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財會職務>審計師>

企業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區別

審計師 閱讀(7.68K)

企業審計人員為了能夠提高專業素養,更好地勝任各類審計工作,應當在平時多加強理論上的學習,而在工作的忙季則會偏重於財務實踐的學習。理論學習的力量可以讓財務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而實踐的效果又可以驗證理論學習的成果、昇華對理論的理解和經驗的累積,二者相輔相成。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企業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區別的知識,歡迎閱讀。

企業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區別
  企業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區別

外部審計(社會審計)的目標是通過審計程式對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獲取合理保證,確保財務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做到了和準則相符,並且公允反映了企業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某一時段的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說白了,公司股東投了錢,所以每年必須給股東看你們公司的財務報表,好讓股東對你們公司的.資產情況、經營利潤和現金流量有基本的瞭解;股東怕財務做假賬,所以需要第三方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除了年報之外,還有盡調稅務等其他服務。公司的所有權和治理權分離,是審計的起源。根據《公司法》第165 條規定: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並依法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外審方,諸如普華永道、畢馬威這樣的大會計事務所,最終拿出來的成品是三張報表和一個附註,如同醫生按照一定準則對一個企業的“健康狀況”診斷後出具的一份體檢報告單(審計報告、驗資報告等)。這個體檢報告單只是合理保證了所有重大方面是按照準則進行公允反映的。

外部審計的思維邏輯是:我為了得出我的審計結論,而實施了一整套審計程式,審計程式在形式上和實質上保證了審計結論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這是一個自圓其說的過程。 舉個例子,審計中的重要性水平的設定,不同行業、規模的企業需要設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但只要審計師能夠按照準則的要求,能夠講出自己判斷重要性水平的一套方法論,能夠對重要性水平的設定形成有效的支援,也就是職業判斷的過程,那麼這個重要性水平就是合理的,關鍵是能自圓其說,說的合理。

內部審計不同與上述邏輯,審計視角不同。同樣一個東西,從外部看和從內部看肯定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印象。我個人總結內審的工作簡而言之無非兩點:(1)對既有的控制制度、控制的執行情況發表意見;(2)根據企業的現有情況制定相應的內控制度。能否實現檢查控制的執行,或根據企業的現有情況制定相應的內控制度,取決於內部控制的獨立性。而這種獨立性又取決於內審機構的隸屬關係,並服務於企業最高領導層的經營目標、側重點和理念。這種設定大致有幾種模式:1、在財務部附設;2、隸屬於總會計師;3、隸屬總經理;4、設在監事會;5、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按此順序,內審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是逐層加強的。

就審計範圍和物件而言,不同於外部審計對財務資料和報表的公允反映的關注,內部審計更加關注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活動,,它包括對內控和管理體系的審計、管理風險的預防和公司的綜合治理。可以說財務資訊是反映企業經營和人的行為與思想的晴雨表,內審更多地是通過這一視角來參與和入手公司的經營與管理。

就具體業務深度差異而言,企業的任何經濟活動都可能影響到企業的會計報表,而外部審計的固有侷限性,不可能掌握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和報表的所有事項。因此外審若想對企業了結到一定審度必須去部門基層進行深度採集,這對於內審的配合程度是息息相關的。

就許可權而言,不同與外審的只涉及建議不牽扯處理,內審通常被賦予對潛在風險預防提出管理糾正和具體實施方法並對其監督貫徹的權力。

就職能區別而言,不同與外審只針對資訊發表意見,內審參與全程監控、評估和服務。

流程上,內、外審共通:按照符合審計準則要求的審計程式實施了一系列的分析、檢查、測試、抽樣得出一個合理保證的結論。只要審計程式實施到位,哪怕有重大錯報問題沒查出來,重大責任就不在事務所和會計師一方,責任可能就在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重大舞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