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教師資格筆試考點點撥:17個有教育意義的寫作論證素材

教師資格 閱讀(2.23W)

導語:在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中作文書寫如何增加一些寫作論證素材的運用可以讓作文更有亮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17個有教育意義的寫作論證素材,大家可以參考閱讀,更多詳情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教師資格筆試考點點撥:17個有教育意義的寫作論證素材

  教育故事之一(德育的重要)

有一道測試題,從下面3個候選人中選出一位能造福人類的,你會選誰?第一個,他信巫醫和佔,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菸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個,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來,讀大學時曾經吸過毒,每晚都要喝許多白蘭地;第三個,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保持著素食習慣,從不吸菸,也不喝酒,年輕時沒做過什麼違法的事情。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三個,但沒想到卻是錯的。有史料記載:第一個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二個是丘吉爾,第三個是希特勒。這不禁引起了人們的思索,沒有想到,羅斯福和丘吉爾這樣的大好人,身上還有這樣的缺點;而希特勒,這個殺人的魔鬼,他的身竟還有如此多的閃光點。由此我們想到了孩子,如果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的成功者,如後來的羅斯福和丘吉爾,他們所謂的一些缺點怎麼也比不過早先的羅丘兩人吧。所以孩子一時錯誤,不代表會什麼,我們對孩子要增加信任和期待,教育孩子的全部祕密就在於相信孩子。

  教育故事之二 (教育從尊重開始)

一位從德國回來的女士談及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對於我們教育孩子頗有啟示。一個星期天,她領5歲的兒子到公園玩。兒子用一隻"紙飛機"換回了德國小朋友的一輛電動"小汽車",這件事使母親大吃一驚。因為那隻紙飛機充其量只值5 美分,而這輛小汽車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開始她以為兒子說謊,當找到小汽車的主人和德國小孩的媽媽時,這位德國母說:"小汽車是屬於孩子的,該由孩子做主。"她還說:"你兒子喜歡,小汽車就歸他了。過會兒,我會領著孩子上玩具商店,讓他知道這輛汽車值多少錢,能買多少個紙飛機,這樣他就不會第二次做這樣的蠢事了。"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干預、不阻止,也不單純批評孩子的做法,而是採取有效措施,及時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對孩子的這種尊重。尊重孩子的選權,並不能保證孩子的每一次選擇都是正確的,但他們畢竟還小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會摔幾個跟頭,走一段彎路,但孩子的選擇能力卻在一次次嘗試中得以提高。讓我們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學,把愛變得更深沉一些、藝術一些。

  教育故事之三 (讓教育多份選擇和智慧)

著名特級教師袁浩在處理4個放學後貪玩抓蝦的"小調皮"時,用瞭如下方法:袁老師事先對他們捉蝦的地點做了瞭解,發現了那個"清淺的小溪"是沒有危險的。於是當4個"小調皮"耷拉著腦袋,站在辦公室裡等著挨批時,袁老師只是笑著對他們說:"你們喜歡蝦子,這好啊!大科學家達爾文、法布林從小不都是昆蟲迷嗎?你們誰能告訴我,蝦子喜歡歇在什麼地方?你是怎麼抓著的?抓蝦用什麼辦法最好?蝦子到底是什麼模樣、什麼顏色的,頭上有什麼?腳有多少隻?尾巴呢……"小調皮們傻了眼,只顧著抓,誰會注意到底是什麼模樣?看到孩子們傻了眼,袁老師又拍拍他們的肩膀說:"我本想讓你們明天向全班同學介紹介紹的,可是你們……這樣吧,你們再去抓一次,抓的時候,認真看看,好好想想,回來再講給我聽聽,好不好?"孩子們相互望望便撒腿去了。孩子放學回家忙著捉蝦,這事若落在我們手裡可能會把他們的家長傳來!左一個"不遵守紀律",右一個"不注意安全",通常會把孩子說得眼淚汪汪!因為我們所關注、所思考的只是"放學不回家捉蝦"這個事情的性質,至於孩子們捉蝦的危險大不大,壞事能不能變成好事,我們很少會去關心和注意的。在這一點上,袁老師做了有心人。他通過孩子們對蝦的特殊"情結",引導他們進行觀察、思考、探索、教孩子們如何玩得更有意義。教育就是這樣,有時只要我們的多些瞭解和思考,就可能多份選擇和智慧。

