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2017年教師資格考試國小教育科學研究考點

教師資格 閱讀(5.31K)

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簡稱國小教育科研,是指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國小教育領域的客觀規律的活動過程。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教育科學研究考點,歡迎大家參考學習。

2017年教師資格考試國小教育科學研究考點

  一、國小教育科學研究概述

(一)概念和研究範圍

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簡稱國小教育科研,是指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國小教育領域的客觀規律的活動過程。它以國小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作為研究物件,側重於應用和發展研究,即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行為,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基礎和價值預設。同時不排除國小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某些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

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範圍大致如下:國小生身心發展過程研究、國小生身心素質結構研究、國小教育目標研究、學教育內容與課程研究、國小教育途徑與方法研究、國小教育政策與法規研究、國小教育體制及執行機制研究、國小教育環境研究、國小教育質量評價研究、國小教師素質研究等。顯然,國小教育科學研究與一般的工作總結或經驗總結是有區別的。前者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是“想好了再幹”,後者則是一段時間後某一方面的小結,屬於“幹好了再想”。同樣,國小教育科學研究與一般的研究論文也有區別。後者缺少前者所具有的那麼一種活動的“過程”。

(二)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特徵

1.在研究目的上,注重應用性;

2.在研究主體上,強調廣泛性、群眾性,即合作式研究;

3.在研究內容上,強化實踐性;

4.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行動研究。

(三)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和任務

1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

(1)推動國小教育改革。通過教育科學研究,轉變教育觀念,逐漸確立素質教育的觀念,在理論與實踐的探討研究中,形成對素質教育的共識,確立科學的價值觀、質量觀和人才觀;通過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體制、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2)提高國小教育教學質量。

(3)發展和完善國小教育科學理論。

(4)提高國小教育從業人員的素質,培養和形成教育改革家隊伍。國小教育科學研究有助於轉變國小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有助於提高國小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有助於提高國小教師教育理論素質;有助於提高國小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2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任務

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和解決我國國小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認識和掌握國小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總結國小教育的經驗教訓。

1.尊重研究物件.

兒童是國小教育研究的主要物件,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兒童都比成人脆弱,都比成人容易受到傷害,因此必須對兒童權利加以保護。

2.尊重客觀事實。

3.尊重科學規律。

4.尊重合作夥伴。

5.尊重智慧財產權.

6.尊重自身價值。

(五)國小教育科攆研究的種類

1.以教育實踐活動的範圍和層次來分類,可分為巨集觀研究,中觀研究和微觀研究。2.以教育研究的目的來分類,可分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

3.以時間為標準分類,可分為歷史研究、現狀研究和預測研究。

4.依據研究資料的性質分類。可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說明,關心的是研究物件在自然情境中,對事物已經發生或已經存在的意義的理解、看法和體驗,而不注重物件的操作行為和反應。

定性研究傾向於對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強調分析研究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受試者行為與有關變數問必然性的因果關係或固定性的相關關係.基本上是採用邏輯實證主義的看法和假設演繹方式.

定量研究所得的結果,企圖對同類問題作廣泛推論。

(六)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1.研究領域的擴充套件,如國小面向現代化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國小教育如何面向全體的教育的研究;國小素質教育的研究;提高國小教育質量和效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小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學生學習問題研究;多樣化的國小教育途徑、方法與手段的研究;學科教學改革的研究:

國小教師教育的研究等。

2.研究方法的生態化傾向、多樣化傾向及研究的現場化傾向。3.研究手段的現代化,包括研究技術裝置和手段的現代化。

  二、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式

(一)選擇課題

國小教育科學研究是以課題研究為基本方式進行的。選題是研究的起點,選題決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1.課題來源

(1)課題來源於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學校教學工作中需要研究的問題、學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問題、學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問題、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學校內外聯絡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等。

