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職稱考試>

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2017考點:財政支出

職稱考試 閱讀(5.91K)

導語:財政支出(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通常是指國家為實現其各種職能,由財政部門按照預算計劃,將國家集中的財政資金向有關部門和方面進行支付的活動,因此也稱預算支出。

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2017考點:財政支出

  1、如何理解財政支出資料(三看)

財政支出,是指政府為履行職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勞務而進行的資金支付,是政府行為活動的成本。傳統上一般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財政支出的有關資料。

①看財政支出規模(花多少錢)。所謂財政支出規模,是指財政支出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實際上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程度,有助於人們瞭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會資源,簡單地說就是掌控和運用了多少錢。

②看財政支出結構(幹多少事)。所謂財政支出結構,是指在財政支出總額中各類支出所佔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用各項財政資金都做了什麼事,並據此觀察政府的職能和活動,政府如何參與社會經濟生活、參與的廣度和重點是什麼,有助於人們瞭解政府是如何運用財政資金的。

③看財政支出的經濟性質(具體是怎麼花的)。所謂財政支出的經濟性質,是指各項財政支出的具體經濟構成。它反映財政每一筆錢具體是怎麼花的,反映了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實際履行何種職能,有助於人們瞭解政府幹預是更側重資源配置,還是更側重收入分配;是更關注長期結構調整,還是更關注短期巨集觀調控等。

  2、財政支出分類方法(國際上常見的分類方法):

☆適用於編制政府預算的統計分類

①支出功能分類:是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的產出性質進行的分類,反映政府的職能活動,即政府的錢到底被拿來做了什麼事(是用於辦教育了,還是加強了國防。)。

②支出經濟分類:是按照政府生產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進行分類,反映政府支出的經濟性質和具體用途,說明政府的錢是怎樣花出去的(辦教育的錢是發了工資,還是買了裝置、蓋了校舍)。

【注】從某種意義上講,支出經濟分類是對政府支出活動更為明細的反映。利用這一分類體系下的統計資料,能夠從微觀層面清晰地追蹤政府財政支出的去向和具體用

☆根據交易的經濟性質進行分類

①購買性支出:是指政府為了履行其職能,從私人部門取得物品與勞務並支付相應資金而發生的費用。包括政府消費性支出和政府投資性支出。

通過購買性支出,政府與私人部門發生經濟交換,並在實際中參與社會資源的配置,影響著社會投資與消費的總量與構成。

②轉移性支出: 政府僅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物件撥付財政資金但並不要求獲得相應的物品與勞務。

利用這一分類體系,可以從巨集觀上考察一國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作為經濟主體直接參與經濟過程,其職能是偏好於資源配置,還是收入再分配。

  3、中國的政府支出分類改革

☆中國傳統的政府支出分類:按支出功能或政府職能,將政府支出分為經濟建設費、社會文教費、國防費、行政管理費、其他支出五類。它是一種“功能”和“性質”混合的分類方法。

☆政府支出分類改革

①支出功能分類:設類、款、項三級,分別為17類、172款和l152項。

類級科目分別為:一般公共服務、外交、國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城市社群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其他支出、轉移性支出。

②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設類、款兩級,分別為12類和98款。

類級科目具體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轉移性支出、贈與、債務利息支出、債務還本支出、基本建設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貸款轉貸及產權參股、其他支出。

  4、衡量財政支出規模的指標

財政支出規模,是衡量一定時期內政府支配社會資源的多少,滿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反應著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力的強弱。衡量財政支出規模大小可採用兩大指標,即絕對規模指標和相對規模指標。

財政支出絕對規模,是政府在預算年度的財政支出總和。通常由按當年價格計算的財政支出的加總來反映,也可以按不變價格來反映,即以某一年的'價格為基準來統計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

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從趨勢上看,總量是不斷增長的。

財政支出相對規模,是指財政支出的規模用和其他經濟變數的關係來反映。我國常用兩種測量方法來反映:

①當年財政支出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幹預經濟的程度。

②當年中央財政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另外也可以用人均財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

正常情況下:

財政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不斷上升的,中央財政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對穩定的,它決定於國家制度的安排。人均財政支出指標一般也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財政支出增長率:當年財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財政支出增長的百分比;

財政支出增長彈性:財政支出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之比(△G(%)/△GDP(%));

財政支出增長的邊際傾向:財政支出增長額與國能生產總值增長額之比(△G/△GDP)。

  5、工業化國家財政支出規模的歷史趨勢

理論上講,財政支出規模可大可小。但根據各國財政支出的實踐看,自20世紀初期以來,各工業化國家的財政支出規模先是持續增大,後來漸漸穩定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上,這是一個普遍趨勢。

