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美國社會工作職業化與專業化發展歷程及啟發

社會工作者 閱讀(9.3K)

美國社會工作起源於殖民時期的志願者服務,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美國社會工作職業化與專業化發展歷程及啟發,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美國社會工作職業化與專業化發展歷程及啟發

  美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四個時期

美國社會工作起源於殖民時期的志願者服務,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但其成為具有專業技能和資質要求的職業和專業則是基於近百年來的發展。通常,美國社會工作專業(職業)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志願服務到成為職業(1915 年之前)

殖民時期,生存條件非常惡劣, 個人和家庭的存活部分依賴朋友、鄰居和社群中的志願者的志願服務。隨著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這些志願服務逐漸地走向正式化。A l e x i s 曾就19 世紀80 年代早期美國遍地開花的社會組織這樣評論道:“所有年齡、條件及性格的美國人都在不斷地形成(各種)組織,為人們提供娛樂、建立教堂、餐館、醫院、監獄和學校。”

1863 年成立馬薩諸塞慈善部之後,社會工作逐漸發展為帶薪職業。而對社會工作成為一種職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是1877 年,布法羅(水牛城)成立了慈善社(慈善組織協會)。之後,不少城市都效仿之。1893 年, 布法羅慈善組織社的Nathaniel S. Ro s e n a u 提出,當下最迫切的是, 從事慈善工作的人有責任接受特殊訓練。這也直接導致1898 年的紐約公益學校的組建。該學校在紐約慈善組織協會祕書Edward 的指導下, 開始為帶薪社會工作者提供六週的暑期訓練營,之後,培訓時間延長至一年,最終延長至兩年。

導致社會工作成為一種職業出現的另一影響因素是1886 年睦鄰運動(settlement movement)的興起。繼倫敦湯恩比館之後,美國一些社會改革家如珍.亞當斯(Jane Addams) 和柯以特(Stanton Coit)分別在芝加哥和紐約建立了睦鄰舍。僅短短15 年的時間,當時美國就有上百所的睦鄰舍在行動,被評價為“無數的年輕人投入到1890 年代的睦鄰運動中……對20 世紀的社會工作和社會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社會工作實踐與應用的制度化最初起步於1905 年馬薩諸塞州的全科醫院。在R i c h a r d C. Cab ot 等人的指導下,在醫院裡建立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醫務社會工作部。其間關於醫務社會工作與護士的身份之爭紛紛擾擾若干年。醫務社會工作者對專業教育更感興趣,因為這樣有助於他們超越“暖心”的附屬地位,而成為能夠理解病人困境產生的身體與社會情境的專業者。而且,職業的專業化也使其與醫學院建立某種聯絡成為可能。1912 年,美國波士頓社會工作學院設立了一年制的醫務社會工作課程班。

社工職業聯合會的成立對作為一種職業的社會工作的發展亦有重大影響。1873 年, 美國成立了國家慈善聯合會,後更名為美國慈善矯治委員會(N a t i o n a l Con ferenc e on Char itie s and Cor r e c t ion s), 促使志願者和專業工作者合作, 討論社會問題, 為服務供給出謀劃策。自此,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與其他關切社會福利的志願組織劃清了界線。

  第二個時期:專業化初期(1915-1950 年)

1915 年的美國慈善矯治委員會的會議上,Abraham Flexner 提出了一個議題:“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嗎? ”並提出了界定專業與否的六項標準,認為“社會工作”“絕對接近”是一種專業。之後,為了建立自己的專業屬性,社會工作者相繼為之奮鬥了35 年。

建立專業規範是奮鬥內容之一。1921 年時社會工作者達成共識,即“我們需要一個標準,一個規範,必須去遵守的規範,否則我們將永遠處於低下的社會地位”。之後,便在1923 年的美國社會福利委員會會議上,起草並討論了一個行業規範,即“個案工作者的道德規範(試行稿)”。儘管它從未成為正式執行規範,卻代表著職業規範標準化的努力之始。