(2)課題來源於學科交叉所產生的空白區。

(3)課題來源於對已有理論、傳統觀點和結論的懷疑。

(4)課題來源於勤於觀察,善於思考。

2.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原則

(1)課題必須有價值。

(2)課題要有科學性。

(3)課題要有新穎性、創造性。

(4)課題要有可行性。

3.研究課題的表述

研究課題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說明研究課題的範圍與變數的限定。課題名稱應儘可能說明三點:研究物件、研究問題、研究方法。

(二)文獻綜述

對既往文獻的複習、整理、綜合,從而系統地認識某一個專題的歷史現狀、成就和展望,確定課題後.它有助於我們評價課題和發展課題。

1.文獻

(1)概念

文獻是記載知識的一切載體,包括各種手稿、書籍:報刊、文物、影片、錄音、錄影帶、光碟、幻燈片及縮微膠片等。有較大理性認識價值或實踐指導價值的`文獻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情報源和資訊源。

(2)種類

①按教育科學文獻來源的公開性來劃分,可分為正式文獻和非正式文獻。正式文獻指專著、論文、科學研究報告及總結、叢書、學報、專刊、文集、統計材料、表冊、年檢以及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教材、參考書等.還包括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正式出版物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等的工作計劃、工作總結、指示、決定等。非正式文獻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種材料,以及私人通訊、日記、個人宣告等。研究人員的文獻檢索一般以正式文獻為主,但非正式文獻所提供的資訊也值得參考。

②按文獻的固有形式,可分為統計資料、文字資料、音像資料和實物資料。

③按文獻的功能可分為事實性文獻、工具性文獻、理論性文獻、政策性文獻和經驗性文獻。事實性

文獻指專門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事實證據的文獻,包括古今中外已被發現和證實的各種形式、各種內容的事實資料,如文物、教育史專著、各種測驗量表、各類教育實驗報告、教育名家教育實錄等。工具性文獻指專門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檢索諮詢的文獻,包括工具書、網上檢索查詢、學術動態綜述等。理論性文獻指專門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理論認識的文獻,包括教育專著、論文、文集、教育家評傳、方法論著作等。政策性文獻指專門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政策依據的文獻,包括規章制度、政府檔案與統計資料等。經驗性文獻指專門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感性認識的文獻,包括調查報告、工作總結、經驗、教育參考書、各級各類學校教科書、教學大綱等。

④按文獻的加工程度劃分,可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一次文獻又稱原始文獻.是以作者本人的實踐為依據而創作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檔案資料等原始資料。這是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文獻,是最接近事實的文獻,能較具體地反映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和環境狀態,具有創造性,參考和借鑑的價值很高。不過此類文獻一般貯存分散。不夠系統。二次文獻,又稱檢索性文獻,是將分散的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的檢索性文獻。一般包括題錄、書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獻具有報告性、彙編性和簡明性等優點.是文獻檢索的重要工具。三次文獻,又稱參考性文獻。指在利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將某一範圍內的一次文獻進行廣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後綜合濃縮而成的參考性文獻。包括動態綜述、專題述評、進展報告、資料手冊、年度百科全書以及專題研究報告等。相對於前兩種文獻而言,具有主觀綜合性質。資訊量大。覆蓋面寬,濃縮度高,內容新穎等特點。參考價值大。

2.文獻檢索

(1)概念及意義

圍繞研究課題對教育科學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和綜合的過程就是文獻檢索的過程。文獻檢索的意義:首先,提供已有研究資訊,明確課題方向;其次,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使研究有較高的起點:第三,避免重複勞動.提高科研效益。

(2)過程

文獻檢索一般由以下步驟組成:分析和準備階段,包括以下流程:①分析研究課題.確定與課題相關的關鍵內容(關鍵詞或片語);②確定課題檢索標誌,選定適合的索引或修正系統的材料來源。搜尋階段,包括以下流程:①搜尋與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②選擇重要的和確實可用的資料瀏覽:③以文章影印件、文摘、資料卡片、讀書筆記等方式記錄蒐集材料。加工階段,包括以下流程:①將材料內容按重要程度排序或分類,同時剔除無關材料;②對包含相關資訊的材料作摘要或總結;③準備完整的書目目錄。有必要的話,寫文獻綜述。