  教育故事之四 (兩種思維的碰撞)

一天,富有的父親帶著兒子從城裡去鄉下旅行,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樣生活的。在農場一戶最窮的人家裡,他們度過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旅行怎樣?""好極了!""這回你應該知道窮人是什麼樣了吧?"兒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嗎?"兒子想了想說:"我們家裡只有一條狗,可是他們家裡卻有4條狗;咱家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邊的小河;夜裡我們的花園裡只能看見幾盞燈,可他們的花園上面卻有千萬顆星星;還有,我們院子裡只能停幾輛小汽車,可他們院子裡卻能容得下幾百頭奶牛。"兒子說完,父親啞口無言。接著兒子又說:"等我長大了,一定過上和他們一樣富裕的生活。"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樂和成人心中的快樂不同一樣。今天要想真正走進新課程,教師一定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把握學生思維方式。知道學生的理解與想象和教師是不同的,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研究學生已有經驗、認知能力、心理特徵,認識學生思維,學生才能帶著教科書走進教師,這樣課堂教學中兩種思維的碰撞才能會如"水"如"潮",心靈對話才會撞擊出生命的浪花。在那流淌輕鬆活力、潤澤生命的課堂裡快樂、健康、和諧地成長。

  教育故事之五 (潛能)

傳說蘇格蘭北部的古城堡和驀地經常鬧鬼。有一個人因為公務繁忙半夜時分才回家,而他又必須經過驀地。驀地裡有偶爾傳來令人毛骨悚然的號叫,蝙蝠幽靈一樣無聲地飛來飛去,枯枝像鬼怪的手爪伸向暗黑的天空。走著走著,他一不小心掉進一個新挖的墓坑裡。這個坑太深太大了,人高馬大的他幾經努力還是爬不出去。他索性坐在那裡,等天亮再說吧。這時,又有一個人經過這裡,也不小心掉了下去,這個人使出吃奶的力氣也爬不出去。先掉下來的人實在看不過去,開口說:"別費力氣了,你是爬不出去的。"那人忽然聽到說話聲以為是遇到了鬼,嚇得魂不附體,手腳並用,沒想到三兩下竟然爬了上去,然後慘叫著逃得無影無蹤。每個人的潛能都是深不可測的,我們沒有理由給任何人妄下斷語-------"你是庸者,你是天才"。誰知道一個人的潛能在什麼時候爆發出來?值得思考的是,平常的生活裡,"平庸"的人很少爆發自己潛能因而顯得平庸,"聰明"的人則會讓自己的潛能像山泉一樣長流常新地表現出來,因而不同凡響。其實,我們全部可以做出不同凡響的事,因為我們的潛能就像埋藏起來的石油,一直沒有得到開發。作為一名教師就是要作這種"潛能"的挖掘者、激發者,使每一名學生身體裡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每一個教師都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整個教育的成功。

  教育故事之六 (你不能施捨給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裡,有一種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蟲時期是在一個洞口極其狹小的繭中度過的。當他的生命要發生質的飛躍時,這天定的狹小通道對它來講無疑成了鬼門關。它嬌嫩的身軀必須拼盡全力才可以破繭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蟲在往外衝殺的時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飛翔"這個詞的悲壯祭品。有人懷了悲憫惻隱之心,企圖將那幼蟲的生命通道修得寬闊一些。他們拿來剪刀,把繭子的洞口剪大。這樣一來,繭中的幼蟲不必費多大的力氣,輕易就從那個牢籠裡鑽了出來。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見到天日的餓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們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只能拖著喪失了飛翔功能的累贅的雙翅在地上笨拙地前行!原來,那"鬼門關"般的狹小繭洞恰是幫助帝王蛾幼蟲兩翼成長的關鍵所在,穿越的時刻,通過用力擠壓,血液才能順利送到蛾翼的組織中去;惟有兩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飛翔。人為地將繭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機會,生出來的帝王蛾便永遠與飛翔無緣。現在的青少年就需要這種磨練,他們懼怕那黑黑的隧道,總是渴望有一雙援助的手將他們一路護送;現在的家長也多是"懷了愛憐之心"的父母,總是怕孩子吃苦受累,於是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別寬暢,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現在的老師也大有"懷了惻隱之心"的,他們怕學生做不出"標準答案",怕學生的'答案與自己的要求相差太遠,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讀給學生!這樣下去,將來的社會上,會有多少能夠展翅飛翔的"帝王蛾"呢?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今天的青少年吃點苦不算什麼,"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父母和老師一定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給他們鍛鍊的機會,給他們鍛鍊的空間,這樣他們才會在未來的社會上憑藉自己的能力佔據一席之地,這樣他們才能用堅強的臂膀托起未來中國絢麗的朝陽。

