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2017社會工作在農村為什麼發展緩慢

社會工作者 閱讀(1.96W)
  由於農村一直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對於大多村民來說,他們難以接受新鮮事物,而且農村其人際問題盤根錯節,難以理清,這對於社會工作機構來說很多工作都不能得以順利開展。即使開展了,工作也會較為艱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2017社會工作在農村為什麼發展緩慢,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村民對社會工作機構的懷疑和不認同

2017社會工作在農村為什麼發展緩慢

不僅是村民對社會工作機構有著懷疑和不認同的心理,現如今,民眾對社會工作機構還是保持著不理解和不信任。

這種不信任和不理解,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成,農村社會工作和農村社會機構在農村開展活動時與村民們割裂來了,社會工作這幾年發展迅速,但更多是在專業化和理論方面,對於農村的實踐,進展較為緩慢。

從意識層面來看,自建國以來,我們的政府一直是以一個全能型政府的形象出現的,政府包攬了大大小小的事物,而農村社會工作和農村社會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難以為其提供服務。

村民們習慣了政府的管理,社會工作機構的服務又難以提供,只能流於形式,這使得對農村社會工作者沒有了解或瞭解很少,這就使其對農村社會工作機構有較強的陌生感和疑惑心理,從而導致其不太容易接受農村社會工作機構。

同時村民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他們認為這是自家的事情,不適合擺在檯面上來說,所以也不願意將自己所面臨的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問題求助於農村社會工作機構。

從生活實際層面來看,目前農村社會工作機構的開展一般是物質扶貧為主,如下鄉送溫暖送愛心等,這與政府部門的工作有很大的重疊之處,而在力度上又不如政府部門,在此情況下,村民們很容易對其產生不信任感。這兩種因素共同導致了農民對農村社會工作機構的認可度和支援度較低。

  二、社會工作機構在鄉村缺乏本土化發展

費孝通先生也說過,中國鄉土社會是一種典型的差序格局文化,鄉村通常以小家庭為主,依託血緣關係來維持,當外來人員進去時,會對外來人員產生防備和不信任的心理,這對於農村社會工作機構在鄉村開展工作是不利的。

因為這是本地人熟悉成長的土地,而大多數農村社會工作機構的社工,都來自外地,在一定程度上很難融入。還有很多社會工作者只是將書本上學到的社會工作的知識和倫理生搬硬套,沒有結合當地的特點和倫理道德進行融入改善,地方性知識缺乏。

而中國的國情和國外又是迥乎不同的,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當地地方性知識,會使村民和社會工作者之間產生隔膜,使得服務難以開展或進展緩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工作者的可行能力。

例如,在農村開展工作會碰到農忙的時候,如果機構依然在這時候定期讓村民過來開展活動肯定是不現實的,因為村民們看來,土地和農作物肯定要比這些活動要重要的多,他們也不可能丟下田地去參加活動,這時我們開展活動就要變通一下,活動要化成他們樂於接受的形式來舉辦,這樣才能達到我們開展活動的目的。

同時我們也要吸納當地的社工資源,用當地社工服務當地村民,這樣或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資金的匱乏

農村社會工作機構在農村開展活動時缺少資金,活動難以持續。資金的匱乏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農村地區的資金匱乏。

因為農村經濟相對於城市來說發展較弱,農村經濟來源單一,只是依靠農業,沒有其他重要經濟來源,相對於城市來說,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這使得社會工作者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多不便,農村的政府由於缺乏資金,不能為農村社會工作機構提供資金支援。

  其次是農村社會工作機構自身資金的匱乏。

目前,社會工作機構資金的來源主要是通過政府撥款維繫的。政府推出一系列專案,併為每個專案投入一定的資金,社會工作機構作為第三方機構以招標的形式來購買專案,獲得資金,一旦政府的投入出現斷裂,社會工作機構只能通過申請如基金會等NGO的資金支援來維持機構和專案服務的開展。

依靠專案生存,和眾多的社會管理專案一樣,典型的專案制運作。專案申請成功後,社會工作機構獲得啟動資金,根據專案的具體要求開展相關社會工作服務。由於專案具有時效性,在專案期限內,機構申請到的資金主要用於專案的開展。專案評估驗收,意味著專案週期的結束,由於資金投入連貫性問題,意味著依託專案開展的服務也將停止,缺乏一個連貫有序的過程。

受政府資金和時間上的限制,很多社會工作機構將服務量化了,只是為了專案而工作,不是為了開展有效率的服務。為了趕專案的程序,很多服務的開展大多隻注重形式,流於表面,而忽視了服務物件真正的需求,專案的開展也難以達到預定的效果。

  四、社會工作機構目前的尷尬地位

目前一些社會工作機構在政府購買服務專案中因受政府資金支援,自身位置沒有擺正,同時也受到行政體制的干擾,漸漸有些淪為政府下屬機構的味道。

在完成政府專案後,也多用匯報的方式,而政府一貫思維是給你撥款,你則要按我的想法來做。由於有些政府部門不是很瞭解社會工作,常常會要求社會工作機構做一些非社工服務的工作。還會將專案時間壓縮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導致了機構不得不流於形式而忽視服務質量。

有時,不管農村社會工作機構服務質量如何,只要基層領導一換,新領導有了新想法,社會工作機構就需要迎合新領導的想法。

社會工作機構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跟基層政府主要領導建立合作關係,這樣用於去建立真正意義的專業合作關係的精力將減少,也很難花時間去發展和探索本土化的社會工作服務,其服務質量也大打折扣,這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工作機構服務的開展和農村社會工作的良性發展。

村民的認同感,活動形式的死板,資金不足,受政府部門的制約,這使得社會工作機構在農村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掣肘。當然,社會工作機構在農村的發展緩慢也不只是這些原因,這只是我個人粗略的見解,歡迎大家一起來指正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