(3)方法

①順查法。按時間順序,對研究課題按事件發生、發展的時序,由遠及近,由舊到新進行查詢。順查法一般可以查全,可以隨時比較、篩選,查出的結果基本上能反映事物發展的全貌.缺點是比較費時間,工作量大。

②逆查法。與順查法相反,按由近及遠,由新到舊的時序進行資料查詢。適用於新文獻的蒐集.新課題的研究。

③抽查法。

④追蹤法,即引文查詢法。以已掌握的文獻中所列的引用文獻、參考書目或引文註釋為線索.步步追蹤所需文獻。

⑤綜合查詢法。(三)課題論證與形成假設1.課題論證(1)課題論證的意義:確認課題研究價值,明確研究方向;完善課題方案,落實保障條件;為研究者提供聽取不同意見,集思廣益的環境;為科研管理部門更充分地瞭解課題研究的條件,確定重點課題,進行科學管理等提供依據。(2)課題論證報告內容一般包括:①課題名稱。題目名稱要簡明、具體、確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內容、範圍和準備完成的任務。②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闡明本專案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③課題研究的現狀、趨勢。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關研究的基礎,研究已有的結論及分歧點,該課題領域研究的動向。④課題研究的目標。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課題研究將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⑤研究內容。研究準備在哪幾方面進行。⑥研究方法。主要採用哪幾種研究法。⑦條件分析。包括課題研究人員結構,資料準備和科研手段等。⑧研究步驟和各階段的時間分配。⑨經費預算。⑩成果形式。2.研究假設的基本型別:(1)按研究假設的形成.可分為歸納假設和演繹假設兩種。(2)按研究假設的性質和複雜程度,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解釋性假設和預測性假設。一個好假設具備的條件:①假設應說明兩個以上變數的關係,但在每一個假設中,只陳述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關係的說明,可以有一組假設。②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的理由,這一理由是以理論或事實為依據的。③假設應是可檢驗的,一個原則上不可檢驗的陳述是沒有科學價值的。④假設應以敘述的方式加以說明。(四)選擇方法在選擇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時,必須考慮以下問題:1.這項教育科研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2.這項教育科研的條件能不能控制和操縱?3.這項研究結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

(五)變數分析變數依其相互關係可分為自變數、因變數和無關變數。自變數也稱研究變數,是由研究者主動操、縱而變化的變數.是能獨立地變化並引起因變數變化的條件、因素的組合。因變數又稱目標變數,是由自變數的變化引起被試行為或有關因素、特徵的相應反應的變數,是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是衡量課題研究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標準。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是與本課題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數.由於它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所以在選擇研究變數的同時,必須辨別無關變數,考慮哪些無關變數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加以控制。

變數分析時的注意事項:首先,應當根據假設確定自變數和因變數,並且考慮是否或如何加以操縱以及測量。同時。還應辨明涉及這項研究的無關變數,並且考慮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六)選擇被試

從單位中(總體)抽取部分單位(部分),使這部分單位代表全部單位。

(七)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是課題研究質量的保證。它不僅影響預定研究目標的實現,而且直接影響到研究結果的

(三)課題論證與形成假設

1.課題論證

(1)課題論證的意義:確認課題研究價值,明確研究方向;完善課題方案,落實保障條件;為研究者

提供聽取不同意見,集思廣益的環境;為科研管理部門更充分地瞭解課題研究的條件,確定重點課題,進行科學管理等提供依據。

(2)課題論證報告內容一般包括:①課題名稱。題目名稱要簡明、具體、確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內容、範圍和準備完成的任務。②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闡明本專案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③課題研究的現狀、趨勢。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關研究的基礎,研究已有的結論及分歧點,該課題領域研究的動向。④課題研究的目標。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課題研究將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⑤研究內容。研究準備在哪幾方面進行。⑥研究方法。主要採用哪幾種研究法。⑦條件分析。包括課題研究人員結構,資料準備和科研手段等。⑧研究步驟和各階段的時間分配。⑨經費預算。⑩成果形式。