  教育故事之七 (頭魚)

這是一條很不起眼的小魚兒,很瘦小孤單。主人餵食時它總也搶不到,最多隻能吃些別的魚剩下的殘渣碎末。平時它常孤零零地在魚外遊蕩,似乎誰都可以欺負它。萬幸的是,終於有一天主人發現它是如此可憐,打那以後餵食時都先在它身邊撒些餌料。不想這一些微不足道的舉動,竟改變了小魚的命運,還創造了一個奇蹟。因為聰明的魚兒們漸漸地發現:只要在小魚的周邊就一定能得到食物。於是一星期以後一個頗為壯觀的場面出現了:一條不起眼的小魚,領著一個偌大的魚群在水中游來游去。這條小魚兒竟然成了"頭魚"。從此它再也不會以自卑的神色黯然地徘徊在池邊、角落,而是搖頭擺尾、神氣活現地做著"領頭魚",儼然開始統帥起整個魚群。主人不是教育學家,他完全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把任何一條魚都培養成"頭魚""統帥"。同樣道理,如果我們對學生多一些關注,哪怕他是一個"差生",也很有可能讓他走出困境、窘界。能否創造出更大奇蹟,在孩子本身,更在於你我的關注。

  教育故事之八 (習慣的力量)

有兄弟倆,一個出奇的樂觀,另一個則非常的悲觀。他們的父母想讓他們的性格都改變一些,於是就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裡,把悲觀的孩子鎖進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裡。過了一個小時,當他們開啟悲觀孩子的屋門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裡,正在傷心地哭泣,原來他怕不小心弄壞了玩具,受父母責罵。當他們開啟滿是馬糞的房間時,發現那樂觀的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子挖著馬糞,並不斷地把散亂到門口的馬糞鏟乾淨。看到進來的父母,那樂觀的孩子像發現奇蹟似的嚷到:"爸爸,看!這兒有這麼多馬糞,附近肯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方來!"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里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走上總統的寶座,樂觀一直伴隨著他。著名心理學家維納第的研究表明,人們對外界事物所抱有的穩定的情感和態度,大多由他們從小習慣化的情感歸因模式所決定。習慣是人們心理內部的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培根認為"一切天性與諾言都不如習慣更有力量"。學生的各種習慣是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多次重複而產生的,許多有益的好習慣,往往比壞習慣更難形成。我們的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良好習慣,因為形成良好習慣,將使人受益終生。

  教育故事之九 (造句與"造人")