對社會工作職業的專業化影響最大的恐怕是分支專業組織的成立與發展,而這也引起了綜合性專業組織與分支專業組織間的權力分割。綜合性組織與分支專業組織之間的結構關係成為影響其職業的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1917 年美國成立了社會工作者交流協會,提供職業諮詢和釋出職業需求,隨後還涉及專業標準的界定與認證。1921 年,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取而代之, 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專業協會。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的功能卻在日後逐漸被不斷成立的更加專門化的分支專業組織削弱。

社會工作教育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可圈可點。該時期主要致力於如何將社會工作教育從培訓機構轉移至學院或大學,因為那裡才是更多職業的專業教育所在地。1919 年, 美國社會工作者專業培訓學校聯合會成立,會員既有培訓機構,也有附屬於大學的培訓院校。該組織的目標就在於發展社會工作教育的專業標準。1927 年的一個巨大進步是將職業培訓學校聯合會併入美國社會工作學院聯合會。最初,培訓機構可以提供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教育。到1939 年時,美國社會工作學院聯合會(AASSW) 決定, 只有隸屬於大學的兩年制研究生專案才是專業的社會工作教育。這直接遭到了那些提供本科專業教學的學院的反對。1942 年, 美國社會服務行政學院聯合會成立,成為其歷史上第二個專業教育組織。社會服務行政學院聯合會組織中西部更多的公立大學提供學士和一年制的研究生水平專業教育課程,被描述為“是對不現實和不成熟的堅持研究生培訓的反抗運動,也是對過於強調僅把專業的個案工作作為主要社會工作技能的反抗運動”。1951 年,這兩大組織最終合併為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即CSWE)。

另外,192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社會工作者的平均年薪是1517美元, 比當時國小教師的平均年薪低18%, 比當時中學教師的平均年薪低38%, 證明了該時期社會工作相對較低的社會地位。這項研究激起了社會工作者對專業地位的訴求,成為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化的積極力量。

  第三個時期:成果鞏固期(1950-1970 年)

1950 年, 幾個專業協會和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達成一致,同意共同組建社會工作會員組織臨時委員會[Temporary Association of S o c i a l Work Memb e r s h ip Organization (TIAC)],其目的在於成為專業協會的核心組織。經過努力, TIAC 在1952 年促成了幾個專業組織的融合。到1955 年時,這種融合完成,生成為美國國家社會工作者協會(NASW),其主要目標是:(1)提升社會工作服務行政;(2)促進社會工作研究;(3)完善社會工作實踐;(4) 提升社會工作教育;(5)為專業招生; (6)改善社會條件; (7)獲得公眾理解; (8)改善社會工作者的薪資和工作條件;(9)發展、傳播、強化道德準則; (10)資格和能力認證;(11)促進其他國家的職業發展。

1961-1965 年短短四五年時間裡,美國國家社會工作協會的會員數量已經從28000 個增長至45000 個。協會會員大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工作者認證學會(Academy of Ce r t i f ie d S o c i a l Worke r s AC SW)的成立。該學會要求社會工作者必須同時滿足既是國家社會工作協會會員又具備兩年督導經驗這兩個條件。這就迫使社會工作者加入國家社會工作者協會,以期獲得資格認證。

19 世紀50 年代晚期, 美國對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思考充斥著當時的社會工作研究。格林伍德(Gr e e nwo o d)運用相對接近的研究方法對專業屬性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確定專業界定的五大屬性,即: 理論體系、專業權威、社會認可、道德規範守則、專業文化。1958 年, 美國國家社會工作協會發布了“社會工作實踐的明確定義”,被認為是界定社會工作專業邊界這個艱鉅任務富有價值的開始。1960 年,美國國家社會工作協會採用道德守則指導專業實踐,由此完成邁向具有完整意義上的專業性的重要一步。

  第四階段:脫離專業模式(1970年至今)

所謂脫離專業模式,是指1970 年代以後美國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取向更加開放。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獲得專業職業資質的門檻降低;二是社會工作實踐教育趨向通識教育;三是與其他專業的合作不斷加強。