2.研究假設的基本型別:(1)按研究假設的形成.可分為歸納假設和演繹假設兩種。(2)按研究假設的性質和複雜程度,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解釋性假設和預測性假設。一個好假設具備的條件:①假設應說明兩個以上變數的關係,但在每一個假設中,只陳述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關係的說明,可以有一組假設。②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的理由,這一理由是以理論或事實為依據的。③假設應是可檢驗的,一個原則上不可檢驗的陳述是沒有科學價值的。④假設應以敘述的方式加以說明。

(四)選擇方法

在選擇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時,必須考慮以下問題:

1.這項教育科研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2.這項教育科研的條件能不能控制和操縱?

3.這項研究結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

(五)變數分析變數依其相互關係可分為自變數、因變數和無關變數。自變數也稱研究變數,是由研究者主動操縱而變化的變數.是能獨立地變化並引起因變數變化的條件、因素的組合。因變數又稱目標變數,是由自變數的變化引起被試行為或有關因素、特徵的相應反應的變數,是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是衡量課題研究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標準。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是與本課題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數.由於它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所以在選擇研究變數的同時,必須辨別無關變數,考慮哪些無關變數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加以控制。變數分析時的注意事項:首先,應當根據假設確定自變數和因變數,並且考慮是否或如何加以操縱以及測量。同時。還應辨明涉及這項研究的無關變數,並且考慮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六)選擇被試

從單位中(總體)抽取部分單位(部分),使這部分單位代表全部單位。

(七)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課題研究質量的保證。它不僅影響預定研究目標的實現,而且直接影響到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科學性。

1.研究方案的設計原則

(1)科學性。設計研究方案時要尊重科學理論和客觀事實,選擇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杜絕任何主觀臆測性:要充分考慮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和條件,實事求是地制訂研究的目標,確定研究範圍;要充分估計到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設想出應變辦法,切不可無根據地把方案設計得過大過高。

(2)具體性。設計研究方案時要對每一個專案、每一個步驟都要有具體的考慮,如研究內容、時間程序、經費預算、研究力量的安排等,都要有明確的具體化的表達,且不能籠統含糊。

(3)靈活性。設計研究方案要留有餘地,要根據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修補與調整計劃。做到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4)全員性。課題組全體成員都應參與課題方案的研討與設計,從而使方案更周密,也使每位成員在研究過程中有自己的定位。

2.研究方案的內容

一般地說.研究方案應包括下列9項內容:

(1)課題名稱。即研究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課題。這是對課題研究內容的大體概括,必須同研究內容和課題任務相適應。做到簡單、具體、明確,反映研究的實質並具有新穎性。一般而言,課題名稱應表明研究物件、研究的問題和研究方法。

(2)課題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闡明課題研究的背景.實質上是闡明進行該課題研究的原因和條件,使人們理解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課題研究的背景包括國內外對本課題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著重說明理論背景和實踐背景,理論背景即研究是在怎樣的理論環境中產生和進行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在什麼樣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實踐背景即研究是在怎樣的實踐環境中產生和進行的,這一環境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存在的問題等等。

要闡明進行該課題研究的目的,即目標,陳述假設。對此的闡述應在把握課題研究的意義,通過對有關問題進行現實考察和理性思考後提出。

課題研究的意義即課題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理論價值,要說明通過研究,能否檢驗、修正、創新或發展某種教育理論,預計會有哪些突破;二是實踐價值,要說明通過研究,能否從某一方面提高教育質量或辦學效益,促進國小生身心全面發展;三是決策價值,要說明通過研究將對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當局的某項教改決策提供何種依據。