這是國小一年級的一堂說話練習課,練習用"是"字說話造句。"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爸爸是老師"。"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孩子們紛紛發表"見解"。就在這時,有個叫劉濤的孩子站了起來,他是個有名的搗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見了他就趕緊躲開。"我是好……"聽得出,他想說"我是好孩子",可是沒等他說完,同學們已鬨堂大笑。不少學生在竊竊私語:"哼,他也能是好孩子?""他還有臉說!"……看著劉濤同學尷尬的樣子,張老師示意他坐下。誰知劉濤卻站在那兒不願意坐下。於是,張老師便鼓勵他想一個更"合適"的句子。果然,劉濤開口說:"我是個壞……"正當大家等他說自己是個"壞孩子"的時候,他卻突然停了下來,臉漲通紅。很顯然,他不甘心承認自己是"壞孩子"。此時,張老師又滿懷柔情地鼓勵他再來一次。小劉濤從老師的目光中獲得了動力,他內心深處發出一個響亮的聲音說:"我不是一個壞孩子!"這時,張老師情不自禁地帶頭鼓起掌來。而小劉濤的眼裡已噙滿了淚水。下課後,張老師把小劉濤叫到辦公室跟他談心。張老師還沒開口,劉濤卻主動地說:"老師,我以後一定做個好孩子。"我們可以想象小劉濤以後的發展變化。人最重要的是自尊,是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信賴。即使是後進生,也同樣看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培養學生獨立和完整的人格,首要的是營造一個平等、友善、祥和的生活環境。在這裡,小劉濤"靈活"運用"是"字的造句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自我價值的體現並逐步完善的過程,在否定之否定中,肯定了自我,這不僅表現了他的勇氣,也顯示了他的機敏。而張老師更是慧眼識珠,通過熱情的鼓勵、善意的引導使小劉濤最終從"壞孩子"變成一個好孩子。一次尋常的造句,演繹成非同尋常的"造人",這便是師者的愛心和育人的藝術,令人叫好。

  教育故事之十 (上帝施捨的天堂)

曾經看過一幅兒童畫:一個魚缸,裡面遊動著六條漂亮的大尾巴金魚;在魚缸的四周,圍著六隻眼睛發亮的小貓,心想:六比六,還省得爭搶打架。但是看看那幅兒童畫下面歪歪扭扭的題字,居然是:太美了,捨不得吃!不禁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慚愧。一日課間休息時,一個平日比較調皮但很聰明的小男孩,跑到我跟前仰著頭好奇地問:"老師,太陽會生小孩嗎?人會生小孩,小貓、小狗會生小孩,那麼太陽會不會生小孩呢?"我一時語塞,本想胡亂地搪塞過去,轉念一想,不由計上心來,於是對他說:"老師明天回答你好嗎?"第二天的文體課上,我給他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專門介紹太陽。下課後,我問那個小朋友:"你心中的疑團解開了嗎?"他會心地朝我點了點頭。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個坐在媽媽自行車後座上的孩子突然指著一幅巨大的廣告牌高聲喊道:"誰、找、你!"那個孩子得不到媽媽迴應,拽了一下媽媽衣服,繼續不依不饒地指著廣告牌說:"媽媽,你看呀,誰、找、你!"那位媽媽似乎明白了什麼,猛地回頭捂住孩子的嘴。原來孩子所謂的"誰找你"是"雅戈爾"的誤讀。其實那位媽媽真的大可不必,孩子並不是在存心丟你的臉,雖說他沒有讀對一個字,但他那大聲讀出三個半邊字的熱情與勇氣不是很可貴嗎?在這物質的世界裡,我們的精神有時會覺得恍惚無依。我們眼看著自己的純真與熱忱、敏感與同情一點點被剝蝕、被風化。在"早熟"成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讓我們悉心守護那彌足珍貴的童真與童趣,並讓自己知道,這童真與童趣,是上帝送給人類最後的禮物,是上帝通過孩子施捨給我們的美麗天堂。

  教育故事之十 (上帝施捨的天堂)