1960 年代晚期和1970 年代早期,隨著社會意識的不斷覺醒,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活動領域變得比此前幾十年裡都更加積極活躍,被描述為“準備離別臨床導向的陣地,揮師社會行動的前線”。因為一心想要達到更高的專業地位,激進的`社會工作者有時會做些不受歡迎的事情。這種頗有爭議的行為給公眾留下了不友好的專業形象。隨著聯邦政府支援的減弱,社會工作者又再次轉回到了更多的臨床方向,社會政策的取向也颳起了懷舊風。

1970 年, 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N A S W)做了一件極具戲劇性的事。NA SW 修訂了其入會條件:任何人,只要完成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C S W E)認可的本科課程,獲得學士學位,就可以獲得職業資格。職業資格的獲取以具有本科水平的專業教育為前提,這為不少少數族裔群體和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人進入這個行業提供了機會,因為他們不必同時滿足本科和碩士的教育背景要求。1985 年的資料顯示, 23500 名主修社會工作專業學士學位的學生中,有28.6% 的學生是少數族裔背景;當年14055 名全日制M SW 學生中,僅有15.6% 的少數族裔。然而處於該層次的社會工作者從未被具有專業碩士學位的社會工作者所認可和接受,形成了專業人才內部的結構性歧視。

里根政府保守政治風氣的迴歸, 降低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獲得工作的機會。1970 年代末主修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的學生數量達至峰值, 之後就急劇下降,到1983 年時下降了1/4, 但1983 年之後又開始逐漸回升。M SW 學生人數也是如此, 1970 年代末至1983 年間不斷下降, 至1983 年時少了1/5, 但1983 年之後卻開始相對平穩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勞工統計署(the au of Labor Statistics)對社會工作崗位需求增長的預測是“與平均水平持平”,到1995 年時已轉變為全年均“高於平均水平”。這顯然要歸功於社會工作者註冊模式的改變。社會工作人才市場不斷增加的供需矛盾在不斷地調和著人們服務需求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比例。

圍繞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發展一直都存在這樣一個爭議,即社會工作實踐教育應該是通才教育還是專門具體的教育。而社會工作實踐基礎教育的通才取向則是本時期的主要特點之一。這意味著在其他專業趨向於精細化時,社會工作卻選擇了相反的方向。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要求學士學位教育把“培養實踐領域的通識人才”作為基本教育目標。而碩士教育則在一年制或兩年制的全部或部分時間裡進行通才性實踐教育。這種實踐模式被認為是相容了在人和人類環境之間轉換的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助人者的概念。該目標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專才教育。專才教育是建立在通才教育基礎之上,而後擴充套件至專門領域或更加高階的通才實踐教育。1985 年R u b i n 的一份報告顯示,61% 的本科畢業生選擇直接進入應用實踐領域;18% 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學習更高階的通才實踐方法;其餘的分佈在各種行政或管理崗位,以及社群組織、社群計劃專案崗位。從本科畢業生所選擇的實踐領域或社會問題領域來看,22% 的學生選擇精神健康或社群精神健康領域;16% 的學生選擇衛生護理領域;14% 的學生選擇家庭服務領域;11% 的學生選擇兒童福利實踐領域。這反映了美國社會工作的實踐與專業應用一直著重於傳統受歡迎且專業上可接受的領域。

隨著自身專業身份的穩固,社會工作者開始和其他專業一起致力於加強專業間的合作實踐與教育。其動因主要來自專業間合作實踐與教育的國家聯盟,即社會工作教育委員會和社會工作者協會加入了來自醫學、法學、神學、教育、護理、心理學的平行聯合,成立“衛生學科同盟”,以探索通過專業間的合作來改善人類服務途徑。這和之前企圖建立一種新的專業而不是混跡於祛魅的現有專業(比如“人類服務” 運動)相反,開始探究一種獨立的、有貢獻的專業行為,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到人類服務領域。學者們普遍認為,隨著美國社會的複雜化,單一的專業化方法已經很難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當只有專業和職業的精細化(專門化)而沒有專業間的合作時,受到損害的主要是人類服務機構的客戶。