(3)界定研究的物件和範圍。包括對研究物件的總體的範圍進行界定;對一些研究物件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對關鍵概念進行界定等。

(4)明確研究內容,即把課題所提出的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個小問題。研究內容的表述可從歷史研究、現實研究和方法研究三個維度來安排,也可以從理論問題研究或實際問題研究作為主線來展開。

(5)寫明研究的方法,這裡指具體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即蒐集事實材料的方法。研究方案要儘可能詳細闡述所選擇的研究方法。如用調查法,要寫明是問卷還是訪談,最好附上問卷或訪談提綱。

(6)預設研究的步驟與程序。

(7)預計可能取得的成果及其形式。

(8)明確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9)經費預算和裝置條件的預計。

(八)資料整理

計數資料、計量資料、等級資料、描述性資料。

(九)得出結論

通過對研究結果的適用範圍和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實事求是的分析,便可以得出結論。

(十)撰寫科研報告

科研報告概括科研工作的程序,反映科研的成果,體現科研的水平和價值,以及研究者的嚴謹科學態度.同時也便於科研成果的推廣和交流。

  三、國小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一))教育觀察法

1.概念

教育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或輔助儀器,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感知和考察.並通過大腦的積極思維過程對收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和解釋,以形成對教育現象的認識的方法。

觀察法有兩種:廣義觀察(日常觀察)和科學觀察。科學觀察有以下特點:

第一,正式的觀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正式的觀察具有客觀性。

第三,正式的觀察具有能動性。

教育觀察是科學觀察。

2.型別

按觀察的情境條件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按觀察的方式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按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分為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按觀察實施的方法分為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3.觀察的步驟

(1)明確觀察目的和意義,確定觀察物件、時間、地點、內容和方法。(2)通過檢索資料、專家訪談等,為觀察做好充分準備。

(3)編制觀察提綱。

(4)實施觀察。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全面而系統的觀察。(5)資料收集記錄。(6)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4.觀察研究的記錄

(1)描述記錄,具體的方法有:日記描述法、軼事記錄法和連續記錄法。

日記描述法——以日記的方式記錄觀察物件行為表現或教育現象的一種觀察方法。分為綜合日記描述和主題日記描述。最早使用者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我國最早使用者為陳鶴琴。

軼事記錄法——將研究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或感興趣的事件完整地記錄下來。(2)取樣記錄方法,具體有:時間取樣法、活動取樣法和事件取樣法。

(3)行為核對表。

5.觀察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觀察的目的性、觀察的客觀性和觀察的自覺性。

6.觀察法的作用和侷限

(1)觀察法的作用

第一,觀察是獲得教育資訊的重要手段,全面、細緻和深入的觀察,有利於深入認識教育現象,總結教育經驗。提出新的教育理論。

第二,觀察研究也是檢驗教育科學理論觀點是否正確的重要方法。

第三,觀察是提出理論假設的基礎,有利於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和形成。

第四,觀察法操作簡單,具有不妨礙被觀察者日常生活、學習和正常發展等特點,適用於廣泛的教育領域。

(2)觀察法的侷限

第一,觀察法不能判斷所觀察的因果關係,只能說明有什麼和是什麼,因此,單憑觀察所得的經驗不能證明事物的必然。

第二,由於觀察時問和觀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物件多且分散的情況下應用較困難。第三,由於教育現象的複雜性及多變性,觀察專案歸類結論太多,會影響研究的信度。第四,觀察研究往往取樣小,觀察資料瑣碎不易系統化,普遍化程度不高。

(二)教育調查法

調查法是運用問卷、訪談等科學方式,蒐集研究物件的有關資料,從而對事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作出客觀描述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調查法的特點有:研究物件的廣泛性、調查手段的多樣性、調查效率的高效性。