曾經看過一幅兒童畫:一個魚缸,裡面遊動著六條漂亮的大尾巴金魚;在魚缸的四周,圍著六隻眼睛發亮的小貓,心想:六比六,還省得爭搶打架。但是看看那幅兒童畫下面歪歪扭扭的題字,居然是:太美了,捨不得吃!不禁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慚愧。一日課間休息時,一個平日比較調皮但很聰明的小男孩,跑到我跟前仰著頭好奇地問:"老師,太陽會生小孩嗎?人會生小孩,小貓、小狗會生小孩,那麼太陽會不會生小孩呢?"我一時語塞,本想胡亂地搪塞過去,轉念一想,不由計上心來,於是對他說:"老師明天回答你好嗎?"第二天的文體課上,我給他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專門介紹太陽。下課後,我問那個小朋友:"你心中的疑團解開了嗎?"他會心地朝我點了點頭。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個坐在媽媽自行車後座上的孩子突然指著一幅巨大的廣告牌高聲喊道:"誰、找、你!"那個孩子得不到媽媽迴應,拽了一下媽媽衣服,繼續不依不饒地指著廣告牌說:"媽媽,你看呀,誰、找、你!"那位媽媽似乎明白了什麼,猛地回頭捂住孩子的嘴。原來孩子所謂的"誰找你"是"雅戈爾"的誤讀。其實那位媽媽真的大可不必,孩子並不是在存心丟你的臉,雖說他沒有讀對一個字,但他那大聲讀出三個半邊字的熱情與勇氣不是很可貴嗎?在這物質的世界裡,我們的精神有時會覺得恍惚無依。我們眼看著自己的純真與熱忱、敏感與同情一點點被剝蝕、被風化。在"早熟"成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讓我們悉心守護那彌足珍貴的童真與童趣,並讓自己知道,這童真與童趣,是上帝送給人類最後的禮物,是上帝通過孩子施捨給我們的美麗天堂。

  教育故事之十一 (不可能有有答案的"答案")

德國著名數字高斯在上中學時,有一次在數學課上打瞌睡,下課鈴聲響起時,他醒了過來,抬頭髮現黑板上有一道數學題,以為是當天的家庭作業,便匆匆地抄到練習本上。回家後,他埋頭演算,就是算不出來,但他不氣餒,不妥協,鍥而不捨,終於求得了答案。他把答案帶到課堂,老師見了大吃一驚,瞠目結舌,原來那是一道一直被認為"無解"的數學題。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又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會感悟到;如果高斯真的知道此題"無解",他還會去如此"勞神"嗎?"答案"恐怕仍為"千古之謎"。一件事,如果在一個人的意識中被認為"不可能",在行動上自然不會去做,"結果"也就真的"不可能"。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自然會產生什麼樣的教育行為,也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教育結果。中國小生正處在發育期和成長期,他們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思維意識是完全可塑的,是有充分潛力可挖掘的,關鍵是我們能否去發現、去挖潛、去設計、去雕琢。我們要牢牢記住,千萬不可犯"盲人摸象"這一令世人恥笑的錯誤。

  教育故事之十二 (孩子的答案)

這是一道重在考查三年級國小生思想品德的題:"在書店裡買書,營業員阿姨多找你10元錢,你會怎麼辦?"此題的成人格式化的答案是:退回給營業員阿姨!否則,答題的國小生便思想品德有問題。可是孩子的答案卻豐富多彩:我退給營業員阿姨3元,剩下7元再過買一本書;我回家交給我媽媽,因為媽媽下崗了;我去交給警察叔叔,可警察叔叔自己買糖吃怎麼辦?我還給營業員阿姨,但阿姨必須給我買一支冰淇淋;我用錢去玩兒遊戲機……事實上,10元錢檢驗不出一個孩子的思想與品德。但如果用10元錢來檢驗一個成人的思想與品德卻應該很有效。我想,如果讓"河北第一祕"李真來回答,他肯定會說"退還給營業員阿姨",如果讓胡X清、張二江之流來答,也必定是"退還給營業員阿姨"。在10元錢的砝碼面前,偽君子恰恰在"正確"的答案裡暴露出自己靈魂的陰影、道德的敗壞;而孩子們同樣暴露的是童年的天真爛漫、心無雜念。當然了,也許這種對比缺乏說服力。可是當我看到孩子"我回家交給媽媽,因為媽媽下崗了"這一答案時,我的心為這個孩子對母親的關愛而震動!我想,這個孩子的思想品德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另外一個老掉牙的腦筋急轉彎:樹上有3只鳥,一槍打死1只,樹上還剩幾隻鳥?所有成人及所有被成人誤導的孩子們都會哈哈一笑:笨死了,當然一隻也沒剩!""樹上還剩兩隻鳥。"這是一個二年級小女孩的答案。面對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這位小女孩說:"樹上3只鳥分別是鳥爸爸、鳥媽媽和鳥寶寶。鳥爸爸被壞蛋一槍打死了,鳥媽媽嚇飛了;鳥寶寶還不知道害怕,所以沒有飛,飛走後的鳥媽媽看到鳥寶寶沒有跟過來,就飛回來救鳥寶寶。所以說,樹上還剩下2只鳥,鳥媽媽和鳥寶寶。"值得慶幸的是,小女孩碰到了一個有思想、有品德的老師,在全班同學的鬨笑中,老師認真地鼓勵了小女孩:"你真是有愛心的孩子,你回答得太好了!"。在程式化的答案面前,我們都在漸漸適應機器的習慣,而忘記了我們本身,忘記我們是一個會思考的真真正正的人。並且在這可怕的迴圈裡,一批批成人正在複製著一批批同樣的孩子。當個別孩子用殘存的想象力去突破成人鋼筋水泥般的思想限制時,他們獲得的往往是譏諷與嘲笑,而不是認可與鼓勵!所以孩子們的想象力在漸漸退化、消失,連同同情與愛心一起,最終變得麻木無知,僅僅剩下一副毫無生氣的思想品德僵化的軀體。

