醫三院、解放軍第二炮兵醫院建立了免費“網上遠端專家會診”系統,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實行縣鎮和鄉村一體化管理,縣級三家醫療機構託管6個鄉鎮衛生院,給予管理、技術、裝置等全方位支援,雙向轉診有效銜接。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實行機構、人員、業務、財務、藥械、績效考核“六統一”管理,有效帶動和提升了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的診療水平,方便了群眾看病就醫。

8、分類管理,建立均等化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行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分類管理制度,將公共衛生服務主要內容分為個體專案和群體專案,分類核算人均成本,確定單位定額。按照政府出資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原則,據實測算制定了《子長縣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資金執行標準》,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提高到30元,資金分配按縣級4.51%、鄉級58.05%、村級37.44%的比例進行分配,使任務和經費下沉,發揮鄉村兩級作用。嚴格績效考核,採

取先預撥、後結算的辦法兌現補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果。

9、擴面提標,建立統籌城鄉的醫療保障體系。一是完成了城鄉居民醫保市級統籌工作,使15個鄉鎮衛生院也成為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參保患者可在全市範圍內自由選擇定點醫療機構就醫,住院費用實行即時結算。二是提升了參保覆蓋面和補償水平。2015年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參保率分別達到96%和98%。城鄉居民人均籌資水平達到365元以上,其中各級財政補助300元,個人按65元、100元和150元三個標準籌資。省市定點醫院報銷比例提高到55%-60%,縣鄉分別提高到80%和90%,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5%以上,住院費用報銷最高封頂線達到17萬元。三是啟動了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居民住院費用經醫保報銷後,對個人負擔的符合報銷規定的費用超過1.5萬元的,分段按50%—90%不同比例給予再次報銷,且不設封頂線。截止9月底,共有530人次進入大病保險報銷範圍,報銷500萬元。

《農村醫改工作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

子長縣位於黃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是民族英雄謝子長將軍的故鄉,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征的出發地,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就在這裡召開,先後有9名子長籍軍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素有中國革命的“紅都”和陝西“將軍縣”之美譽。全縣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設9鎮1鄉5箇中心社群1個街道辦事處,轄358個村委會、6個社群居委會,總人口27.3萬人,其中縣城人口11萬人。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74.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57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億元。全縣現有公立醫療機構17個,其中,公立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5個、民營醫院3個。

近年來,在部、省、市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援、指導下,我縣緊緊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這一基本原則,統籌安排,精心組織,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改五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子長模式”的醫改經驗得到了中省市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充分肯定,成為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樣本”,並榮獲第六屆“中國地方

政府創新獎”最高獎—優勝獎和陝西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先進縣。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進展情況

子長縣既是革命老區,也是貧困山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較為突出。2015年,為了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縣委、縣政府本著“寧肯少上幾個專案,也要把這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辦實辦好”的決心,在縣醫院率先啟動了“以確保醫院公益性質為核心、以強化政府投入為抓手、以建立平價醫療服務體系為重點、以改革創新醫院管理體制機制為動力”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隨後,又在藥品集中採購、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縣鎮一體化管理等方面全面跟進,主要採取了九項措施全面推進醫改工作。

1、加大投入,建立凸顯公益性質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明確了政府舉辦衛生事業的主體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努力維護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質。一是取消了15%的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醫院因此形成的減收由財政補貼。按照“總量控制、結構平衡”的原則對全縣醫療機構的收費價格進行了全面調整,把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的專案上調50%,對大型檢查和檢驗專案分別下調15%—30%。二是全縣公立醫院由差額單位改為全額預算單位,把過去財政對公立醫院只核發70%的工資改為100%核發。三是醫務人員津貼績效工資和人才培養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縣財政每年為公立醫

院安排130萬元的專項資金,獎勵優秀人才。四是把公立醫院的歷史債務1941萬元經過審計後,由縣財政統一打包,現已全部還清。五是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裝置更新由縣財政負擔。六是鄉鎮衛生院的運轉經費由財政每院每年定額補貼8—10萬元。醫改五年來,縣財政累計投入5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年均為8.7%,年增幅29.2%。全縣三級醫療機構年均用於推進醫改增加的經常性支出2012年為2900萬元,佔當年醫療衛生總支出的20.9%,佔縣財政總支出的

1.8%。

2、實行全員聘用,建立良性競爭的選人用人機制。堅持總量、比例、結構“三不突破”原則,合理設定衛生崗位,推行全員聘用制和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對醫院院長公開選任,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合同聘用、崗位管理,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新機制。採取專兼職相結合、提前離崗等方法,壓縮管理和工勤崗位,給予落聘和提前離崗人員較為合理的待遇保障,實現了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定編定崗後,全縣共聘用醫務人員86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佔84%,較改革前提高15個百分點。

3、推行績效工資,建立公平競爭的激勵分配機制。擴大活工資部分,重點向技術骨幹、學科帶頭人、重點崗位和高風險崗位傾斜,適當拉開分配檔次。將財政撥付的檔案工資和績效工資作為基礎工資,分為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部

分。崗位工資佔基礎工資總量的40%,按崗位考勤結果發放;績效工資佔基礎工資總量的60%,按崗位工作數量、質量、醫德醫風和群眾滿意度等績效考核發放;把醫院收支結餘的30%和財政補貼收益作為效益工資,按績效考核發放,使醫務人員可變動工資佔到工資總量的80%以上,有效打破了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充分調動了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縣醫院同科室醫務人員月績效工資相差7000多元。設立了3—5萬元的鄉鎮衛生院院長獎勵基金,使鄉鎮衛生院院長年收入達到8—10萬元以上。

《農村醫改工作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