  美國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反思和啟示

在專業組織、實踐者、學者的共同努力推動下,美國花費了70 多年的時間努力使社會工作成為一種專業,完成了職業化與專業化過程, 同時推動了社會福利政策的不斷完善,增進民眾福祉。如今專業共識已經形成,即社會工作是眾多專業中一個目標獨特的專業,旨在幫助人們通過與其環境互動的方法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已經被授予職業地位與專業權威,為那些有需求的人認真地用專業權威提供專業的助人服務,儘管有時他們的專業性受限於所在的服務機構。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幾十年來一直在證明社會工作者的知識、價值和技能基礎。社會工作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並建立了評價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教育水平的標準,源源不斷地為該行業輸送具備專業知識的職業人才。在倫理規範和道德標準方面,社會工作也已經形成了一個複雜卻有效的“倫理規範和道德標準”體系,建立了一套程式以解決社會工作者可能出現或面臨的問題,以履行專業和職業責任,保護服務使用者(案主)和普通公眾有可能會遇到的因專業壟斷而產生的專業濫用問題。

縱觀美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歷程,著實感覺到其奮鬥成為一種被公眾認可、具有專業權威和職業地位甚至學科地位的過程之艱難。反觀中國大陸社會工作30 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唏噓之外,實在任重道遠。職業地位與專業權威緊密互構,沒有專業權威和專業地位,就會缺乏相應的職業地位與職業權威。同樣, 沒有職業地位與職業權威,就難以推動專業建設與專業發展。

如果要比較中美兩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歷程,則有必要對“profession”和“discipline”進行區分。“pr ofe s s ion”一詞在英語中意指“需要特殊技能和資質的工作”, 尤其是指“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工作”。“discipline”一詞在英語中意指“學科”,是一種知識領域,尤其是指在大學中人們學習或被教授的一門科目或課程。美國和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歷程可分別概括為“內生性”的專業發展路徑和“植入性”的學科發展路徑。所謂“內生性”的專業發展路徑,是指其最終成為一種專業的發展邏輯主要是建立在內部條件和內部環境基礎之上的,而外部條件和外部因素對其形成和發展有關聯、互補,甚至可能融為一體而共同形成其促生因素或力量。所謂“植入性”的學科發展路徑,是指學科發展主要依賴外部力量與外部因素的構建與影響, 內生因素或內在條件往往處於被動地位,甚至被忽略。在“植入性” 的學科發展路徑中,學科與社會職業需求的銜接、在職業結構與專業結構中獲得相應的地位就似乎變得更加艱難。

美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主要經歷了志願者服務—職業—職業培訓—專業(同時發展成為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學科)的路徑。在這樣的路徑中,從最初的志願者服務蛻變為一種職業,源於對服務提供者技能與素養的需求。當它蛻變為一種職業後,就有了職業技能的需求, 於是就產生了職業培訓學校。為了獲得職業地位和職業權威,職業培訓被搬進了大學課堂,通過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而成為大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儘管發展歷程中少不了社會政策轉向、政府福利理念和福利政策、組織間結構關係等的影響。從零散的技能培訓到大學的學位課程體系的建立, 成為具有很強“專業性”特點的學科體系,是基於實踐過程中的服務需求,而這種需求則是主要的“內生性”力量。

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儘管只經歷了短短的30 多年時間,但其發展路徑相當清晰,把其描述為從一個構建大學學科體系到不斷謀求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過程,並概括為“植入性”的學科發展路徑並不過分。國內社會工作專業開始於大學的學科建設。“象牙塔”內的學科建設基本參照西方學科體系,尤其是幾乎照搬我國香港地區的高校學科建設體系。而且在建立該學科體系的時候,並沒有完全考慮學科成立的基本要素,比如師資能力和水平、社會職業體系基礎、專業水平與標準、實踐能力與研究能力等。這種“植入性”的學科發展路徑因其話語體系與現實需求存在距離,在推動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的改善、為民眾謀福祉方面的作用有限,難以突破現有職業結構的藩籬,是國內社會工作專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一系列尷尬問題的主要原因。“一窮二白”做社工,可以說是對國內社會工作專業起源的真實寫照。同樣, “一窮二白”做社工,也應該成為我們反思社會工作學科建設、職業和專業發展30 多年來經驗和困境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