  教育故事之十三 (批評,原來可以如此幽默)

這是一節自習課,學生們都在座位上專心地閱讀、寫字,我站在講桌前批改他們的練習冊,當改到小康的作業時,我不禁皺起了眉頭:字又寬又大,格子塞得滿滿的。於是,便隨口說了一句:"小康啊,你的字該減肥了。"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我絲毫沒想到的是,下課後,幾個平素快嘴的孩子將我圍住了:"老師,你今天批評小康真幽默,我們喜歡你這樣說話。"體育委員帥帥說道:"老師,我們犯錯誤時,你要能像今天批判小康那樣,我們肯定喜歡你了。真的,我們喜歡這樣的批評。"幽默,創設了和諧融洽的教育情境,它讓本來難堪的批評變得友好起來,更為重要的是,幽默傳達了監督對學生的尊長和信任,正如老舍先生所說:"幽默者的心是熱的。"幽默的老師不僅不認為學生的過錯行為是出自惡劣的動機,有時還假設動機是善良的,這種"文過飾非"的假設,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更能激發起學生改過向善的強烈願望。

  教育故事之十四(批評與鼓勵)

上國小時,我很淘氣、很好動,成績也不好。記得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老師佈置了許多數學作業。放學後,比我高兩年級的姐姐為了能多和我玩一會兒,就幫我把作業都寫好了。第二天交出作業以後,我一直忐忑不安地等著結果。熬到數學課,老師將作業本發到了每一位同學手裡,惟獨沒有發給我和另一位成績很好的同學。只記得當時我臉色通紅,覺得肯定被老師發現了。於是,我低著頭,緊張地等著老師的"判決"。出乎意料的是,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將我和那位同學的作業本展示出來,並且說:"同學們,這是老師批改時遇到的最工整、最準確的兩本作業,希望大家以後多向這兩同學學習!"然後說出了我和那位同學的名字。在同學們羨慕和懷疑目光的注視下,我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下課後,老師單獨將作業本交給我,意味深長地對我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老師希望以後你能夠自己將作業完成得像今天這麼好。"那天以後,每次寫作業時,我都格外認真,甚至超過了姐姐的筆記,成績也不斷得到了提高,甚至其他學科也都有了起色。中學時,有一次英語老師點名讓我朗讀一節課文。那節課文是我花了很大心思預習過的。讀後,當我滿懷期待地等著老師的肯定與讚揚時,得到的卻是這樣的一句話:“你讀的這是什麼?是英語還是念經,你的口語太差了,以後要多鍛鍊……"傷心的我從那次起就不再喜歡英語了,直到現在英語仍然是我最最弱的一項。事隔十幾年了,對那位曾經鼓勵我的數學老師仍心存感激,而那位英語老師的話我仍然記得清清楚楚。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教育工作者,憶起往事,實在無意指責誰,只是想敬告我的同仁們:您的肯定與鼓勵,您漫不經心隨口而出的一句批評,對您學生產生的作用和後果是多麼大礙