從總體上看,近些年來公共支出水平較為穩定,甚至有稍許的下降。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工業化國家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又有所上升。

  6、財政支出規模增長的理論解釋

理論

提出者

觀 點

政府活動擴張法則

瓦格納

公共支出之所以會不斷增長,是因為伴隨著工業化程序,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對政府活動的需求。

為維護社會和經濟正常秩序;糾正外部效應等市場失靈;文化、教育、福利等公共支出專案的增長都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

梯度漸進增長理論

皮考克

魏斯曼

1)內在原因:公眾可容忍稅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長的內在原因。公眾可容忍的稅收負擔是財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2)外在原因:社會動盪,導致公眾所能接受的稅收水平提高,結果是政府支出的預算約束也隨之提高,使得整個財政支出在逐漸上升的過程中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經濟發展階段增長理論

馬斯格雷夫

財政支出數量的變化,是隨著不同時期財政支出作用的變化而變化的。
初期階段:基礎設施等政府投資比重較大。

中期階段:政府投資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階段:環境、交通、教育、通訊等政府投資比重加大。

非均衡增長理論

鮑莫爾

政府部門的投資效率偏低導致政府支出規模不斷擴大。

公共選擇學派的解釋

首先,選民在進行財政事務決策時,通常具有“財政幻覺”,即他們通常更為關心擴大公共支出能給自己所帶來的好處,而忽視了稅收負擔也有可能同時增長,導致選民主動投票支援更大的財政支出規模。

其次,政治家為獲得公眾擁護和贏得選票,總是傾向於以更大的財攻支出作為爭取選民的手段

第三,在很多公共事務上,往往是官僚機構掌握著更精確的成本資訊,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往往提出規模較大的預算供代議機關表決,以最大化部門和個人的權力與利益。

第四,在任何一項具體的事務上,所謂的公共利益都很難界定

7、我國財政支出總量快速增長、支出結構有所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財政支出快速增加。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特別是隨著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建立,財政支出結構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不斷調整優化。

在財政支出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優化。財政支出的重點也逐步由經濟建設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轉變。

  8、中國財政支出結構存在的問題

①購買性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長期偏大,轉移性支出的比重處於較低的水平;

②相對於消費性支出而言,投資性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近年來雖然略有下降趨勢,但仍徘徊在較高的水平上;

③社會性支出的比重近年來雖有上升,但仍有待進一步增加數量和改善質量。

中國財政支出結構上的偏離,即重視經濟服務(特別是經濟建設事務)和一般公共服務而忽視社會性支出的現狀,是造成中國社會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的關鍵原因之一。

  9、按照公共財政要求優化中國財政支出結構

☆中國政府在“十二五”時期:

①應當更多的關注再分配問題,相應壓縮購買性支出,擴大轉移性支出的比重,並使財政支出向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傾斜。

②在處理投資性支出與消費性支出的關係時,一方面要控制並調減投資性支出的規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資性支出應當有保有壓。新增財政支出的投向應更多投到最終需求。在消費性支出上,要從嚴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費。

☆具體措施:

①嚴格控制一般性開支

②優化轉移支付結構。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逐步提高到60%以上。

③大力支援教育事業發展

④大力支援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⑤大力支援社會保障和就業工作

⑥大力支援生態環境建設

  10、財政支出績效的含義:財政支出績效是指財政支出目標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響及其效率。

建立財政支出績效的核心是把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些理念融入財政預算支出管理中。

 11、財政支出績效考評:是指運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安排的預算的執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考核與評價。

①主體是政府及其財政部門;②物件是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或機構;③內容是公共委託-代理事項。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績效評價是按某種確定的規則和績效目標指標進行的,實踐中,西方國家總結出了“3E”原則即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後來在3E基礎上又加入了 “公平性”。

  12、財政支出績效考評的內容與方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

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是指通過評價財政分配資金的合規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優化財政支出的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的與原則。目的:主要是通過對部門績效目標的綜合考評,合理配置資源,優化支出結構,規範預算資金分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則:

1)統一領導原則。績效考評工作由財政部統一領導,中央各部門具體組織實施

2)分類管理原則。

3)客觀公正原則。績效考評以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為基本依據,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

4)科學規範原則。

☆內容與方法

1)主要內容:

制定明確、合理的財政支出績效目標;

建立科學、規範的績效考評指標體系;

部門為完成績效目標採取的管理措施;

對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效果實施考核與評價;

運用考評結果提高預算編制、執行和管理水平。

2)考評方法:比較法;因素分析法;公眾評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指標選擇。確定合理的績效考評指標是財政支出績效考評的關鍵。績效考評指標的選擇要遵循相關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經濟性原則來確定。

☆績效考評程式一般分為準備、實施和撰寫與提交績效考評報告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