  教育故事之十五(生命中最初的痛)

那一年他剛剛滿7歲,讀國小二年級。一天下午,老師組織學生在校園地裡採摘還未成熟的青青豆莢,他個子最矮也最賣力。孩子天生好饞,何況又是飢餓年代,勞動過程中,全班同學幾乎都私下偷偷往嘴裡塞了幾枚青豆,惟有他,咽回去一次又一次溢位的涎水,任憑飢腸轆轆,任憑胃壁痙攣,始終不曾讓自己吞下一枚豆子。放學時,老師逐一盤詰這些不諳世事的孩子,每個孩子都膽怯怯地默認了,惟有他挺胸、抬頭、乾脆爽朗答道:"沒有,一顆都沒有。"老師死死地盯著他,再次厲聲責問,他的聲音明顯低沉了下去。"一點不老實,小小年紀就撒謊。"他被牽著耳朵推搡,其他同學回家了,惟有他被留下了,流著淚……誠實的語言需要有信任的耳朵來傾聽,更需要量有善良的心來領會。

  教育故事之十六(你的眼神它能察覺到)

春秋時期,一位有名的智者路過一片稻田。他看到一個農夫趕著兩頭牛奮力地耕田,就隨意地問道:你的哪頭牛幹活更好一些?老農沒有答話,等到了田邊他給兩頭牛拴好、喂上料,才來到智者身邊,背對著牛小聲對智者說:就那頭正搖尾巴的傢伙,幹起活來特賣力。智者大為不解:我方才問你,你怎麼不說呢?現在又為什麼這麼小聲對我講?難道怕誰聽到嗎?老農一臉正色道:不錯,就怕旁邊的那頭牛聽到我誇別人而冷落它,你的眼神它能察覺到,而後這傢伙就會鬧情緒、不好好幹活了,其實牲口和人一樣,都願意被別人誇、被大夥稱讚。我們在為人師、為人父母時,是否也能像老農那樣,考慮到孩子們的感受呢?試想一句:"同學們,這次考試平時咱班最差的李某某都考了70多分,看來咱班的確是有了進步",真能激勵他們嗎?"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此刻又在挫傷誰呢?願我們用真心去讚賞,激揚起更多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而不是在無意中製造一份不必要的傷痛與苦楚。

  教育故事之十七(神祕的禮物)

這是發生在小男孩國中三年時的故事。小男孩的班級剛換了一位新班主任,這對有點玩世不恭的他並不感到新鮮。第一次開班會,老師沒有說太多,只是反覆強調一點:凡是月考成績好的,或者進步幅度大的,都會得到一分他送的神祕禮物。起初,小男孩以為這又是一位愛發神經的班主任在搞什麼花樣,所以不是很在意。第一次月考結束,老師果然拿出5份包裹嚴密的禮物,贈給了5名錶現優秀者。大家都很想知道是什麼,就慫恿獲獎者開啟,可是,被老師阻止了。他要求獲獎者必須到家後再開啟,且只能一個人看。第二天,滿以為禮物之謎會立即揭開,可是,不管管怎麼問,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他們都不說。而且,與以往不同,看上去他們各個精神抖擻,神采飛揚。兩次、三次,每次月考過後都重複著相同的故事。"神祕的禮物"就這樣成為這個班每個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渴望。但大家都清楚,要想得到它,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為了得到這份"神祕的禮物",幾乎是名列班級最後的小男孩也在默默地努力著。天道酬勤。終於,在會考前一個月的模擬考試上,小男孩力壓群芳,位居班級第一。拿到了老師那份"神祕的禮物",他欣喜若狂。回到家,他迫不急待地開啟層層包裹,看到 一個精緻的小瓶,裡面有一張小紙條,拿出來一看,上面寫著:我知道你很優秀,所以相信會努力改變自己,並能嚴守"禮物"的祕密,對嗎?看完禮物,小男孩會心地笑了。會考時,帶著紙條上的那句話,小男孩順利地考上了縣內重點高中。再後來,他成為一名著名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